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幹了這樣一件大事!

2021-02-07 秦女子之聲

10年前的今天,2008年9月27日,北京時間16:41至17:00,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俄後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航天的歷史長廊……

視頻來源:我們的太空


1992年9月21日

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日子

載人航天工程

可行性論證報告被正式批覆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遠航

視頻來源:中國青年網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

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神舟一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在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

於21日凌晨3時41分

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發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

第一次飛行試驗

標誌著我國成功實現了

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新的世紀來了

2001年1月10日1時

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神舟二號作為全系統配置的正樣飛船

是中國載人飛船的「完整版本」

各種技術狀態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僅僅一年之後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9個月後的12月30日零時40分

神舟四號飛船

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

最後一次彩排圓滿落幕



那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絢爛十月

2003年10月15日9時

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

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太空飛行一天後

10月16日6時

在軌運行近一天的神舟五號飛船

回到祖國的懷抱

楊利偉自主出艙

中國人首次飛天圓滿成功


2003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著陸,這是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攝


兩年後的又一個十月

2005年10月12日9時

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



10月17日凌晨

神舟六號返回艙返回

準確降落在預定區域


2005年10月17日4時33分,神舟六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走出返回艙。 新華社記者趙建偉 攝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

神舟七號飛船載著航天員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飛向太空



27日16時43分

翟志剛穿著我國自主研製的

「飛天」艙外航天服

在劉伯明的協助下打開艙門

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


2008年9月27日,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 新華社記者 査春明 攝


中國航天史上

又一個裡程碑就此誕生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號順利返回地面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出艙。圖為神七航天員景海鵬正在出艙。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

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

踏上與此前發射升空的

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



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

神舟八號在11月3日凌晨

與天宮一號

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11月17日

神舟八號返回艙安全返回地面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號飛船順利返回地面,神八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這是工作人員在現場處置飛船返回艙。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

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著

景海鵬、劉旺和我國第一位

飛天女航天員劉洋

飛向太空

 這一次

美麗亮相的中國女航天員

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2012年6月15日,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景海鵬(中)、劉旺(右)和劉洋與記者見面。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12年6月24日

劉旺操作飛船

取得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的成功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完全獨立自主掌握

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在太空中飛行13天後

神舟九號於6月29日返回地面


2012年6月29日,神九航天員順利出艙,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出艙後揮手致意。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攝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

神舟十號飛船

搭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3名航天員發射升空



在軌飛行期間

航天員先後完成

自動交會對接、手控交會對接、繞飛交會

等技術試驗

並進行了面向全國青少年的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2013年6月20日,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  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6月26日8時07分

在經過15天太空飛行後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圓滿完成任務的三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後揮手致意(2013年6月26日攝)。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

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下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

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入太空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在軌飛行期間

神舟十一號首次實現

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

並開展一批

體現國際科學前沿

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

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



2016年11月18日晚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

景海鵬、陳冬

圓滿完成任務

平安飛抵北京


圓滿完成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18日晚乘坐專機從內蒙古平安飛抵北京。 新華社發(楊志遠 攝)


從神一到神十一

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

標記在浩渺太空


2018年

被稱作中國航天「超級2018」


視頻來源:我們的太空


我國航天發射次數將創歷史新高,截至6月30日,今年我國已經圓滿完成了18次航天發射任務,這已經與我們去年一年的發射數量持平。


據最新數據,截止到北京時間2018年9月19日2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85次飛行,也是今年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取得的第25次連勝。


你好,大海星辰!

加油,中國航天!



