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陸軍野戰手冊3-90「戰術」,攻擊行動有5種機動:滲透、突破、正面攻擊、包圍和迂迴。機器人集群將結合自身特點對上述作戰樣式加以靈活運用。在下一節中,我們將解釋這些機動樣式,提供戰例案例,並假想機器人集群對這種機動樣式的運用方法。
滲透 輕裝不對和叛亂分子最喜歡採用的戰術,在進行滲透機動時,進攻方的小股部隊隱蔽地從敵防禦間隙穿過敵防線,滲入至敵後方有利位置,然後突然發起攻擊或在主要攻擊之前製造混亂,也以用來幹擾敵人補給能力。 1968年,越共發動春節攻勢之前,派出數千名小股北越軍隊滲透進南方腹地。另一個例子是1944年6月6日上午諾曼第主攻之前,美國和英國大膽的在諾曼第德軍的防禦工事後方空投部隊,搶奪了重要的橋梁和交通路口。
雖然空降部隊仍然可是執行滲透任務的有效選擇,但由於投送載具的速度優勢,機動集群在部署速度方面更具優勢。今天,每枚戰斧陸基巡航飛彈可精準部署166個子彈藥,射程超過1000公裡,時速度超過550英裡。可以設想一支驅逐艦艦隊發射這些攜帶數十個巡航飛彈攜帶機動或火力支援集群,能夠在執行兩棲登陸、空降或空襲作戰之前奪取關鍵地形。上述滲透機動能力可突然在敵後部署作戰力量,快速突襲敵方部隊。與空降作戰或強襲作戰不同,通過亞音速或超音速飛彈投送集群的作戰樣式無需容易暴露的大型飛機,也不用建立空中走廊、大規模集結運輸飛機,從而減少師級、旅級、團級作戰人員的傷亡風險。
也就是說,集群滲透戰術只需要少量人類戰鬥員的支持,以便在戰場進行補給實現持續作戰能力。少數人類傘兵戰鬥員將陪伴機器人集群進入戰場,他們作為集群控制員、維護員和充電站安裝員參與作戰。為了長時間控制陣地,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可通過空投太陽能發電站、燃油發電機或預充電電池在敵後補給充電。當然,無人集群無法處理較複雜的任務,例如處理橋梁上安裝的爆炸物或清除路障;在諾曼第攻佔目標之後,美國和英國的傘兵經常需要炸毀不能被盟軍利用的基礎設施。
突破 突破攻擊是一種進攻性機動樣式,其目的是從狹窄的正面上打開突破口,突破敵防禦系統。 一旦突破機動成功,後續部隊可向前推進至敵後目標,或者直接攻擊敵方防禦系統分裂所造成的不設防側翼。 突破機動通常在敵防禦配系十分嚴密、無暴露的翼側和間隙,或者時間緊迫,不允許採取其他機動樣式的機動時使用。有時也針對敵防線上的明顯弱點,針對性實施突破攻擊。 自從人類有戰爭以來,軍隊一直在採用突破戰術。早在暗黑時代,日耳曼戰士在就採用豬頭陣型突破敵人的防禦圈,騎士們則把這種機動戰術帶到了中世紀。在更現代的例子中,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成功地使用了裝甲突破攻擊戰術為盟軍贏得了二戰中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勝利。
成功的突破攻擊通常使用大量的間接火力來削弱敵方防禦力量,或者制止敵方部隊機動以防止其協同集中。滑鐵盧戰役中老近衛軍的突破攻擊失敗之前,拿破崙集中炮火削弱了英國的防禦力量,但是隨著反斜坡防禦戰術的使用和普魯士軍隊的參戰,進攻機動的平衡被打破了。
使用集群進行的突破攻擊過程中,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可協同識別並利用敵防禦系統的薄弱環節。機動集群可沿敵前線的線性部署,形成一條散兵線,同時收集當面敵方部隊的組成和情報數據。利用遠離前線的後方集群計算機,或者無人集群自身的運算能力,通過匯總集群節點採集到敵軍信息並計算低防線薄弱環節,同時統計每個扇區的己方戰損和彈藥消耗。一旦確定敵防線的最薄弱部分,機動集群將默默集結準備進攻。當攻擊開始時,火力支援集群可替代炮兵火力進一步降低該戰區的敵防禦能力,此過程中允許精確的間接火力支援高速近距離的接近集群戰鬥成員而無需安全距離——畢竟機器人不畏懼友軍誤傷。一旦初步的突破戰術成功,常規機械化部隊即可利用這一突破口,推進攻擊敵後目標,或瓦解敵防禦體系。
正面攻擊 正面攻擊是戰術機動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當指揮官擁有壓倒敵方戰鬥力的絕對優勢時,常會使用正面攻擊來打擊敵方,正面進攻通常在進攻防禦薄弱之敵、擴張戰果、追擊、倉卒進攻、遣通戰或核化突擊後發展勝利等場合下採用。正面進攻的特點是部隊在寬大剖面上沿最直接的接近路攻擊敵軍。例如在邦克山戰役中,英國軍隊在對保衛波士頓山外堅固的殖民地民兵陣地的正面攻擊作戰中造成了上千的傷亡。許多指揮官在戰鬥前都曾計劃複雜的機動方案,但實際的戰場態勢往往使他只能發起正面攻擊。
