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上多餘的麥子都要倒掉!二戰日本海軍為什麼固執地讓士兵吃麥飯?

2021-02-18 看北朝

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裡,士官和士兵的飯必須是麥飯,大米和麥粒摻著煮。結果農民出身的士兵早吃厭了這東西,都想吃大米。炊事兵也就順水推舟,煮飯時儘量多放大米少放麥子。但是庫存檢查時就會出現麻煩,大米和麥子消耗的速度對不上,小麥庫存太多。於是戰艦上的炊事兵會定期偷偷的往海裡扔麥子,造成大量浪費。
暗疑惑的是這種事都變傳統了,日本海軍不可能不知道。為何堅持要做這種不受歡迎的麥飯?如果是為了補充維生素,可以不發麥子改發全麥麵粉啊。讓他們做全麥麵包全麥餅改換下口味。

▲20世紀初的日本海軍飲食

65536:天可憐見我還沒有吃過麥飯,不知道是什麼味道的, 肯定是不好吃,但是不好吃到什麼程度了呢?

che:1884年,高木兼寬在遠航的筑波艦上進行試驗,在主食中加入大麥,並且向水兵發給牛乳、蔬菜、魚肉、醋等副食,結果此次航行中士兵的腳氣病發作數驟減。此後日本海軍改變了夥食供給方式,由配給菜金改為發放實物,並且以摻入20%大麥的胚芽米(碾去粗糠、剩下一部分胚芽層的半糙米)取代精白米作為水兵的主食,腳氣病逐漸在海軍中絕跡了。高木後來由於營養學方面的成就而被明治天皇授予男爵爵位,被世人稱作「麥飯男爵」。

臨風軒主:原來還有這回事,那現在還需要嗎?我們的海軍吃什麼?

笑看風雲淡:維生素缺乏主要還是副食太少,現在主要靠軍艦和補給船上帶的冷凍食品,到港口再補給新鮮的,實在沒有就罐頭,再沒有就維生素藥片。

▲「麥飯男爵」高木兼寬

che:維生素B1廣泛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但含量隨食物種類而異,且受收穫、儲存、烹調、加工等條件影響。最為豐富的食物來源為葵花籽仁、花生、大豆粉、瘦豬肉;其次為小麥粉、小米、玉米、大米等穀物食物;魚類、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較少。建議食用碾磨度不太精細的穀物,可防止維生素B1缺乏。

羊羽:LS提到「大家都很高興,唯有麵包令人甚不習慣」,日本人大概習慣吃飯,吃不慣麵包之類麵食。
印象裡還不光是味道問題,麥飯摻的是大麥,一般做飼料用。水兵大為不滿,本來參軍能吃上白米飯,現在居然給我們吃飼料!?

赤色MA:其實吃歐式麵包就能解決吧。日本人總是在奇怪的地方表現得很固執。

kgb1059:所謂歐式麵包跟現代中國人理解的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現代中國的麵包是經過日臺改良的點心,非主食,歐洲人的全麥麵包、黑麵包、半發酵麵包,吃米飯的亞洲人根本吃不下去的,21世紀了比亞迪和中興駐德奧的工作人員還是把黑麵包扔垃圾桶的主。
日本明治大正年間的麵包就是專門改良的點心,烤的鬆軟無比,大量加糖,內裡是紅豆沙、酸奶油,吃這玩意,一是貴,二來和吃精米有啥區別?
麵包真正成為日本主食之一,那是戰敗後駐日美軍和美援麵粉帶來的,駐軍最多的衝繩,就是日本人均消耗麵包麵粉午餐肉最多的地方。

▲歐式黑麵包

翱翔精靈:買了一次德國捷森黑麵包嘗了嘗,嘖嘖,那個酸爽,感覺就像是在吃一塊發黴的發糕。

矢鋒:基輔餐廳的列巴還是好吃的啊。

赤色MA:大列巴配濃湯很好吃啊。再說在難吃也比麥飯好吃吧。

tgwtgw:一套煮飯的設備加一套烤麵包的設備不划算吧?西式麵包沒人愛吃,點心麵包又貴又不實用。不過日軍軍糧裡餅乾倒是不少——雖然軍用餅乾很多又硬又幹只能應急。

eumenes:有肉類豆類副食品就行。日本人腳氣病大爆發那是食譜單調到只有白米飯和鹹菜才搞出來的。

逆襲的三千院:其實也不是沒有麵包,電影裡經常出現的那個像小餅乾一樣的就是日軍攜帶口糧幹パン,吃那玩意還不如吃麥飯…...

