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志願軍的戰鬥精神永不過時

2022-01-10 新華網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志願軍指戰員不畏強敵,克服武器裝備優劣懸殊帶來的極大困難,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發揮到極致,將敵人打回談判桌,打出了讓對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面對強大的作戰對象、陌生的作戰環境和嚴酷的作戰條件,錘鍊出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上下同心、堅守陣地、決不後退半步的上甘嶺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都絕不低頭,敢於拼搏、勇於犧牲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精神;敢於亮劍、勇於勝利、無畏生死的「空中拼刺刀」精神。

像原木般一排排湧上來

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時,正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北犯,妄圖在感恩節前攻陷朝鮮。氣焰囂張的敵人分兵冒進,如入無人之境,戰場局勢危在旦夕。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對朝鮮戰局極為樂觀,並向記者說:「萬事如意,非常之好。」

面對武裝到牙齒並掌握絕對制空權的「聯合國軍」,裝備落後、補給困難的志願軍將士毫無懼色,居然主動發起連續進攻作戰,用「鐵腳板」與車輪賽跑,靠血肉之軀與飛機坦克拉鋸。

雲山戰鬥中第39軍第116師3個團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先後攻入雲山城內,與美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志願軍與美軍的第一次交鋒,以美軍騎兵第1師的「坦克乘員和步兵在慌亂中四散奔逃」而告終。

斷言「中國人沒有參戰」的麥克阿瑟又將二線兵力全部壓上,於11月24日發起「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總攻勢」。彭德懷則決心以攻對攻,集中兵力,實施雙層戰役迂迴,向敵展開強大攻勢。

在東線戰場,第9兵團圍殲美陸戰第1師2個團。為了與敵人搶時間,戰士們連防寒服裝都來不及換,就穿著薄薄的棉衣和解放鞋,匆忙從國內奔赴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的朝鮮北部長津湖地區,埋伏在冰天雪地的預設陣地,以堅忍的毅力靜待戰機開啟。

1950年11月27日夜,在冰雪中埋伏了6天的第9兵團第20、第27軍的8個師突然向長津湖地區的美軍發起猛烈攻擊。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裡,志願軍戰士披著白布從樹林裡衝出來,由於褲腿被凍住無法彎曲,他們跑得很慢,在美軍眼中就像是「原木在移動」。美軍的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美國軍事史學家蒙特羅斯後來記述道:「陸戰隊的坦克、大炮、迫擊炮和機關槍大顯身手,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而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肅然起敬。」

美軍陸戰第1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在回憶錄中寫道:「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的狠命打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在西線戰場,志願軍第38軍113師全體官兵,忍受極度疲勞,在崇山峻岭中連續攻擊前進14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5公裡,先後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l師、英28旅各一部,先敵5分鐘搶佔三所裡,切斷了敵軍的退路。松骨峰前,向南突圍與向北增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裡,卻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這一仗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和頑強性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

創造世界陣地防禦戰奇蹟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陣地防禦戰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志願軍完全掌握了正面戰線的主動權。這場戰役曾被美國媒體評論為「韓戰中的『凡爾登』」。

1952年10月14日,美國為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謀求在談判中的有利地位,在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親自指揮下,對志願軍第15軍45師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猛烈進攻,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由此打響。

敵我雙方在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上,先後投入10萬餘兵力,進行了43晝夜的反覆爭奪,戰鬥空前激烈。秦基偉將軍曾回憶道:「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坑道被打短了,山頭的巖石被打成了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硝煙繚繞,如此炮火密度,古今中外罕見。」志願軍指戰員就是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憑著「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信念,頑強堅守、巍然屹立在陣地上,鑄就了中國軍隊的精神高地。

擔負597.9高地2號陣地反擊任務的是第135團7連。戰鬥中,2排排長孫佔元雙腿負重傷,戰友們要把他抬下去卻遭到嚴厲拒絕,他強忍劇痛,架起機槍繼續戰鬥,接連打退敵人兩次衝擊,斃傷敵80餘人。敵軍發起第三次攻擊,在戰友相繼傷亡、彈藥告罄、敵軍蜂擁上陣地的情況下,孫佔元從敵人屍體上解下手雷,滾入敵群,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

在「聯合國軍」的狂轟濫炸下,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作戰,這是比陣地戰更艱苦、更困難的作戰:強烈的衝擊波撞擊著坑道、震撼著人體,不少人磕破了舌頭、嘴唇;坑道內彈藥、糧食、藥品等物資越來越匱乏,陽光、水甚至空氣,都稀缺到使人難以生存的地步。在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的時候,傷員們只好任憑傷口發炎腐爛,為了不影響戰友的情緒,他們強忍疼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緊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無法拿下來。

