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即將出版的年度戰略黃皮書——《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20/2021》最後一章「未來全球十大戰略趨勢及風險」。原文一萬餘字,現由課題組組長、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陳向陽摘編後,在現代院微信公眾號推出,以饗讀者。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步入動蕩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激蕩,2021年國際戰略與安全環境更趨複雜,以下十大趨勢及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疫情貫穿2020全年始終,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已超7000萬,死亡病例已逾160萬,疫情無疑將延續至2021年,全球抗疫仍將壓力山大。一是疫情擴散呈常態化、長期化。當前北半球冬季疫情反撲兇猛,美歐多國再度淪陷,亞洲多地反彈嚴峻,各國間歇性封鎖成為常態。二是病毒加速變異影響疫苗有效性。三是疫情延宕引發多重危機。各國面臨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的兩難,經濟衰退誘發糧食、教育、難民等連鎖危機。與此同時,全球疫苗研發和供應競賽開啟,「疫苗大戰」一觸即發。「疫苗競賽」是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的對抗,也是各國科研力量的比拼。疫苗的全球分配亦將成為難題,不少國家滑向本國優先的「疫苗民族主義」,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坦言「最貧窮和最弱勢群體面臨被無視的風險」。
2020年大選折射美國極其嚴重的政治對立和社會分裂,拜登與川普兩人得票之多均創歷史記錄。選後美國選舉爭訟不休,黨派之爭不會隨著選舉的結束而緩解,跨黨派團結只能是上臺執政者的一廂情願。美國分化內耗使其政治弊端暴露無遺,綜合國力受損,新政府將利用國際事務轉移國內矛盾。其一,國內亂局使美戰略焦慮和戰略猜忌增加,對外示強的衝動上升。加之「美國之亂」與「中國之治」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的危機感加重,美對華施壓的動力進一步增強;其二,打擊「異質」制度,彰顯美國制度的優越性,成了拜登與共和黨的最大公約數。拜登競選期間就強調要組建全球「民主」聯盟,主辦「全球民主峰會」,重新祭起「民主、人權」大旗。
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5G、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量子通信、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新應用多點突破,深刻重塑人類社會。新科技革命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一環,大國高科技競爭更趨激烈。一是主要發達國家在戰略性科技領域全面布局,推動國內創新、爭奪未來產業價值鏈高地。二是美國對華科技遏制戰略更趨體系化。新政府與國會在對華科技遏制方面具有更強戰略共識和協調行動力,包括將意識形態對抗引入科技競爭,以所謂「數字威權主義」抹黑孤立中國,企圖阻礙中國的科技創新。三是美西方排華「技術聯盟」向多領域蔓延。美國「清潔網絡計劃」的入盟國家增多,同時加緊構築「量子網絡聯盟」。四是國際技術規則競爭加大「數字戰爭」風險。美歐加緊制定西方價值觀主導下的全球人工智慧標準規則。
在美國單邊主義、新冠疫情輪番衝擊下,全球化既有模式難以為繼,全球化將在政府與市場、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自由化、發展與安全、自由與公平之間進行艱難平衡。疫情加劇世界經濟格局「東升西降」,全球化將從「美國主導」進一步向「合作引領」過渡。以智能製造、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數據流有望成為全球化的重要黏合劑和助燃劑。區域化或成全球化蓄能破繭的著力點,主要經濟體力推供應鏈的本土化、近岸化、聯盟化,加速籤署區域或雙邊自貿協定,以區域、雙邊、小多邊合作為代表的「小型全球化」加快發展。美國率先升級美墨加自貿協定,未來將加強與拉美和亞太的經濟融合;歐盟努力消化英國「脫歐」造成的體系震蕩,著力強化「經濟主權」;亞太地區CPTPP與RCEP將一同發力,促進區內經濟整合。區域一體化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期。
2021年全球經濟將探底復甦,但遠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且面臨諸多風險。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為5.2%,其限定條件包括疫情沒有再度暴發以及安全、有效的疫苗問世。但多數經濟體的供給潛力受到持久破壞,生產率放緩趨勢進一步加劇,全球主權債務大幅攀升。疫情衝擊下多國優先考慮本國利益,經濟民族主義日漸盛行。發達國家民粹思潮泛濫,各國政府加速由「守夜人」向「大管家」轉變,經濟金融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大。影響全球增長的非經濟因素值得關注,包括產業競爭、地緣政治、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等,經濟治理失序與增長失速的風險增大。疫情不只是公共衛生和社會危機,也是全球經濟治理危機,折射治理機制缺位、失效,IMF、WTO、G20等應對危機與促進合作成效不彰。國際經濟規則包容性下降、不公性上升、現代性不足,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圍繞規則廢改分歧巨大,美國拒絕放棄特權和主導權。