gringrin:實際上,腳氣病這個事和麥不麥的沒什麼必然聯繫,只要你亂七八糟什麼的都吃,哪怕頓頓青菜豆腐加白飯,也不會得腳氣病。日本人出毛病那是在船上光吃精白米了,其他副食品沒跟上。這問題估計也就日本人有了,農民出身的士兵有的白米吃就萬歲萬歲萬萬歲,其他不講究了,換成中國這邊,丘八們都是雜糧黑豆黃豆各種菜一起上混個飽,顯然不會有腳氣病了。
麥飯男爵的研究方式是科學的,但是他的結論也是錯的,他以為和腳氣病有必然聯繫的是缺乏蛋白質攝入,而麥子蛋白質含量比大米高不少。

Northbridge:日本人對白米飯偏執到吃任何東西都可以配碗白飯.

▲日本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梅幹配飯」

yixiaqqq:最便宜的預防腳氣病的辦法,上層肯定會要求執行,誰管下面喜不喜歡吃啊。

eumenes:哪怕你只吃糙米飯都不會出問題。只有日本這種主食只吃精白米卻根本沒啥副食的怪異飲食才會出這毛病。

王京虎:幕府末代好幾個將軍都死在腳氣病上了吧,真是給他們的飲食和醫療水平跪了哈哈哈哈哈。

泡泡龍:腳氣病和海軍咖喱的故事了解一下?

那會兒還沒查出維生素之類的,只能瞎猜了,之前說這個叫「江戶病」,以為是江戶地區的水土問題導致的,回鄉下住幾天就好了。因為鄉下吃的東西糙阿。

che:舊時中國江南地區也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孕產婦。

gringrin:這個毛病在古代是公卿的家族病,因為整個日本就這幫人能天天吃精白米,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了一部分武士日子好過了,也開始這麼吃,於是有些武士也這樣了。不過你說的江戶病我就不太清楚了。

