二戰日軍末路的象徵:粗製濫造的九八式和三式軍刀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昭和13年(1938年),進入戰時體制的日本軍方一切從簡,首先廢除了禮服的使用,軍人一律穿常服,相應的,日本陸軍頒布了軍刀改制案,廢止了九四式軍刀的第二佩環,由於1938年為日本皇紀2598年,因此這一型軍刀被稱作九八式軍刀。

▲九八式軍刀

整體上來說,九八式軍刀只是九四式軍刀的變形。但由於戰爭擴大,日軍對軍刀的需求量巨大,使得九八式軍刀的質量急劇下滑,總體而言,九八式軍刀的質量較九四式軍刀相差甚遠,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九八式軍刀都是所謂「造兵刀」,即陸軍兵工廠生產的,與九五式軍刀基本相同的機制刀條搭配士官(軍官)軍刀的外裝。

▲九八式軍刀和刀帶的規範,同時改制的還有天皇的「大元帥陛下御佩刀」

▲九八式軍刀中的「造兵刀」,刀身與九五式軍刀幾乎一樣

但是很快,九八式軍刀在一系列實戰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即為「華而不實」——九八式軍刀的原型「陣太刀」原本即是禮儀刀劍,並非實戰武器,種種細節都是為了觀賞而非實戰考慮,九八式軍刀自然也是如此。在實際作戰中,最為明顯的問題是九八式軍刀的刀柄易於鬆動,長時間戰鬥有損壞的危險。由於傳統日本刀的刀柄與刀身僅為一根極細的木製或竹製「目釘」相連接,因此對刀柄與刀莖的貼合度要求極高。只要刀莖與刀柄之間稍有縫隙,木製的刀柄就會在使用中逐漸變形開裂。

▲天皇御賜的九八式軍刀,刀鏃為純銀,並刻有「御賜」字樣

而九八式軍刀由於需要大量生產,自然不可能做到每一把刀的刀柄都和刀莖嚴絲合縫,九八式軍刀的刀莖較短,刀柄受力不均勻,在實戰中的損壞機率也就更大。加上大部分的日本軍官並非武士出身,沒有自幼修習過劍道,對軍刀的運用水準遠不如古代的日本武士,更加劇了軍刀的損耗程度。因此,日本陸軍很快便開始著手準備軍刀的換代。由於此時日本已經深陷戰爭,新軍刀自然也應當一切從簡,以注重實戰為主。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昭和18年(1943年),這種新軍刀才正式定型裝備部隊。由於此時已經接近戰爭尾聲,這款軍刀的裝備量並不大,加工水平也很是一般,這便是日本陸軍裝備的最後一種軍刀——三式軍刀。

▲從上至下依次為兩支九八式軍刀、三式軍刀、九五式軍刀和一把非制式軍刀,除三式軍刀外,其他均為複製品

▲早在昭和16年(1941年),日本媒體就開始報導還在試驗中的「新軍刀」

與過去的軍刀不同,三式軍刀的造型主要模仿了德川時期的「天正拵」打刀,外裝極簡,多以黑色為主體,連金具都為黑漆處理。刀莖進行了延長,且改為雙目釘定位,使刀柄和刀莖結合的更加牢固。之前的軍刀柄卷多為傳統的「諸捻卷」或「平卷」,而三式軍刀則較為獨特,多採用「一貫卷」,並塗有保護漆。很多人認為三式軍刀僅僅是戰爭末期的簡化型軍刀,是劣質品。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早期的三式軍刀儘管外觀並不華美,但仍有一種樸實之美。但隨著戰局迅速惡化,三式軍刀的品質下滑的十分迅速,以至於存世的精品極少。

