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向來有著武器繁雜,口徑不統一的問題。這樣的現象不但加大了後勤的供給壓力,彈藥的配發難度,而且還拖累了總體的發展。除了上述這些情況之外,印軍當中還有一個更為尖銳的問題,那就是班組內的不少輕武器,仍舊充斥著大量的二戰老產品。以班組火力中堅的輕機槍為例,不少印軍班級編制內配屬的仍舊是二戰時期的布倫式輕機槍,發射的彈藥是7.7×56mmR步槍彈,性能強於AK-47所使用的7.62x39mm M43步槍彈。
布倫輕機槍在我國是非常知名的一款經典槍械,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能聽到,看到它的身影。當時,我們的確獲得了一批原版7.7毫米口徑的布倫輕機槍,而且在戰場上也的確對日軍構成了殺傷。但是,7.7毫米子彈在當時我們軍隊內並不是主流彈藥,而日軍雖然也有7.7毫米子彈,但尺寸卻是7.7×58mmSR T-92和7.7×58Arisaka T-99,與布倫輕機槍7.7×56mmR步槍彈完全不通用。
考慮到這些,我們後來採購了加拿大改進版的7.92mm布倫輕機槍,由此才適應了彈藥補給的問題。不過,印度在獲得這些輕機槍之後,雖然也做出了一些改進,但是彈藥和口徑始終沒有更換,布倫輕機槍也一直在印軍內承擔著班組機槍的角色。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審視布輪輕機槍的話,不難發現該槍實際上已經落後。作為一款老式輕機槍,它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到擴展性的問題,比如無法安裝光學瞄具,30發彈匣裝彈量不足,無法構成持續射擊火力壓制的優勢。
另外,7.7×56mmR步槍彈重量太大,加上槍械本身的自重量和備用彈匣的話,超過了20公斤。而單兵在這一狀態下普遍能夠攜帶的彈藥基數,不超過210發。與之相比,小口徑班組輕機槍的95式輕機槍在一般情況下可攜帶4個75發彈鼓(3個為備用)。這樣來看的話,小口徑彈藥的優勢得到了凸顯。而布倫輕機槍射程遠的優勢,則很難發揮足夠的作用。要知道,現代戰場不再是二戰思維下的攻防戰鬥,雙方的戰鬥大多都是快速穿插和突進,在行進間發揮己方重火力的優勢。
舉個較為明顯的例子,我們陸軍已經開始普及車載機動火力,即便是一輛山貓突擊車,也能適配大口徑重機槍或者更大口徑的榴彈發射器。在行進中,也可以對敵實施壓制。而印軍目前還沒有實現機械化,無力構建這樣的等量優勢。班組布倫輕機槍在此時的劣勢已經很明顯,無法快速更換陣地,行進間點射後坐力太大,射速太低,導致步兵在最後成為車載機動火力平臺的「靶子」。而印軍對於這一劣勢,還沒有做出改觀,我們過去繳獲武器並歸還給他們的武器,大多仍在使用。
「人口警報」拉響,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沒人生,催生又無果,專家再出新招
清朝滅亡以後,100萬清軍殘部去哪了?直到1987年才被發現
中國開始轉變戰略方向!果斷放棄2400億項目,英國追悔莫及!
山西「闊太」淫魔寇靜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