wsrg:與麥飯男爵相對應的就陸軍軍醫總監森鷗外,這位德國留學歸來,一直堅信腳氣病源細菌說,大肆抨擊食物說,拒陸軍採納米麥混食。有人統計,這位殺死的日軍比戰死的還多。
森鷗外跟夏目漱石並稱明治兩大文豪,這倆都是主業搞得一塌糊塗,不務正業玩文學玩的溜溜的主。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考據】舌尖上的鎮守府
    麥飯這種主食在秋月級、神風級的時報語音中都有提到。麥飯,顧名思義,就是在米飯裡摻雜大麥,算是一種粗糧。雖然聽起來很寒酸,但其實吃麥飯並不是因為補給短缺——同樣以麥飯為主食,秋月級配的是罐頭和鹹菜,神風級配的就是魚肉糰子和三明治(春風),以及豬肉醬湯(神風)。
  • 二戰日軍「最大臥底」:一個人葬送了日本海軍,躲在洞裡自殺
    ▲南雲忠一為什麼不炸燃油庫?這個問題需要當事人來回答:南雲忠一,二戰日本的第一庸將。南雲忠一,日本海軍中將(死後晉升大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他指揮的機動艦隊,是日本海軍的主力精銳,參與了偷襲珍珠港和中途島海戰——決定日本勝敗走向的兩次大海戰。二戰日本著名將領中,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這樣系日本命運於一身。
  • 二戰日本陸軍士兵都吃些啥?受歡迎的與受惡評的,日本陸軍食品
    例如日本有一本《救荒書》,這本書中記錄了各種各樣的在糧食供應不能滿足需求情況下的應急果腹辦法,例如吃草根,啃樹皮,製作一些易於長時間保存的應急口糧等等。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軍隊都想方設法的為自己的軍隊提供最好的夥食,德國的香腸,美國的巧克力,蘇聯那能當做武器使用的大列巴麵包都是都是赫赫有名的軍用食品,而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是日本陸軍的夥食。
  • 二戰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海上移動高級酒店
    同時主食一般是混合了大麥的麥飯,主要是為了預防腳氣病。在具體的菜式上,普通水手一天的菜品有炸豬排、燉雞、咖喱牛肉等西式菜品,同時也有一些日本的菜品,如味增湯、醬菜之類的。值班的水手可以提前去廚房先胡亂弄點食物填報肚子。水手允許有一定的私人物品,他們可以在居住艙旁邊一個單獨的烹飪處自己煮點東西吃。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遞交投降書為什麼要在密蘇裡號軍艦上進行?
    73年前,在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丟下兩枚原子彈以後沒多久,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遞交了投降書,那麼,籤署投降書是在哪裡舉行的呢?相信我們在課本上都學過,為什麼這個儀式會在美國的「密蘇裡號」軍艦上進行呢?
  • 每艘日本軍艦都有自己的咖喱飯秘方:二戰各國海軍生活小趣事
    說到日式咖喱,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的日本海軍的海軍咖喱,當年日本海軍中腳氣病肆虐,日本人為了對付這種頑固的疾病絞盡腦汁,最後在看到英國老師的咖喱時眼前一亮。在適當改良以符合日本人口味以後,將咖喱澆在飯上,這就是最早的海軍咖喱。為了讓士兵感受到周末的感覺,每周五預定的食物必定是咖喱飯。
  • 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什麼不和?
    陸軍指責海軍是「吞金怪獸」,從國外買來造價高昂的軍艦,完全按照英國海軍的方式訓練,吃的都是西餐,每次吃飯前還要有軍樂隊演奏,吃飽了沒事幹還組織所有人學英語,如此驕奢淫逸的軍隊能有什麼戰鬥力?海軍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認為海軍在世界列強中都是「貴族軍隊」,如果不培養貴族氣質,談何與國際接軌?
  • 二戰後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崛起?
    要知道,日本從二戰戰敗,到經濟起飛、再次崛起,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速度這麼快、勢頭這麼猛是令人震驚的。這種迅猛的崛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帶給世界的震撼,一個彈丸小國的海軍艦隊擊潰了清帝國的北洋水師,之後日本成了唯一一個擠進西方列強世界的東方國家。可以說,日本這個國家的每一次興起都非常引人注目,也讓人好奇它的崛起是怎樣發生的。
  • 日本陸軍寧死不聽海軍建議,用上萬人死傷奪取無用之地
    而且,這個方向是守軍的士兵宿舍,分為上下兩層,因此壕溝也比其他方向更深,主堡的牆體上不但開有射孔和窗口,居然還很奇葩地開了一扇門!要知道,這裡出門就是壕壁,順著壕溝要繞過大半個堡壘才能到達通往別處的交通壕口,壕壁與堡體間不過2米左右的寬度,也不可能設置其他什麼設備,人從這裡進出有什麼意義呢?
  • 都說舊日本海軍吃得好:炊事兵最害怕卻是飯勺?
    其實無論和平時期還是打仗,我們炊事兵的日子都不會有什麼變化,每天都要做一樣的事情:洗米、洗麥、刮魚鱗、搬運米袋、處理剩飯、清洗甲板,在接受新鮮副食補給時要將冷藏庫清洗乾淨,之後將蔬菜和肉類搬進去。每天都忙於這些事情,作業日程永遠都是滿滿當當的,連好好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 日本海軍嗜食牛肉的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天皇秘話
