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鴿子迷上了玩彈珠機,
於是我就想能不能用樂高積木給她搭建一臺
樂高彈珠機。
這個想法很早就有,
但拖了很久才開始動手。
不過搭出來的效果還是挺讓我滿意的。
孩子們也很愛玩。
愷誠和琪姍在玩彈珠機
要搭建一個有具體實物的模型,當然首先要對這個實物進行研究。作為一個有考據癖愛尋根究底的人,我先搜了一下彈珠機的前世今生,原來彈珠機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
搜狗百科:
彈珠機在20世紀初期於名古屋市發明,起源於大正時代有獎品的投幣式遊戲機,當時為供兒童遊玩的遊戲機。1942年曾被禁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獲得解禁。
2009年底,彈珠機開始引入中國大陸,經過遊戲方式的改變,和外觀等的進化,逐步應用於中國兒童娛樂行業。純自然機率,公平公正,挑戰性強。考驗和鍛鍊兒童的眼手合一能力,即孩子的眼力和手的力道。因其特有的遊樂性,受到廣大兒童的歡迎而迅速發展起來。在動漫之都廣州,深圳,中山等地的大街小巷裡都能開到它的身影。
樂高的歷史還不到一百年哦!好了,接下來說說這個樂高彈珠機的創作過程以及一些思考。
第一步:研究
很早以前我就搭過一個簡易的彈珠機模型,
但這次我想做一個高仿真的模型。
要重現一個實物,
當然首先要對這個實物進行分解研究。
這是必然的第一步。
彈珠機的三個主要組成:
投幣口、遊戲盤(包括彈射裝置)和彈珠口
第二步:構思
確定模型方案後,
我開始考慮器材的問題。
彈珠滾下來,肯定需要管道,
彈射裝置肯定需要早期機械套裝
常規積木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用表面光滑的馬賽克積木做彈珠的滑道。
所以,
我選用了下面這些器材套裝進行創作
建房子需要藍圖,
搭樂高玩具模型需要圖紙,
這是一個將二維轉化為三維的過程。
因為你呈現的是一個別人設計好的東西,所以必須依靠精確的圖紙和固定的配件。
這是一個復刻過程,清晰明了,精確無誤。
而在創作一個作品的時候,我並不需要畫圖。
這個圖會自動在腦海裡面形成
(空間想像力),
直接以三維的畫面呈現在大腦裡。
當然,這個圖不可能很清晰,
只是一個大概的影像。
把這個三維影像變成實體模型需要什麼器材?
如何呈現?
這些都由創作者本人決定。
這是一個創造過程,模糊不定,靈活可變。
所以說,
模糊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復刻是一個被動創造的過程,
只要具備一定的觀察力和耐心以及不怕手疼,
就可以搭出一個很好看的作品。
創作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
觀察、思考、嘗試、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
不斷修改和調試,
直到腦海中的那個圖景完美呈現出來,
這幾乎要調用一個人的全部身心。
第三步:搭建
其實構思和搭建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
有了初步想法,我就開始搭建,
一邊搭建一邊思考,互相促進。
先搭建主體,再完善細節。
大人搭建作品過程會有更強的邏輯性。
我用小顆粒大底板做底,
用小顆粒積木搭建彈珠滾下時的障礙柱。
主體完成並調試成功後,開始搭建底部支架。
這個時候我碰到了一個難題:
彈珠機的遊戲盤是需要傾斜的,而積木是方方正正的,如何做到?
支架直接用積木疊加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且不會牢固。
那麼,這中間就需要一個思維轉換過程:
如何用一個可以傾斜的構件來連接遊戲盤和底座支架?
我想到的方案是用早期機械的器材來實現。
最初的方案是這樣的:
但是這個方案有一個問題,
就是傾斜度太大了。
而且,這個構件的傾斜角度是固定的,
無法調節。
所以這個方案就被我斃了,但新的方案
迎面而來:
設計一個可以調整傾斜角度的連接構件。
用早期機械器材搭建的部分,下部是固定的,但上部的紅梁可以調整角度。
這個問題解決以後,
底座支架和主體的遊戲盤部分就基本完成,
開始搭建上面的投幣口。
投幣口會碰到跟底座一樣的問題:
底座是要把一個平的面變成傾斜的,
上部是要把一個斜的面再變成平的。
很簡單,把底座的連接方法倒過來就行了,
這是逆向思維。
用早期機械器材搭建的部分,上部是固定的,下部的紅梁可以調整角度。
投幣口到出彈珠口用管道連接,沒什麼難度。
稍微有點難度的是投幣口需要設計機關,
當你往裡面投幣(用滑輪充當遊戲幣)後,
必須要有彈珠滾下來,如何實現呢?
我用連杆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
請看背面圖:
彈珠放在一個斜面積木上面,用黃梁擋住。
滑輪塞進來的時候,會把黃梁頂開,上面的黃梁帶動擋住彈珠的黃梁。
彈珠滾下來,掉進下面的管道。而滑輪則會掉在上面的盤子裡。
彈珠機底部結構和管道
第四步:改進
彈珠機到這裡基本完成了,但需要進行調試,看看是否會有問題出現。我調試的時候,發現了幾個問題:
一是投幣後有時候彈珠沒有滾下來。這個跟連杆被推開的幅度有關,稍作改進後問題就解決了。
二是遊戲盤有時會出現彈珠停留的情況,問題出在面板不夠光滑以及障礙柱不是圓形積木上面。面板的光滑本來想了一個方案,就是找一個光滑的塑料薄板套上去。但找不到合適的材料,也不想用樂高以外的東西來搭,所以就放棄了。彈珠停就停在上面吧,就當作是一次沒有成功的彈射。這畢竟不是一個真實的彈珠機,玩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制定規則。這樣問題也就解決了,無需苛求。
彈珠機正面
彈珠機側面
總結:
以上就是我創作《彈珠機》這個作品的過程以及一些思考和感受。那麼,孩子搭建作品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據我觀察,過程是大致相同的,只是孩子構思的過程可能更短一些,拿到積木就可以開始,不用像大人那樣想半天。搭建作品的過程隨意性也會更大一些,不會像大人一樣直奔目標而去。
孩子樂在其中,大人在意結果。
花絮:
有一個中班的孩子看到這個彈珠機非常喜歡,纏著我一定要搭一個。那節課我沒有在課堂上滿足他這個要求。但上周上課的時候他還是想搭彈珠機,這份執著勁我喜歡。於是我允許他上課搭這個作品,他想搭一模一樣的,我說時間不夠,讓他自己想辦法。
最後,他自己創作了下面這個簡化版的彈珠機。
雖然是簡化版的,但是神形兼備,搭得非常棒!
執著的鑫爵在認真創作中
最後,奉上彈珠機視頻
希望你能喜歡
喜歡可以關注「鴿子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