機器人集群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在相似的戰場環境下比人類戰鬥成員更快的通信和運動,這使集群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點迅速集結壓倒對手。正面攻擊戰術的成功運用取決於地形的複雜性和所集群部署技術的使用,實際使用效果各有區別。但如前所述,集群戰鬥成員的情報搜集、向聯合部隊指揮官傳遞信息的能力將使他們被作為偵察部隊和陣地部隊運用。由於指揮官不會擔心集群戰鬥成員的傷亡情況,他們被指派危險任務時會更加從容。且集群戰鬥成員缺乏恐懼心理,不受心理壓力影響,能夠非凡的和決心執行任務。
考慮如下作戰想定:兩個規模相當的輕裝步兵部隊展開交戰。其中一方從母機上部署數十個機動集群戰鬥成員,集群在人員操縱下向前推進遏制敵軍。這些群戰戰鬥成員可能全部被摧毀,但是如果他們能夠讓己方的輕步兵部隊有機會在風險較小的情況下比規模相似對手更便利的進行戰術機動,那他們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將為指揮官提供更多選項,例如用機器人的損失換取戰場空間和時間,同時鼓勵指揮官採用通常無法用於人類戰鬥員的更加激進的戰術。
包圍 包圍戰術發動攻擊部隊圍繞敵防線的突出或獨立部分,在敵人的後方奪取目標或攻擊薄弱側翼。包圍戰術有如下幾種樣式:單包圍、雙包圍、合圍和垂直包圍。上述所有的樣式都避開了敵人的正面陣地,那裡敵人擁有最大的火力投放能力。在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戰勝了羅馬軍團,就是一個成功的雙重包圍和最終合圍的典型例子。美國的例子是羅伯特·李將軍在約瑟夫維爾戰役中全面包圍約瑟夫·胡克將軍的側翼,這是一種大膽的戰術機動確保了傑克遜和李將軍在美國軍事史上的傳奇地位。
根本上講,成功的包圍需要三個條件:相比對手更強的機動優勢,信息優勢(必須確定可攻擊的側翼的位置)以及包圍和陣地部隊之間的強有力通信保障。機器人集群可向聯合部隊指揮官確保上述三個優勢都能滿足。正如前文滲透戰術部分所述,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能夠從幾百英裡外以近音速的飛行速度進行部署。如果戰術情報、監視、偵察體系能有效識別敵方側翼的邊界,指揮官即可要求在幾分鐘之內急速利用巡航飛彈或空投部署集群戰鬥成員,從來帶來巨大的戰術價值。除了部署優勢之外,集群戰鬥成員可利用大量數據的同時採集能力和偵查數據後送能力,來幫助人類確保分析員確定敵方的側翼的起始位置,以及敵方部隊的組成。更進一步的,機動集群可以很容易地被彈道武器部署,以實現對撤退中的敵軍部隊的垂直包圍,打擊和幹擾其撤退行動,以便追擊部隊將其摧毀。
迂迴 在迂迴機動中,進攻力量力圖避開敵方整個防禦部署,機動至敵深遠後方,奪取縱深內及其交通線沿線的關鍵地形,以迫使敵人脫離當前的防禦陣地,在不利條件下投入交戰。實施迂迴時,須組織對迂迴部隊的強大的、不間斷的空中支援及後勤支援。例如1863年7月,詹姆斯·朗斯特裡特建議羅伯特·李在葛底斯堡決戰前進行一次迂迴機動,朗斯特裡特希望在喬治·米德和華盛頓特區之間部署聯邦軍隊,迫使聯盟軍隊進行代價高昂的攻擊。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仁川的兩棲登陸,它切斷了朝鮮的通信線路,逼其部隊北撤。
集群戰鬥成員可能最好擔任地面指揮官的掩護力量,而不是進行戰術迂迴的戰鬥單元本身。因為目前集群的自主能力不足以維持其靈活的機型迂迴機動。如果沒有人類的指揮支持,機動集群無法在敵後長期維持戰鬥力,從而真正威脅敵方的通信。
相反,可以在敵方部隊和正在迂迴機動的友軍單位之間部署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單個集群戰鬥成員的機械化和空中機動化能力不僅使他們能覆蓋廣闊的地形,而且還能迅速增援,以對抗敵人企圖集結打擊迂迴友軍的企圖,機動戰術中己方很容易將自己脆弱的側翼暴露給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