▲早期的三式軍刀,可以看到柄卷與其他軍刀明顯不同

▲使用「天正拵」的模造刀(模型刀),這是一種注重實戰的樸素刀裝

▲末期型的三式軍刀,金具做了極大簡化,去掉了浮雕

事實上,到了這一階段,不僅是三式軍刀,所有的日本軍刀都已經是「面目全非」,能簡則簡。九八式軍刀的刀鞘改為了全木製包皮革鞘,刀鐔也成了一整塊金屬切割而成,金具的花紋更是簡陋。九五式軍刀的改動則堪稱「慘烈」,刀柄和刀鞘全都改成了木製。海軍的太刀型軍刀相比之下稍好一些,但金具也做了簡化,刀鞘則改為塗漆鞘。

▲使用皮革包木鞘「略式外裝」的九八式軍刀

▲九八式軍刀「略式外裝」的皮革包木鞘,需要注意與保護刀鞘的皮革套區分開

▲鐵鞘九八式軍刀的皮革保護套

▲使用木製刀柄和刀鞘的最終型九五式軍刀

▲後期型的太刀型軍刀,相比其他軍刀,仍然算得上做工精美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武士刀為日本武士最珍愛之物和精神寄託,可以說,刀即是武士的生命。舊日本帝國為了激勵軍人「七生報國」,為其侵略擴張「玉碎」,可謂是煞費苦心。但窮兵黷武,最終迎來的仍然是失敗的必然結局。而作為整場戰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軍刀就像是一名無言的證人,對假託「武士道」之名,對世界人民,更對日本人民犯下的累累戰爭罪行進行著無聲的控訴。如今,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舊日本帝國的戰爭機器已然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全新組建的「自衛隊」。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自衛隊的禮儀佩刀經歷了這一番輪迴,最終又換回了西式指揮刀的外形。如今重讀這段往事,筆者在此只能希望,裝備了新軍刀的自衛隊「新」日本,不會再次走上舊日本的老路。

▲昭和20年(1945年)2月21日,出擊前的「回天(人操魚雷)」搭載艦「伊-370」潛艇,這是這些「回天」駕駛員們手持軍刀留下的最後影像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八重櫻,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西域鑌鐵大刀   兵馬俑青銅劍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騎士板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相關焦點