冷戰後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難以為繼。一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既有多邊機制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疫情持續蔓延凸顯世衛組織與聯合國力不從心,已迎來75周年的聯合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捉襟見肘。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落實陷入僵局,全球升溫已接近1.5℃的臨界點。疫情導致世界貧困人口再次突破10億,嚴重拖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度。美西方與新興大國對全球網空治理分歧嚴重。二是美國力圖重新掌控全球治理規則的主導權。經濟上試圖在WTO之外,重構由其主導的多邊架構,包括可能重返CPTPP,加速推進美歐日自貿談判等;安全與政治上將重新強化跨大西洋聯盟,聯手歐洲向中俄施壓。三是聯合國及其安理會改革可能再度升溫,引發新一輪大國博弈。
一是歐亞地區國家經濟社會治理短板凸顯,2020年冒頭的動蕩可能擴大蔓延。多國抗疫形勢嚴峻,原料輸出國經濟發展受阻,物價上漲、失業增加、民生艱難,致使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上升,並借選舉等重要節點大肆宣洩,加劇社會動蕩,部分國家政治社會穩定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二是拉美淪為疫情「重災區」,2021年有爆發新一輪動蕩的風險。全球十大疫情最嚴重國家中,拉美便佔據5個,導致拉美經濟陷入大衰退,貧困和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加劇,預估2020年失業人口增加3000萬,貧困人口增加5000萬,衰退幅度高達9.1%。疫情影響將從經濟向社會政治層面加速傳導,引發民生、腐敗、治安、左右政爭等老問題進一步惡化,動蕩可能捲土重來。
三是疫情導致非洲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大威脅。2020年非洲經濟創下十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21年非洲防疫形勢不容樂觀,一些國家面臨爆發大饑荒的風險。
美日澳印「印太四國」防務合作網絡化加快,美將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加大對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美海軍著眼大國競爭計劃推出新版「海上軍事戰略」,臺海、南海、東海不穩定因素疊加,海空軍事意外容易引發地區衝突,日本政府欲強化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亦將導致地區緊張。此外,地區國家間矛盾將在三大地區催生軍事衝突風險:一是中東爆發熱戰的風險猶存。美國與以色列聯手打壓伊朗,葉門戰亂持續凸顯沙特與伊朗之爭;二是印巴存在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爭端激烈對抗,印度2021年出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欲借勢在國際社會加大對巴施壓,彼此因突發事件觸發戰端的風險增大;三是歐亞地區熱點,特別是因領土爭端和跨界民族矛盾催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仍大,一些「被凍結的衝突」可能再度解凍。
一是暴恐勢力進入新一輪擴張期。以「伊斯蘭國」為首的國際暴恐勢力伺機反撲,死灰復燃之勢凸顯。儘管「伊斯蘭國」在中東遭受重挫,但仍通過各地分支網絡在全球持續擴張,非洲成為其暴恐活動的重災區。一方面,國際反恐行動大幅收縮,為暴恐勢力提供喘息之機。加之疫情全球肆虐,各國忙於應對,無暇顧及反恐;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失業等經濟困境加劇,全球多地爆發新的衝突,均為恐怖組織提供滋生「沃土」。
二是伊斯蘭極端主義與西方民粹主義兩極對立,歐洲恐患反彈。近期法國、奧地利等接連發生暴恐襲擊,預示歐洲暴恐活動再度抬頭。歐洲多國追隨美國介入利比亞、敘利亞內戰及軍事打擊「伊斯蘭國」,招致伊斯蘭極端組織報復。與此同時,西方民粹主義上升,排外主義盛行,民粹政黨刻意強調文化差異和族群政治,誇大移民難民問題,其與伊斯蘭極端主義相互激蕩,誘發更多恐襲。
「後真相時代」真偽難辨,話語爭奪輿情多變。信息社會輿論傳播生態受到技術與政治因素的雙重影響,信息真偽愈加難辨,話語權爭奪更趨激烈。以大數據、新算法以及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被廣泛用於網絡社交平臺,算法歧視和「深度偽造」應用對輿論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技術對於真相的篡改甚至「塑造」,不僅極大影響國內輿論,更成為國家間意識形態攻防甚至「信息戰」的新利器,不斷攪亂國際政治。西方民粹主義泛濫,對內政治極化,對外大搞意識形態鬥爭,政客與媒體不惜偏離科學理性乃至拋棄事實,以誇張、虛假的言論吸引民眾,美國總統川普以假亂真的「推特治國」「推特外交」即為佐證。加之大國競爭日益抬頭,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更趨激烈,輿論戰愈演愈烈,美西方企圖通過操控輿論甚至散布虛假消息,以抹黑和打擊對手,致使全球輿論場更趨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