堅守上甘嶺主峰的志願軍第134團第3營8連,在斷糧缺水的絕境中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3次打光3次重建,最終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00餘人,被打出381個彈孔的戰旗始終飄揚在上甘嶺主峰,創造了世界陣地防禦戰史上的奇蹟。

填彈坑速度比拼轟炸速度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為迫使朝中方面就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下令:「在此談判期間,應採取行動以充分發揮空中威力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來懲罰在朝鮮任何地方的敵人。」

隨後,「聯合國軍」空軍制訂了「空中絞殺戰」計劃,企圖用90天時間全部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系統,妄圖破壞志願軍前後方聯繫,「窒息」志願軍前線部隊。

據美軍統計,截止到朝鮮停戰協議籤字,共炸毀橋梁1153座,炸壞3049座,鐵路切斷28621段,炸毀機車963輛,炸毀車輛82920輛。在這樣嚴酷的情況下,打破美軍封鎖,保證物資補給,成為志願軍能否堅持勝利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

志願軍將士在防空火力薄弱、技術裝備和物資器材極端缺乏的條件下,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在最嚴酷的空中威脅之下,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反「絞殺戰」鬥爭,建立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美軍日日轟炸,志願軍鐵道兵部隊夜夜搶修。2.5萬人的鐵道兵團,高喊著「人在鐵路在,人在大橋在」,「誓死要與鐵路、大橋共存亡」。「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鐵路暢通無阻」的口號,奮戰「317」,打通「29」。鐵道兵1師的一個連,連續奮戰76晝夜,抗擊美軍轟炸26次,全連傷亡99人,只剩下40人,仍然堅持完成了任務。

負責築路搶修的工兵團、兵團直屬隊和各軍、師等部戰士,在反「絞殺戰」的關鍵時刻,由於缺少營養和過度疲勞,很多患上了夜盲症。為了避開敵人的飛機,道路搶修大多都在夜間進行,而且還不能使用照明用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戰士們就結成「互助組」,兩兩配合完成任務。美國人感嘆:「中國軍隊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

在志願軍各部隊齊心協力的奮戰下,僅在反「絞殺戰」期間,就修復了鐵路20024處次、延長878公裡,橋梁2086座次、延長79.7公裡,隧道151座次;整修公路31條,新闢公路7條,共計全長2450公裡(其中新修公路290公裡),修建橋梁、涵洞1206座。在開城談判會議室,敵軍將領非常驚訝地看到志願軍已經穿上新棉衣。

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後來驚嘆:「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空中拼刺刀」的殊死搏鬥

1950年12月21日,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堅決聽從黨的號令,組成志願軍空軍,奔向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

當時,志願軍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飛行員的飛行時間很短,在噴氣式飛機上的平均訓練時間還不足20小時。從指揮員到飛行員,沒有一個有過空戰的經歷,而對手卻是擁有15個空軍聯隊,1200多架作戰飛機,一半以上飛行員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的世界頭號空中強敵。

實力相差如此懸殊,面對蜂群般遮蔽朝鮮上空的敵機,志願軍空軍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以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與敵展開殊死搏鬥。

1951年1月21日,26歲的空4師28大隊大隊長李漢奉命率6架飛機升空作戰。這個代號為81041部隊第28大隊的戰鬥團體,僅有10名飛行員,最小的副大隊長李憲剛年僅18歲。

這是一支剛剛完成高空中隊編隊和單雙機攻擊等訓練課目,甚至空中動作量一大,編隊都會散開的隊伍。但李漢說:「我們這些飛行員,大都來自陸軍的優秀戰士,有著人民子弟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首次交鋒,李漢擊傷敵機l架,旗開得勝。空軍首長發來賀電,此次空戰「證明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是能夠作戰的,是有戰鬥力的」。

此後,第28大隊10天出戰3次,擊落擊傷敵機3架,實現了他們出徵前的誓言,以自己的英勇行動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也成為志願軍空軍以後繼續取得更大勝利的開端。