  • 血債纍纍,二戰日本軍刀
    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爆發,軍刀數量隨之增加。這期間,日軍發現俄軍騎兵使用的騎兵刀抵不過日本傳統古刀,日本刀的價值開始被重新認識。二戰爆發後,軍刀需求量突增,與軍刀相關的行業開始不停地趕工生產。在二戰戰場上,日軍使用軍刀恐怕精神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價值,因為軍刀首先代表著日本軍魂和尚武精神,其次才作為武器使用。二戰中,日軍的軍刀和其他日軍武器一樣,沾滿了各地抗日軍民的鮮血。
  • 二戰日本軍刀的「非主流」珍品:搭乘員軍刀和「特攻」短刀
    家境富裕的軍官在購買裝備的時候,不僅會選擇「高大上」的進口望遠鏡和手槍,在軍刀上當然也要特別的下一番工夫。家境貧寒的軍官,自然就只能選擇次等品了。事實上,軍刀作為日本軍官的「門面」,是極為重要的身份象徵。細心的人從其佩戴的軍刀上就可以判斷一名軍官的身份。
  • 日本軍刀知識(搜集版)
    刀鞘為金屬制,棕色烤漆,鞘的下部有柏葉和鐺等赤銅傳統裝飾。刀鞘與刀帶掛鈎連接佩帶的環,九八式軍刀為單環。海軍刀鐔為堅丸形即橢圓形,不透空,刀鞘為黑色鮫魚皮包裹雙掛環。日軍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航空兵分屬陸、海軍,因而飛行軍官的軍刀與所隸屬軍種的軍刀相同。傳統日本刀「革卷太刀」的影響,日軍軍官和士官為保護軍刀,用牛皮包裹刀鞘,縫製精細。軍官的「將校軍刀」是自費購置。
  • 侵華時期,日軍用的日本軍刀究竟有多少種?
    侵華日軍自九一八後,依先後有以下幾種軍刀:一是一九式軍刀:該刀於1886年研製成功並配發部隊,供軍官使用。因這年是明治十九年,故稱一九式軍刀。該刀的樣式系仿西方軍隊,刀身較窄,單手握持,有P字型護手,身份象徵和禮儀的作用更大些,實戰效果不及日本武士刀。
  • ▲每日兵器:日本軍刀的代表——98式軍刀
    在日本,武士刀和軍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武士刀是指德川幕府江戶時代之前日本武士所使用的日本刀;而軍刀指日本明治維新後西化式的軍隊所使用的日本刀
  • 細說抗戰期間的日本鬼子軍刀
    日本鬼子的刀文化,源自中國,但青出於藍勝於藍,用博大精深來形容絲毫也不過分,侵華日軍自九一八後,依先後有以下幾種軍刀:一九式軍刀該刀於1886年研製成功並配發部隊,供軍官使用。因這年是明治十九年,故稱一九式軍刀。該刀的樣式系仿西方軍隊,刀身較窄,單手握持,有P字型護手,身份象徵和禮儀的作用更大些,實戰效果不及日本武士刀。
  • 戰場上的殺伐利刃——98式鐵鞘軍刀的風採
    軍刀刀鞘與刀有閉鎖裝置。
  • 南京大屠殺「百人斬」軍刀考證
    其中一種說法便認為,野田毅的軍刀保存完好,並不像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戰鬥。但戰爭開始後不久,野田毅便回到了日本,其完全有可能請國內的刀工對其軍刀進行修復,甚至更換一把新軍刀。另外,還有人聲稱,二戰時的日本軍刀是「機製品」,一兩次戰鬥就會折斷,根本不可能砍殺上百人。但野田和向井所佩戴的軍刀均為家傳的古刀、寶刀,其性能十分優越。
  • 兇狠的日本軍刀——日本三式軍刀
    三式軍刀的戰場主要是在二戰時期的太平洋地區,是日本人在戰場上對軍刀進行實戰評估後,針對98式軍刀的刀柄存在柄卷(就是我們說的纏繩)
  • 國軍日軍單兵裝備大PK
    國民革命軍第88師是抗戰前期為數不多的「德械師」之一,在「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中擔任著主力軍的重任。這是日本陸軍最後一套立領式的制服,同時也是自「九·一八事變」到「徐州會戰」這長達7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最常見的日本軍服款式。圖中這個日軍,手持「三八大蓋」,腰掛背囊、軍刀,所戴軍帽是1932年開始裝備給屯駐中國的日軍,是中國人常見的「鬼子帽」。這一身裝備搭配合理,遠程射擊和白刃戰都可應付自如。
  • 二戰日本軍刀與傳統武士刀的細微差別,暗含著侵略者的險惡用心!
    ,成為舉世矚目的名牌軍隊。▲打刀打刀是江戶時代武士們用來械鬥的利器,為了佔據先機,日本武士追求出刀迅速,故而也衍生出了居合道。為了能夠出刀即作戰,打刀採用了獨具風格的佩戴方法:插在腰間、刀刃向上。首先,日本傳統意義上的太刀掛環數量一定是兩個,不可能只有一個,這是其一;其二,即使如94式軍刀這樣有兩個掛環的軍刀,其佩戴方式和太刀還是有區別。
  • 二戰日軍空挺部隊的飛翼戰車,皮薄炮弱,出門就是送人頭
