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佔據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可能的,武力徵服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敵人可以炸毀的是我們的物質,炸不毀的是我們的意志!炸的毀的是我們建設的結果,炸不毀的是我們建設的經驗!」
——摘自羅家倫《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
「七·七」事變前,國立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均處於穩步發展時期,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8月15日起,日機連番轟炸南京,中央大學建設萬人大學的計劃隨之夭折。校長羅家倫面對敵機留下的彈坑,憤怒而堅定的說:「寇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在抗日戰爭期間,南大的師生也選擇了各種各樣的方式支援抗戰。許多的中大、金大學生編成隊伍參軍,在前線抗日;還有師生排演話劇激勵前方將士鬥志;另外中大的教授還在上海為抗戰奉獻力量……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金陵大學接收了許多的的老弱婦孺,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庇護,此外,金陵大學附屬的鼓樓醫院也對當時的難民進行了多方的救助。
在民族危亡之際,就算沒有辦法上陣殺敵,也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做出貢獻。
忽憶起當時西遷路上的中大師生,同樣是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去面對風雨。羅家倫校長在那樣艱苦的情況下努力支撐中大,誓要在學術上超過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在文化上進行抗日。
堅定,堅守,堅強,南大人,有南大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