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航是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第一個打下日軍飛機的飛行員。1937年8月14日,在「淞滬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時任國軍第四航空大隊大隊長的高志航從南京直飛杭州筧橋機場,此時接到最新的日軍襲擊的情報,高志剛即刻命令正準備降落的第21、23中隊再次起飛,利用最後一點燃油截擊日機,高志航自己也駕機升空,在隨後的十多分鐘戰鬥中,高志航擊落敵轟炸機一架,這是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日機。高志航的戰友也擊落敵機3架、擊傷一架,中國空軍僅有一架輕傷,這是首次中國空軍對日戰鬥的大勝,為此,當時的國民政府在1939年9月設立8月14日是「中國空軍節」。
空軍英雄高志航(1907年-1937年),吉林通化人
為了再現高志航的英勇事跡和中國空軍的悲壯的戰鬥史,1977年臺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拍攝了《筧橋英烈傳》,影片拍攝獲得臺灣「陸海空」三軍的支持,又請了日本特技攝影專家負責空戰場面的拍攝,在當時的情況下,空戰場面拍的逼真激烈,這也是華語電影中為數不多的空戰電影。
《筧橋英烈傳》海報
高志航首次擊落日機只是電影中的一個段落,影片還講述了1937年高志航和他的戰友們其他幾次和日本空軍的激戰,而在這個過程中,戰友沈崇海以撞擊日軍「雲出號」而壯烈犧牲,閻海文墜落日軍陣地拔槍自盡,劉粹剛與敵人同歸於盡,高志航在周家口機場被敵機轟炸壯烈殉國,整部電影場面慘烈、情緒高昂且充滿壯志豪情。
《筧橋英烈傳》劇照
影片展現了高志航對飛行訓練嚴格要求的細節,也表現了針對日軍的戰鬥技巧和方式,對主要人物的刻畫也下了不少功夫。片中被戰友取綽號為「啞巴」的沈崇海在戰鬥前以抱有必死的信念,戰友閻海文說「你這個啞巴,平時隊長問話都要我替你回答,我要是翹了的話,看你怎麼辦?」沈崇海回答「我有辦法--我比你先翹」,觀眾看到此不禁笑了出來,可是在笑中卻能感覺到強烈的悲壯之情,這也是中國戰爭片中不多的幽默場面。由此可見,《筧橋英烈傳》在注重大的戰爭場面的同時也不忘電影表現的需要,講情節,講人物,講情境。這部電影因為塑造了中國空軍前僕後繼、視死如歸的形象,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所以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並成為臺灣的四大抗戰影片。影片上映後,在臺灣引起轟動,同時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也獲得6項金馬獎大獎。
《筧橋英烈傳》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對戰爭大片的製作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片中空戰鏡頭有350個,限於當時的製作條件,又沒有計算機特技技術,所以採用了很多飛機模型來拍攝。在拍攝時,加上噴霧、乾冰等製造雲層效果以假亂真,據說還清了美國二戰電影《虎!虎!虎!》的製作團隊做顧問,花了6個月的時間才拍出比較逼真的空戰效果。但是這些特技畢竟不能和當下的特技製作相提並論,今天看起來,還是比較假,就像我們看大陸導演馮小寧拍的《甲午海戰》、《超強颱風》中的特技一樣。
《筧橋英烈傳》劇照
本片拍攝周期為3年,耗資數千萬臺幣,除定製符合當時的便服之外,還訂做上千套抗戰時期的國民黨飛行服、陸軍制服,以及日軍飛行服、海軍、陸軍制服。「國防部」參謀部還播出「專項資金」改造了一艘大軍艦,作為日軍「雲出號」的道具;製造了上百架螺旋槳飛機,包括E16、震克3,以及改裝了幾十架戰鬥機作為日本的96戰鬥轟炸機。其他像戰士、車輛、彈藥武器的支持難以數計,空戰、海戰、陸戰同時出現在電影中,所以,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臺灣「主旋律」戰爭大片,完全可以和日後大陸拍攝的《大決戰》、《太行山上》等相媲美。
《筧橋英烈傳》劇照
本片的製作團隊並非名流,導演張曾澤原是李翰祥的助手,後入「邵氏」當導演,曾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主演梁修身(飾演高志航)也不是很出名的演員,其他配角也不是大腕級的演員,所以說本片也是一幫默默無聞的電影人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完成的一部佳作。
《筧橋英烈傳》海報
《臺灣空軍軍歌》
簡樸詞
劉雪庵曲
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遨遊崑崙上空,俯瞰太平洋濱,
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
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發揚光大尤賴我空軍軍人!
同志們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國祚皇皇萬世榮。
盡瘁為空軍,報國把志伸,那怕風霜雨露,只信雙手萬能,
看鐵翼蔽空馬達齊鳴,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
我們要使技術發明日日新,我們要用血汗永固中華魂。
同志們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國祚皇皇萬世榮。
(圖片來自網絡)
通告
由於公眾號討論群已滿100人,無法通過掃描二維碼自動加入,需要加入本討論群的朋友可先加本人微信,由本人邀請加入討論群,本人微信號sunhaifan20060908,歡迎大家!
長按、掃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