來源: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網、@我們的太空、新華社

責編/劉昆

相關焦點

  • 聖誕前夕,川普又幹了一件大事
    聖誕前夕 ,美國總統川普又幹了一件大事,當地時間12月23日,川普對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預算行使了否決權。
  • 【大師】:穿5塊錢背心,幹上億元大事
    當時的他並不知道,10年之後,他將與這枚小小的「陀螺」共同高速旋轉,直到生命盡頭。「搞雷射陀螺,對我來說是一次艱難的選擇。因為,你生活在高山上,必須學會爬山而不能想著去遊泳。」多年後,高伯龍院士這樣描述自己的選擇,「一個人的志願和選擇應當符合國家的需要」。
  • 拜登就「中國統一」發聲後,中美有一件大事要幹,迅速驚動全球​
    拜登就「中國統一」發聲後,中美有一件大事要幹,迅速驚動全球據參考消息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早前在參加CNN一場政論節目時談及了「中國統一
  • 中國攜10國幹了件大事,南海豈容興風作浪
    這份協定的籤訂有非常積極的政治意義,敦促各國家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南海問題,而不是付諸於武力,顯示了中國與東協各國為促進南海和平付出的努力和決心。協議籤訂後南海紛爭將會告一段落,各個國家都需遵守協定中的條約,按照協定中的守則行事,這次中國可真是攜十餘國家幹了一件大事。
  • 24年前西安圖154發生重大空難,為何中國至今仍在使用?原因揭開
    ,緊跟著直-20高原試飛,055大驅和095核潛艇相繼下水,而首艘國產航母也傳出節後海試消息,不免讓人熱血澎湃。  而中國國防大家庭中還有一架戰機服役長達40年之久,卻依舊不老,即使身上背負黑歷史也不離不棄,為什麼它能堅持至今呢?全靠這三點支撐。  據港媒報導,中國空軍於去年12月底展示了一張圖-154M/D偵察機起飛的照片,據知這款偵察機是俄羅斯圖-154M客機的改進版,從60年代末期服役至今,依舊是中國空軍不可或缺的武裝力量。
  • 蔡鍔的一生,幹了兩件大事,愛了三個女人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1902年11月,蔡鍔考入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 「奮力趕超 幹在今朝」系列述評之二 | 我們浦江人:擂響戰鼓 幹在今朝
    「奮力趕超 幹在今朝」系列述評之二我們浦江人:擂響戰鼓  幹在今朝「不待揚鞭自奮蹄,書寫華章在牛年。」「時不我待加油幹,聚力攻堅勇爭先。」「十四五」的第一個春天,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浙江,到處是鏗鏘的奮進足音,不少兄弟縣市都發出了競逐的吶喊。浦江怎麼辦,浦江人怎麼幹?
  • 54年前的今天,中國震動世界!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時間回到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核彈家族的一員原子彈,中國有了但是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氫彈氫彈成為新中國核彈家族
  • 在日本什麼情況叫出大事?比如上野動物園大熊貓生寶寶了……
    昨天下午,各大電視臺緊急速報了一件大事情:東京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真真生寶寶了!真真5年前產過一次崽,卻因缺乏育崽經驗,餵奶不慎,寶寶被嗆,誘發肺炎,寶寶出生後第六天夭折。當年,園長爺爺記者會上的眼淚它也不缺錢,耗費了其它國家10倍的租賃研究費用,把力力和真真接過來。但是,五年了,期待的可愛小滾滾沒有來。而知名度沒它高,經費沒它壕的和歌山,生出來的滾滾們都會打醬油了……分批坐大灰機回中國老家相親找對象去。這故事走向,情節畫風就跟宮鬥戲裡,正宮皇后老生不出孩子,位分低的妃嬪卻總在生孩子。這次終於,終於,生!了!
  • 地緣政治:在印度洋,中國幹了一件美國都不敢幹的事!
    比如日本和中國,英國和歐洲!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就在於,海島主要是由於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相撞所形成的。板塊相撞以後地下巖石不斷向上隆起,然後火山噴發,大量的熔巖堆積成島!在亞歐大陸的周邊除了日本和英國外,還有一個不為大部分人熟悉的島國——斯裡蘭卡!不熟悉是因為這個島國離中國非常的遠,而且這個國家非常的小,更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既沒有什麼資源,經濟社會發展也不怎麼好,在國際上也更沒有多大的地位。但是,對於一些熟悉時事政治的人來說,這個國家又鼎鼎大名!
  • 大國工匠丨32年他只幹一件事 卻幹成了發達國家也幹不了的事
