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舊日本海軍吃得好:炊事兵最害怕卻是飯勺?

2021-02-07 軍武次位面

日本海軍的「變態」日常…


昭和16年(1941年)初夏,風和日麗,位於日本南方的九州早早地就感受到夏日的熱度。再過幾個月,在年底的12月8日,日本海軍將發動震驚世界的珍珠港奇襲作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不過,對於這一切我們這些下級士兵是不可能預知的。

其實無論和平時期還是打仗,我們炊事兵的日子都不會有什麼變化,每天都要做一樣的事情:洗米、洗麥、刮魚鱗、搬運米袋、處理剩飯、清洗甲板,在接受新鮮副食補給時要將冷藏庫清洗乾淨,之後將蔬菜和肉類搬進去。每天都忙於這些事情,作業日程永遠都是滿滿當當的,連好好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日夜輪轉,海潮撲面,旗幟飄揚,獵獵作響,喇叭長鳴,迴蕩耳際……」這是當時日本流行的《艦隊勤務之歌》,可是我們這些在露天甲板以下進行炊事作業的主計兵們根本看不到黎明前的大海,更加聽不到旗幟飛舞的聲響和悠長清脆的喇叭聲。

耳邊只有老兵揮舞拳頭的呼呼聲和挨耳光的叭叭聲,腦袋裡經常一片空白,就連今天是星期幾這樣的問題都要想半天,依我看《月月火水木金金》那樣的歌曲或許就是唱給我們聽的。

整天呆在甲板以下,「霧島」號出海後駛向哪裡,或者在什麼海域航行我們都不得而知,回想起入隊前想著乘坐軍艦做免費海外旅行的念頭,如今唯有苦笑罷了。

在上艦幾個星期後,我逐漸掌握了艦隊勤務的要領,也熟悉了炊事作業的程序,但是仍得不到片刻輕鬆,反而懲罰越來越嚴厲,我此時才深刻感受到在軍艦上無論什麼位置,哪怕是非戰鬥崗位的廚房,都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日本海軍主計兵進行炊事作業的形象

左側為主計科的老兵,右側為下級兵

正如現代公司裡剛入職的新人或資歷較淺的職員搶著幫前輩做事一樣,剛入廚房的主計科下級兵必須搶先挑重活、髒活來做,以博取老兵們的信賴,而粗重活計沒有點兒氣力可是做不來的,為了錘鍊強壯的體格,增強體力,一種被稱為「米擔」的特訓應運而生,這個可謂主計科的特色訓練項目。

這種特訓要求士兵以半蹲姿態抱起裝滿大米的麻袋,以鍛鍊臂力、腰力和耐力。我在海兵團就見識過米擔特訓,當時日本海軍中一袋大米的重量是25公斤,在海兵團時要抱起兩個米袋共計50公斤,這個重量對於入隊前沒有從事過重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要使出吃奶的勁才行。

米擔特訓通常在一天作業結束後進行。每天晚餐後,主計科下級兵們要把第二天早飯要用的米麥洗好,裝入籮筐中放置在各個鍋灶邊備用,然後用抹布將鋪著瓷磚的廚房甲板擦乾,直到一滴水都沒有,這一天的工作才算完結。隨後就是米擔特訓的時間了,燈光昏暗的廚房瞬間變成了「特訓道場」。

老兵們搬出三袋大米摞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特訓要搬起的重量,看著疊起的米袋每個新兵都瞠目結舌。


「只要有一個人能抱起來就可以休息了。」雖然老兵這樣說,但我們沒有人對此有自信,只是站在一旁畏縮不前

。「你們這幫傢伙!看好了!」一個體格魁梧的老兵一邊奚落我們,一邊站在米袋前,俯下身去將三袋米一氣抱起來,然後咚的一聲放到地上,算是給我們做示範了。隨後,老兵們抄起一米多長的飯勺在手中掂量著,陰險地抿嘴一笑,向我們恐嚇道:「這點兒小事就怕成這樣,還能成什麼大事?你們想跳安芸的宮島舞嗎?」

安芸的宮島舞?當時我們完全不知其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安芸的宮島是指廣島附近的宮島,島上的嚴島神社是全日本聞名的名勝,而當地最著名的特產就是飯勺。