    在二戰前對於普通日本人家來說,牛肉還是相當昂貴的食材,上溯到明治維新前的古代日本,甚至還禁止食用牛肉!那麼日本海軍為什麼能主食牛肉?又是從何時開始吃牛肉的呢?(在日本當天皇挺慘了,肉都不能隨意吃)當然,我們不難想像日本海軍對於食用獸肉的態度肯定是積極的,很可惜的是,日本海軍並沒有留下明治初期吃多少牛肉、如何吃牛肉的記錄。這與當時的制度有莫大的關係。
  •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摘要:二戰太平洋戰場,美日兩軍在瓜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拉鋸,島上的日本陸軍彈盡糧絕,都已經靠啃樹根充飢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 為什麼都要穿藏青色?說說海軍制服的那些事兒
    1805年,法國拿破崙軍隊入侵英國,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率領艦隊與法國艦隊激戰,打敗了拿破崙艦隊。戰中,納爾遜將軍重傷身亡。英國皇家海軍為他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後綴上兩條黑紗,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以後,英國海軍士兵帽就正式綴上了兩條黑色飄帶。由於飄帶所具有的測風和裝飾作用,逐漸為各國海軍所仿效。
  • 大國海戰:1944,美軍在太平洋上是如何籌劃團滅日本海軍的?
    除此之外,歷史上極少有戰爭如雷伊泰灣海戰一樣,傾全國之力於一場戰役之中,而更沒有任何一國海軍力量如這場戰爭中的日本海軍一樣被削弱的如此慘重。雖然日本是在二戰中最先利用航空母艦佔據絕對戰略優勢的國家,但他們卻在內心深處一直固執地堅持,海軍決戰的方式最終一定是戰艦與戰艦在海面上通過大炮解決,因此在歷次戰役中,他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大和武藏等重型戰列艦,在中途島戰役裡,山本五十六坐鎮大和號,在遠離戰場幾百公裡的地方觀戰。
  • 「特立獨行」的軍艦:二戰日本海軍的獨苗驅逐艦「島風」號
    而二戰日本海軍中也有這樣一艘與眾不同的軍艦,它就是號稱日本最完美驅逐艦的「島風」號高速雷擊驅逐艦。也就是這艘驅逐艦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創造了多個日本第一和世界之最。上世紀30年代初,隨著世界上航速最快、射程最遠、裝藥量最大的93式氧氣魚雷被日本研製成功,使得日本在魚雷上對美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此後日本一直想要擴大這種魚雷作戰的優勢,但卻苦於找不到好的機會。
  • 二戰中的英國士兵都吃什麼?鹹牛肉最難吃,午餐肉是好東西
    畢竟英國人的飯菜著實是口碑太差,什麼"仰望星空派"、"羊血布丁"這都是有名的黑暗料理了,至於炸魚薯條雖然也不好吃,但卻只能算毛毛雨。可既然英國的菜品如此難吃,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軍士兵都吃些什麼呢?如果從紙面上看的話,英軍士兵的夥食還是可以的,味道上或許不可恭維,但起碼管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 甲午戰爭奇聞:吃大米吃死的日軍,比陣亡的還多
    在日本明治末年,因腳氣病每年導致六千到一萬六千人死亡,與肺結核並稱當時日本的兩大「國民病」。腳氣病死亡眾多跟日本人對大米的狂熱愛好有關。當時日本的經濟資源並不發達,普通老百姓的飲食很粗糙,只有貴族和武士常吃精製大米。而為了突出軍國主義,日軍軍隊的軍糧供應卻以精米為主,很多參軍的平民主要願望就是能吃上精米。
  • 老軍艦為什麼要鋪木甲板 這可不只是為了好看
    ,特別是大型軍艦,喜歡在鋼製甲板上再鋪設一層木質甲板。據說早期的近代軍艦,在上甲板和中甲板都會鋪木甲板。後來一般只限於在露天甲板,再後來如錨甲板之類也不鋪。為什麼鋼製的近代化軍艦,要鋪木甲板呢?據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如果直接踩在鋼甲板上,會有很大聲響;二是鋼甲板如果受到陽光直曬會發熱發燙,甲板下住艙裡的人就宛如住在烤爐裡一樣活受罪了。鋪上木甲板,可以降低聲響也可以降溫。為了同樣目的,軍艦內還會設一些木質的防熱隔板或居室用鑲嵌木板。
  • 二戰最蠢的日軍司令:日本士兵不需要補給,可以吃草!
    ,英國的陸軍實在有愧紅衫軍威名,歐洲被德國人捶,遠東被日本人揍,馬來西亞、新加坡之戰,英國軍隊都是一路潰敗。圖:魚鷹社繪英帕爾會戰此戰,日軍十萬部隊竟有一半多陣亡,留下二戰日軍著名的「白骨街道」,西方和日本的軍史學家評價這是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
  • 日本海軍的特殊課堂,專門教軍官吃飯,吃少了還挨罵!
    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海軍兵學校,招收國內優秀學生入校學習,還選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深造。除了軍事知識外,由於海軍任務的特殊性,海軍軍官們還要學習各種西式禮儀,以便於和外國人士進行交流,其中學習如何吃西餐以其餐桌禮儀是重點培養的項目。為此,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曾下達命令:「作為海軍軍官應該重視西餐禮儀,而且要在築地精養軒食用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