    而要打造這樣一臺強勁的發動機,需要裝配工人把幾萬個零件組裝到一起,重達數噸的發動機,裝配精度堪比機械錶芯。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我國航空發動機裝配領域的首席技師——李志強。我國最先進戰機發動機的生產者李志強是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一名發動機裝配工。目前,他所在的班組生產的是我國最先進戰機的發動機。
  • 你是這樣的人—緬懷工程系統工程系楊為民教授
    留校以後,楊為民下過幹校。屠慶慈教授回憶說,楊為民幹什麼事情都要幹得最好。       那時他們在郊區的農場,楊為民擔任了炊事班班長。楊為民炒的菜、蒸的饅頭至今仍讓人回味。他還琢磨溫度、酵量、發酵時間等的關係,畫了一張表,貼在牆上供其他同志對照使用。楊為民無師自通,殺豬一刀準,並經常自己開著拖拉機去買菜。
  • 24年前發生的一件大事,讓超級大國後悔莫及!
    而某方已經正式回覆:這類報告捏造事實,一派胡言。稍微熟悉全球戰略武器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最早研發核武器的,其實是二戰中的德國,在當時的進度和水平也最高。不過德國項目負責人算錯了反應截面,認為要製造出一枚原子彈至少需要幾十噸武器級濃縮鈾。
  • 蓬佩奧的接班人布林肯,一來就幹了幾件大事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眾人的期待之中,拜登的心腹布林肯一上任之後,就不負眾望立馬做了幾件大事。布林肯做了哪些事情,和中國有沒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新官上任的美國務卿,蓬佩奧的接班人布林肯做的那些事。
  • 300年前,日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於是,很多人開始學日本,但沒注意到兩國看似差不多、實則差很多的國情。諸多原因中,不可忽視的一點,便是1720年日本幕府所做的一個決定。1720年之前,大約是明朝滅亡的那段時間,西方人開始在東亞發動攻城略地的行動,如西班牙佔領菲律賓,荷蘭人佔據臺灣。對此,日本幕府也很緊張,他們的應對策略是閉關鎖國。
  • 中國是軟蛋?對峙七十餘天看解放軍幹了多少大事!
    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肯定要想辦法打斷中國的崛起之路,因為再過10年到20年左右,美國就再沒有能力阻擋中國了。目前是他們最後的機會。至於當年中印邊界問題的「始作俑者」——老主子大英帝國今天才發聲:居然說:我是來買醬油的,對峙管我吊事!這話說的,還不如不放這個P的好!這一圈下來,莫迪該對印度在當今世界上是個什麼成色,而中國的影響力又有多大,有個切實的體會。印度人整天追著別的國家的屁股,讓人家承認「印度是處處可以和中國匹敵的世界大國」,難道不是黑色幽默?
  • 薦讀|當人之常情遇上「國之大事」
    但作為軍人,當人之常情遇上「國之大事」,有時就不一定能顧得上、顧得了。眼下的這一輪改革,正是軍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大事面前,戰友們有的因部隊撤編,失去了曾經放飛夢想、寄託理想的舞臺,正焦急地等待分流;有的因部隊移防,不得不舍下積累多年的生活基礎、人際關係,「扛著家庭」前往陌生環境;有的因部隊精簡,還要脫下這身鍾愛的軍裝,依依不捨地向軍旅告別……誰不思前途?誰不念舊情?
  • 這個曾轟動世界的奇女子,因一件大事消失後,成為中國最神秘的存在!
    然而,她卻是一位絕非一般的奇女子,她曾轟動全世界,卻因一件大事選擇了「消失」,隱姓埋名30年之久,成為中國一個神秘的存在,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她的故事。她,叫王承書!就這樣,帶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她堅定地走在科研路上。
  • 臺灣鳳梨被禁第7天,蔡當局幹了件史無前例的大事
    臺灣鳳梨被禁第7天,蔡當局終於撐不住了,幹了件史無前例的大事。臺媒稱,臺灣遇到56年來最大旱災,全臺乾旱從2020年延續至今年,臺農業部門資料顯示,今年一期作物停灌面積將達到7.4萬公頃以上,佔總灌區的24%,創下20年來最高記錄。3月7日上午,臺灣農田水利部門與大甲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祈求上天降甘霖。鎮瀾宮上次辦祈雨法會還是在58年前。
  • 身為中國人,該怎樣看待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
    起初,伊朗政府否認佔領大使館的行動是政府的官方行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聲明逐漸消失。此時,在外界看來,是否將巴列維弄回伊朗受審已經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通過佔領大使館和扣留外交官,霍梅尼的新政府在向美國發出這樣的警示:伊朗有能力並且敢於對抗美國。中國自己也有與伊朗人質危機相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