傳說在江戶時代,一位僧人有感於宮島百姓生活困苦,祈求神助,後來在夢中見到天神,醒後仿效天神手中的琵琶製作了飯勺,並將手藝傳授給當地人,據說飯勺有趨吉避兇的功效,很受歡迎,宮島飯勺由此名揚天下。不過,在老兵口中「安芸的宮島舞」其實是暗示艦上最嚴厲的懲罰——飯勺體罰。

▲今日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的宮島飯勺

是當地的特色名產

在海軍中類似的雙關語和行話還有很多,例如老下士官說:「拿『艦隊入港』過來!」新兵蛋子不明白意思,只是傻站著,一旁的舊三等兵見狀立刻飛速拿來牙籤遞上去,然後回頭就在發呆的新兵臉上「啪啪」地抽上兩耳光:「笨蛋!懂了嗎?」

原來所謂「艦隊入港」是指代牙籤,這個雙關語的源頭來自每次艦隊入港時士兵的妻子們都會有事找來,日語中牙籤為「爪楊枝」,「爪」的發音與「妻」相同,而「有事」與「楊枝」同音,於是艦隊入港就跟牙籤聯繫在一起。舊三們只會讓新兵蛋子吃耳光,而不會事先告知相關隱語,這就是日本海軍的教育方式,也就是體罰教育。

▲ 1935年10月東京地區為紀念海軍

艦隊入港而發行的明信片

每逢艦隊入港海軍官兵

的妻子們都會在岸上翹首以盼

又如按照習慣,老下士官們在悠閒地吃飯時,下級兵要像酒店服務生一樣站在身後小心伺候著。「喂!把小麥粉拿過來。」領命的一名新兵拿著茶碗去取小麥粉,舀好後又喘著粗氣跑回來,戰戰兢兢地把碗遞到老兵面前,結果卻引來疑惑:「這是什麼……」新兵頓時驚慌失措,還沒回過神來臉上又挨了舊三的巴掌。

這個情況與其說是雙關語不如說是行話。「小麥粉」其實是指「味之素」牌味精,當時這個牌子的味精使用麥穗作為商標,因此老兵們就用小麥粉指代味精。在主計科內有規定,像味精這樣的調味品是不能用於下級官兵的飯菜,更不能在餐桌上公開使用,使用行話就是為了避免被發現違規。

▲ 「味之素」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品牌

日本海軍也曾使用這個牌子的味精

雖然我在登上「霧島」號之前已經目睹過飯勺體罰,但在上艦後還沒見到有人經歷過這種懲罰。在老兵手中舞動的飯勺的威逼下,我們在那晚的米擔特訓中拼盡了全力,或許是努力的結果,居然有90%的人成功抱起了米袋,最終特訓平安地結束了,沒有人挨揍。

▲點擊小程序觀看視頻


當晚,我由衷地感到人要是下定決心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然而,事後我才明白,那晚老兵們之所以對我們網開一面是因為聽說艦隊準備返回佐世保休養,心情大好而已。

-作者簡介-

牛小切,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ID:niuxiaoqie)軍事歷史、軍事美食。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觀看軍武精選視頻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軍武優選商品