    ■日軍四式中型滑翔機,機首可以向右側打開,便於人員裝備進出機艙。1943年秋季,日本陸軍組建了第1滑翔機步兵聯隊,使用由日國航空開發的四式中型滑翔機運送兵員和裝備,每架飛機可以搭載20名步兵,也能裝載1門四一式或九四式75毫米山炮和小型牽引車,但不能搭載坦克。考慮到牽引式火炮機動性不足,日軍空挺部隊(即空降部隊)強烈要求開發「空挺戰車」,增強空降作戰的機動打擊力。
  • 【藏之道】「萬人斬」惡名的九五式軍刀
    【抗戰時期的日本軍官都配有軍刀,日式軍刀也成了日軍的象徵,而在日軍的各型軍刀裡,配發給軍曹(也就是士官)的九五式軍刀則是數量最大的,同時也因為主要是基層的軍曹使用,所以自然也是屠殺中國軍民最多的軍刀,因此也有著「萬人斬」的惡名!
  • 詳解日本軍刀的前世今生
    ▲舊式軍刀明治天皇和重臣伊藤博文等,戎裝時都佩西洋式的指揮刀。至二戰之前,軍官佩帶有櫻花紋飾的西洋式指揮刀,更有一種刀柄加長,西洋護格的東、西洋「合璧」的指揮刀,與日本式的軍刀並行不悖。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面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 昭和美學——日本軍刀的發展與變化
    ,日本政府就致力於組建一隻全面西化的新式軍隊,軍刀作為軍隊的重要象徵自然也是充斥著西式風格。以上這三種軍刀作為昭和前日本陸軍的主流設計,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再到山東半島戰爭時期一直沿用,直到大正十五年(1926年)昭和天皇繼位後,軍刀的樣式才由西式軍刀向和式軍刀開始轉變。
  • 圖解二戰日本軍隊軍銜及標誌
    二戰結束前,日軍軍銜也發生過一些變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軍常服軍銜使用肩章;1938年之後則使用領章(日本稱為「襟章」),通稱「九八式軍銜」。1943年,日軍對軍銜標誌同樣進行了修改,軍銜肩章大小開始有了變化,變化後的軍銜通常稱為「三式軍銜」。將校、準士官的領章長度統一規定為45毫米, 寬度則各有不同:將官是30毫米,佐官是25毫米,尉官準士官是20毫米。與此同時,隨著肩章的面積擴大,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下士官的領章規格為長40毫米、寬20毫米,士兵的領章與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變,還是長40毫米、寬18毫米。
  • 二戰頭號名槍MG42是「粗製濫造」的殺人利器?
    它的最大特點是不同於馬克希姆重機槍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 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代表作是德國槍械專家施坦格研製的MG34機槍,該槍1934年設計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廠生產,採用和毛瑟步槍相同的彈藥(7 .92 x 57 毫米子彈)。
  • 詳解日本軍刀的前世今生
    明治天皇和重臣伊藤博文等,戎裝時都佩西洋式的指揮刀。至二戰之前,軍官佩帶有櫻花紋飾的西洋式指揮刀,更有一種刀柄加長,西洋護格的東、西洋「合璧」的指揮刀,與日本式的軍刀並行不悖。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面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 太平洋島嶼的制服戰爭:美軍年年革新,日軍輸得只剩兜襠布
    結果這批日軍很快發現東南亞及太平洋的氣候及環境與中國內陸完全不同,制服非常不適用,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發出一種比夏季制服更輕便的服裝就成了必要而迫切的事。應對熱帶,日軍最先配發到部隊的是一種新式外衣和長褲,這種服飾形制上與九八式相同,不過採用了非常輕的棉花達呢面料製造,腋下部位帶有扣蓋以加強空氣流通。
  • 二戰後期如果日軍的三式中型坦克投入戰場,會造成什麼影響
    日本在引進法國坦克原型車後,自主設計建造了日本第一輛主戰坦克89式坦克,和92式輕型坦克,這兩種坦克是日本第一代獨立製造和設計坦克,89式坦克正面裝甲只有20毫米左右,武備一門57毫米短管火炮500米能擊穿50毫米勻質裝甲,但最高時速只有25公裡,在二戰初期日軍的這種坦克參加了侵華戰爭中,幾乎無往不勝,直到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的BT5和BT7坦克大量擊毀,日軍才漸漸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