1952年2月10日,空12團3大隊大隊長張積慧在僚機的配合下,將譽為「特別勇敢善戰」的「空中英雄」,美國空軍「噴氣機王牌飛行員」的戴維斯擊斃。戴維斯有著3000多小時飛行經歷,參戰266次,被譽為「空中的職業殺手」、「美國空軍的驕傲」,而擊落他的張積慧剛剛過完25歲生日。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曾指出,初戰時,雖然我們技術很差,毫無空戰經驗,但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具有英勇無畏的政治品質和陸軍的戰鬥經驗,所以經過短期突擊訓練,就能和帝國主義第一流空軍飛行員對抗,而且能夠擊落它,這是很了不起的!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人民志願軍空軍取得了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的驕人戰績。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官斯特梅萊耶將軍不得不哀嘆,中國空軍正在以他無法想像的速度迅速強大,成為他們在朝鮮上空強有力的對手,美軍的空中優勢無可挽回地受到來自中國方面強有力的挑戰。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人始終是戰爭制勝的決定性因素,勇於亮劍的血性永遠不會過時。(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中心研究員)

志願軍某集團軍坦克部隊在戰前宣誓。(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美國軍人為何對中國軍人非常尊敬: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三場戰爭中,韓戰持續三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計死亡、失蹤54 246人;越南戰爭持續14年,用兵55萬,死亡失蹤58 209人;海灣戰爭用兵44萬,43天解決戰鬥,陣亡146人。對這三場戰爭,美國軍人自有比較。在為什麼失敗與為什麼取勝這些問題上,他們甚至比現在我們一些人分析得還要客觀。
  • 微課•政治工作|曉宇講微課(43)——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的(走進某外訓大隊)
    回望歷史長河,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屢創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勝戰奇蹟,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戰鬥意志和戰鬥作風。歷史昭示我們,過硬的戰鬥精神始終是我軍發展壯大的傳家法寶,是克敵制勝的精神利刃。
  • 記住你的名字,弘揚戰鬥精神,賡續戰鬥榮光!
    新時代,我國安全環境更加複雜,各種挑戰前所未有,必須繼承和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為戰勝強敵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戰鬥精神,是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支柱,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精神引擎。中國歷史上,許多具有不同階級性質的軍隊也曾輝煌一時,但沒有一支軍隊具有我軍這樣的戰鬥精神。
  • 激揚勇士雄風--論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
    是攝人心魄的戰鬥精神!那時,不獨秦國,多數諸侯國都洋溢著尚武精神,展示了我們的先人徵戰沙場的雄心與氣魄。在整部《左傳》中,找不到一個臨陣脫逃的人。國家危難時,義無反顧「趨難而誓必死」,與國家共命運。那是一個持續550餘年、影響波及幾千年的尚武與戰鬥精神光芒四射的「酒神時代」。
  • 武士道:騎士精神的東方仿版?
    文章來源: 青年維也納(ID: YoungVienna)武士道:騎士精神的東方仿版我個人私心比較推薦的是一個和這兩個人色彩都很不一樣的一個叫遠藤周作的天主教作家,他寫的作品,其中有一部標題就叫做《武士》。這個故事雖然不是像司馬遼太郎那樣關於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以及關於宏觀的政治史,但是他講的是其實是宏觀政治史裡面一個小人物的命運波折。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兩水洞地區獲得抗美援朝戰役首次勝利後,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的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雙方投入戰場的兵力最高達300多萬。交戰雙方武器裝備水平對比極為懸殊。
  • 【拂曉人物】周通:「鐵錘子」精神照我去戰鬥
    多次被評為「新訓標兵」「優秀士兵」 「集團軍先進個人」「軍政素質過硬骨幹」「愛軍習武標兵」「學習雷鋒精神十佳個人」。「鐵錘子」團,是一支具有輝煌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紅軍團」。1934年創建於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青海平叛和對越防禦作戰,歷經大小戰鬥千餘次。
  • 血肉鑄就的老山精神,值得弘揚!
    主要包括: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祖國和人民利益甘願吃虧的無私奉獻精神,生死相依、團結戰鬥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參戰官兵和雲南邊區各族人民誓死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徵,是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生動體現。由於各種原因,現在許多人對此感到陌生。
  • 【楊泉麓】精神利刃:賀蘭山精神載入我軍光輝史冊
    為此,蘭州軍區從3月份開始,採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就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和具有軍區部隊的特色的喀喇崑崙精神、賀蘭山精神、老高原精神,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需要進一步的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綜合提升,匯集出版發行,為部隊深入開展「四個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強化部隊戰鬥精神教育,提供重要的輔助教材。