明日軍武日曆:微笑面對苦難

相關焦點

  • 海軍炊事兵總決算:舊三的鐵拳
    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在海軍服役滿三年後基本都混成了老兵,而在新兵時期所受的苦也忘得差不多了。我在西貢海軍醫院得到了重傷患者的待遇,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連髒衣服都有醫院的越南男護工幫洗,還有人天天扶著你到庭院裡散步。我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被伺候得如此舒服,與新兵時代的遭遇相比,這裡簡直就是天堂。
  • 海軍炊事兵物語——別了!霧島!
    日本海軍在訓練時強調監視敵情,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機動部隊終於向內地返航了,艦內生活又回復到循規蹈矩、波瀾不驚的節奏。與陸軍部隊不同,海軍即使是打了敗仗,只要本艦沒有受損或出現傷亡,往往感受不到失敗的氣氛,生活如舊,吃喝照常,所以在中途島戰敗的當天晚上,我們還能吃到甜滋滋的年糕紅豆湯,實在不太協調。
  • 海軍炊事兵總決算:法蘭西女王
    說是這麼說,我們對於軍官和下士官的生活倒也不怎麼羨慕,那是出於尊敬嗎?也不盡然。既不怨恨,也不羨慕,那是把上級當成笨蛋而無視嗎?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一丁點的想法和膽量都沒有。我們下級兵對於上級唯一明確的感覺就是害怕!
  • 海軍炊事兵總決算:西貢海軍醫院
    在本公號之前連載的《海軍炊事兵物語》中,高橋孟講述了從加入海軍到「武昌丸」號沉沒的軍旅生涯,當他因為被鯊魚咬傷而住進海軍醫院時,戰爭還遠未結束,那麼主計兵高橋桑在餘下的戰時歲月中又有怎樣的經歷呢?昭和16年(1941年)1月,我應徵加入日本海軍,成為一名主計兵,然而在入伍前我對於海軍主計科從事何種工作毫無概念,直到進入佐世保海兵團後,胸前被掛上大圍裙,我才知道「炊事兵」的存在。在海兵團結束新兵訓練後,我被分配到戰列艦「霧島」號,成為下甲板廚房內的一名下級兵,在那裡等待我的是嚴厲的老兵和大號飯勺。
  • 海軍炊事兵物語——戰艦「霧島」
    曾經讓我無限嚮往的「毛筆臂章」佩戴在右臂上,嶄新的臂章上連絲線都閃閃發亮!接下來新兵們就要被分配到實戰部隊了,而我將前往戰列艦「霧島」號!在分配部隊之前,我希望能分到海軍陸戰隊,理由很簡單,因為當時陸戰隊是海軍裡最有人氣的部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海軍艦艇沒有什麼作戰任務,而陸戰隊已經在大陸戰場投入了戰鬥,常被報紙廣播報導,很受關注。
  • 海軍炊事兵物語——艦隊出擊
    我們這些主計科的炊事兵對於航海術一竅不通,完全被這種時間上的變化給搞蒙了。在機動部隊以夏威夷為目標出發五六天後,海上颳起了颱風,就連3萬噸的「霧島」號都在波濤中一會兒橫搖,一會兒縱搖,一刻也不得安穩,劇烈的搖擺甚至導致某座副炮的電源發生故障,一度引起艦內的騷動。當時我想,「霧島」這樣的大艦都搖晃得如此厲害,那些千把噸的驅逐艦豈不像浪濤中的樹葉一般?
  • 海軍炊事兵物語————別了!霧島!
    當時那些艦隊司令們要是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就派出偵察機的話,也許能夠更早地發現美軍航母,從而扭轉戰局,每念及於此,我心中都深感遺憾。尤其令人失望的是,海軍在平日的訓練中再三強調:第一是監視,第二也是監視,第三還是監視!連我們主計兵都聽得耳朵要起老繭了,可在緊要關頭卻讓對手抓住了監視上的漏洞,我真心替那些死去的航母乘員們感到不值和悲哀。
  • 誰說炊事兵的戰鬥力很弱?
    ,無論敵人的火力再兇猛,他們都要施展奇門遁甲的技術,在艱苦的環境保證前方作戰部隊能吃上飯。有時候,初到軍隊的新兵會說:「部隊野外長途奔襲拉練,炊事班都是背著鍋和我們一起跑,沒一會就跑到隊伍前頭去了,然後等我們跑到終點時,炊事班的鍋都架好了。」
  • 《海軍炊事兵總決算》大合集,高橋主計兵曹生平大公開!
    《海軍炊事兵物語》及其續篇《海軍炊事兵總決算》分63回連載完畢。儘管高橋筆下總把自己描繪成謹小慎微、不通世故的模樣,但在字裡行間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粗中有細、情商暗藏的睿智,更可貴的是他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質樸的本質,並通過樸素細膩、詼諧幽默的筆調描述了日本海軍普通一兵在戰爭大潮中的感受和心境。自從連載以來,很多切粉都對高橋兵曹的生平頗為好奇,尤其想知道他在戰後的經歷,因此編者收集資料,整理出高橋孟的生平小傳,以饗讀者。
  • 日本海軍高官的特供美食:伊勢蝦咖喱飯
    談到舊日本海軍的軍隊料理,最為人熟知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海軍咖喱。
  • 軍艦上多餘的麥子都要倒掉!二戰日本海軍為什麼固執地讓士兵吃麥飯?
    炊事兵也就順水推舟,煮飯時儘量多放大米少放麥子。但是庫存檢查時就會出現麻煩,大米和麥子消耗的速度對不上,小麥庫存太多。於是戰艦上的炊事兵會定期偷偷的往海裡扔麥子,造成大量浪費。暗疑惑的是這種事都變傳統了,日本海軍不可能不知道。為何堅持要做這種不受歡迎的麥飯?如果是為了補充維生素,可以不發麥子改發全麥麵粉啊。讓他們做全麥麵包全麥餅改換下口味。
  • 日本海軍病號飯的奢侈堪比「大和」!
    本文就從病號餐這個側面去了解舊日本海軍的傷兵飲食與疾病治療。在此之前要說明一下舊日本海軍對部隊夥食的劃分標準:平常的夥食稱為基本餐,此外視情況分配的夥食稱為加餐、宵夜、非常勞動餐等,其中,根據傷兵傷病程度分配的夥食稱為病號餐。考察當時為傷病兵提供的病號餐菜單,可以了解一些舊日本海軍對於營養的看法。
  • 看全能炊事兵,如何上演「春節裡的軍營」?
    英文名稱:military cook職責:主要擔負部隊官兵的後勤飲食保障裝備:炊事車、鍋、碗、瓢、盆……目標:努力提高夥食保障質量,讓官兵吃飽、吃好、吃出戰鬥力!口號:保障好夥食,就是保障部隊的戰鬥力!◆  ◆  ◆  ◆  ◆ 「過節吃得好,我們不想家。」「夥食搞得好,能頂半個指導員。」
  • 看舊日本海軍的花式做法
    沙拉一詞源自葡萄牙語,原意是一種蘸鹽吃的料理。舊日本海軍也直接沿用明治時代的「サラド」一詞,並一直使用到1932年左右,當時海軍料理書中記載了使用各種食材的「サラド」。另外,1942年海軍經理學校的料理教科書裡關於沙拉的菜譜已全部使用「サラダ」,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有過用語的修改,或者是向民間料理看齊採用統一稱呼,總之不管原因如何,做法和內容都沒有改變。
  • 海軍料理帖No.4 衝繩特攻時戰列艦「大和」之最後午餐
    三分鐘後,「大和」號開始傾覆,大部分艦員都失去了逃生機會。14時23分,沉沒中的「大和」號發生劇烈爆炸,沖天而起的濃重煙柱連200公裡外的鹿兒島都能看到。遭到重創的「磯風」、「霞」號無法航行,被迫自沉,最後僅有「雪風」等4艘驅逐艦僥倖返航。日軍艦隊傷亡3700餘人,僅「大和」號就有2700餘人殞命,全艦倖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 海軍料理帖No.5日本海軍特色戰鬥餐:飯糰
    ■ 古代日本畫家筆下的紫式部,她在日記中記錄了平安時代日本民眾食用飯糰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來飯糰就被日本人當作兵糧的重要種類,可以說是日本最原始的野戰口糧。日本海軍則將飯糰作為艦艇執行戰鬥勤務時的正餐,在戰區執行警戒或進行戰鬥時,海軍官兵無法離開崗位用餐,此時艦上廚房會製作飯糰供官兵們在崗位上進食,通常是即做即吃,因此不必像陸軍那樣考慮保存和攜帶,更多著眼於能夠迅速製作,便於食用,是最普遍的海軍戰鬥餐之一。海軍飯糰以每人每餐三個的標準配發。
  • 解放軍炊事兵都有做特種兵的心,在俄國射擊比賽的成績堪比狙擊手|軍情晚報
    《軍情晚報》為您收集最有意思,最具價值的軍情新聞正所謂「天大地大,肚皮最大」,在吃的方面中國人稱第二,鮮有人敢稱第一。▲ 旁邊的這個裁判厲害了都不躲一下嘛?▲ 部隊都是用鏟子做大鍋飯臂力練習炒沙子除了燒火做飯之外,解放軍炊事班士兵的軍事素養也是極高的。
  • 長門號戰艦:舊日本海軍的榮耀與落寞
    縱觀「長門號」與舊日本海軍的歷史,既能看到日本曾經在謀求發展中臥薪嘗膽的辛酸與堅韌,也能看到日本最終在軍國主義浪潮中窮兵黷武並走向衰敗的魯莽和愚昧。1945年4月7日,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戰列艦試圖親自出擊以阻止美軍在衝繩方面發起的登陸戰。
  • 海軍料理帖No.1——珍珠港奇襲時航母「瑞鶴」之美食便當
    「便當」一詞源自日語「弁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盒飯,是指用飯盒盛裝、便於攜帶的飯菜,有時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方便食品,比如飯糰。在日本海軍的飲食中,便當是軍艦在執行任務時或處在戰鬥狀態下經常採用的進餐形式,因為那種情況下官兵們都不能離開崗位用餐,廚房的主計兵們就會製作便當送到他們手中,保證一線值勤人員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