  • 馬薩達:人類精神力量的最強較量
    我們從中國老遠來到以色列馬薩達時,正是皎陽似火,也契合了我們很想檢驗自己的意志力的環境,在實地場景中,遙想快2000年前那場持久的戰爭中,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967個猶太人,與10000多羅馬軍隊戰鬥3年,最後全部選擇尊嚴的死去,也不願被羅馬人俘虜的情景。
  • 空降兵70年丨英雄戰旗永不褪色
    刊於9月10日《解放軍報》12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位戰鬥員獲得了「特級戰鬥英雄」的稱號,其中一位就是黃繼光。68年前,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年僅21歲的黃繼光用「捨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生動詮釋了中國軍人的戰鬥血性,永載人民軍隊的輝煌史冊。瞬間鑄就永恆。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降兵某部的一代代官兵始終傳承「忠於祖國、英勇頑強、勇挑重擔、敢於犧牲」的黃繼光精神,高揚上甘嶺英雄戰旗,爭當黃繼光英雄傳人。
  • 【聲音】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從甲午戰敗到抗戰勝利的歷史啟迪
    由六十餘座炮臺要塞群構成的旅順口和大連灣防禦體系,因地勢險要,火力強大,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即使清軍在所有的地方都戰敗,它也應該在這裡贏得一場絕對的勝利。  但是,清軍總共只打出2發炮彈。主將早就棄陣而逃,士兵也都棄槍而散!一百多門嶄新的克虜伯大炮、二百多萬發炮彈、三千多萬發子彈全部成為日軍不戰而勝的戰利品和進攻中國的利器!
  • 崢嶸歲月永追憶 革命精神永傳承
    「朝鮮戰場上,作為汽車兵,步兵戰鬥到哪裡,我們的物資就要保障到哪裡。前面的車被炸毀了,後面的車冒死也要頂上去,我們早就忘了生死是什麼,一心只想堅決完成任務。在官兵熱烈的掌聲中,餘照明穿著老軍裝走進營區,雖是耄耋之年卻依舊身姿挺拔,軍人風範絲毫不減。
  • 戰旗背後的故事丨光榮的稱號永不褪色!
    在海軍陸戰隊某旅榮譽室內,陳列著一面老舊斑駁的榮譽戰旗——「雞雄山阻擊戰鬥英雄連」戰旗。它的身上,記錄著該部隊的先輩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以驚人毅力,堅守陣地,防禦敵人進攻的英雄故事。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為阻擊敵人北犯,該連隊奉命調至雞雄山進行防禦,阻擊敵人。
  • 施韋澤|文化危機及其精神原因
    這一點,就像不斷加速的船隻必須以更好的駕駛員和舵機為前提一樣。知識和能力的進步對我們的影響幾乎象自然事件一樣。我們的力量並不能使它從任何方面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各種關係產生有利的影響,相反,它給個人、社會和各民族帶來了嚴重和最嚴重的問題,它帶來了事先難以估量的危險。似非而是的是.由於知識和能力的進步,要創造真正的文化不是容易,而是更難了。
  • 讓我們一起擦亮精神利刃......
    日本無條件投降「醒著」「睡著」「玩著」「前進著」,這是魯迅先生對「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精神狀態的分類。他們的英雄事跡啟示我們,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是精神的強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捲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強敵。
  • 【熱評】紀念抗戰,讓我們擦亮精神利刃
    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是精神的強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捲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強敵。
  • 精神分析的指導原則
    當他在把他找出來的任何主體身上支持這一詢問、開口和謎的時候,這就是定義了一個精神分析家的位置的獨特性的東西。因此他既不認同於他的對話者想要讓他承擔起來的任何角色,也不認同於已經存在於文化中的任何主人性或理想的位置。在某種意義上,除了這個詢問欲望的地點,一個分析家是無法被指派到任何其他地方去的。一個分析者將對著一個分析家言說。
  • 「疫」起學習||偉大抗戰精神: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中華民族儘管歷經磨難卻始終傲然屹立的精神密碼。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精神覺醒。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就如郭沫若在《鳳凰涅槃》裡描繪的那樣:「昕潮漲了,昕潮漲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春潮漲了,春潮漲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生潮漲了,生潮漲了,死了的鳳凰更生了。」抗日戰爭如同一座煉爐,淬鍊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熔鑄出偉大的抗戰精神,實現了民族精神的浴火重生。我們今天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尤其要深刻領會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
    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詮釋。中國貴族文化的首要標誌是「禮」。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錢」無所不在一樣。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