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機動作戰中的機器人集群

2021-02-15 無人機集群

      根據陸軍野戰手冊3-90「戰術」,攻擊行動有5種機動:滲透、突破、正面攻擊、包圍和迂迴。機器人集群將結合自身特點對上述作戰樣式加以靈活運用。在下一節中,我們將解釋這些機動樣式,提供戰例案例,並假想機器人集群對這種機動樣式的運用方法。

滲透  輕裝不對和叛亂分子最喜歡採用的戰術,在進行滲透機動時,進攻方的小股部隊隱蔽地從敵防禦間隙穿過敵防線,滲入至敵後方有利位置,然後突然發起攻擊或在主要攻擊之前製造混亂,也以用來幹擾敵人補給能力。 1968年,越共發動春節攻勢之前,派出數千名小股北越軍隊滲透進南方腹地。另一個例子是1944年6月6日上午諾曼第主攻之前,美國和英國大膽的在諾曼第德軍的防禦工事後方空投部隊,搶奪了重要的橋梁和交通路口。

      雖然空降部隊仍然可是執行滲透任務的有效選擇,但由於投送載具的速度優勢,機動集群在部署速度方面更具優勢。今天,每枚戰斧陸基巡航飛彈可精準部署166個子彈藥,射程超過1000公裡,時速度超過550英裡。可以設想一支驅逐艦艦隊發射這些攜帶數十個巡航飛彈攜帶機動或火力支援集群,能夠在執行兩棲登陸、空降或空襲作戰之前奪取關鍵地形。上述滲透機動能力可突然在敵後部署作戰力量,快速突襲敵方部隊。與空降作戰或強襲作戰不同,通過亞音速或超音速飛彈投送集群的作戰樣式無需容易暴露的大型飛機,也不用建立空中走廊、大規模集結運輸飛機,從而減少師級、旅級、團級作戰人員的傷亡風險。

      也就是說,集群滲透戰術只需要少量人類戰鬥員的支持,以便在戰場進行補給實現持續作戰能力。少數人類傘兵戰鬥員將陪伴機器人集群進入戰場,他們作為集群控制員、維護員和充電站安裝員參與作戰。為了長時間控制陣地,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可通過空投太陽能發電站、燃油發電機或預充電電池在敵後補給充電。當然,無人集群無法處理較複雜的任務,例如處理橋梁上安裝的爆炸物或清除路障;在諾曼第攻佔目標之後,美國和英國的傘兵經常需要炸毀不能被盟軍利用的基礎設施。

突破 突破攻擊是一種進攻性機動樣式,其目的是從狹窄的正面上打開突破口,突破敵防禦系統。 一旦突破機動成功,後續部隊可向前推進至敵後目標,或者直接攻擊敵方防禦系統分裂所造成的不設防側翼。 突破機動通常在敵防禦配系十分嚴密、無暴露的翼側和間隙,或者時間緊迫,不允許採取其他機動樣式的機動時使用。有時也針對敵防線上的明顯弱點,針對性實施突破攻擊。 自從人類有戰爭以來,軍隊一直在採用突破戰術。早在暗黑時代,日耳曼戰士在就採用豬頭陣型突破敵人的防禦圈,騎士們則把這種機動戰術帶到了中世紀。在更現代的例子中,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成功地使用了裝甲突破攻擊戰術為盟軍贏得了二戰中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勝利。

      成功的突破攻擊通常使用大量的間接火力來削弱敵方防禦力量,或者制止敵方部隊機動以防止其協同集中。滑鐵盧戰役中老近衛軍的突破攻擊失敗之前,拿破崙集中炮火削弱了英國的防禦力量,但是隨著反斜坡防禦戰術的使用和普魯士軍隊的參戰,進攻機動的平衡被打破了。

使用集群進行的突破攻擊過程中,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可協同識別並利用敵防禦系統的薄弱環節。機動集群可沿敵前線的線性部署,形成一條散兵線,同時收集當面敵方部隊的組成和情報數據。利用遠離前線的後方集群計算機,或者無人集群自身的運算能力,通過匯總集群節點採集到敵軍信息並計算低防線薄弱環節,同時統計每個扇區的己方戰損和彈藥消耗。一旦確定敵防線的最薄弱部分,機動集群將默默集結準備進攻。當攻擊開始時,火力支援集群可替代炮兵火力進一步降低該戰區的敵防禦能力,此過程中允許精確的間接火力支援高速近距離的接近集群戰鬥成員而無需安全距離——畢竟機器人不畏懼友軍誤傷。一旦初步的突破戰術成功,常規機械化部隊即可利用這一突破口,推進攻擊敵後目標,或瓦解敵防禦體系。

正面攻擊 正面攻擊是戰術機動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當指揮官擁有壓倒敵方戰鬥力的絕對優勢時,常會使用正面攻擊來打擊敵方,正面進攻通常在進攻防禦薄弱之敵、擴張戰果、追擊、倉卒進攻、遣通戰或核化突擊後發展勝利等場合下採用。正面進攻的特點是部隊在寬大剖面上沿最直接的接近路攻擊敵軍。例如在邦克山戰役中,英國軍隊在對保衛波士頓山外堅固的殖民地民兵陣地的正面攻擊作戰中造成了上千的傷亡。許多指揮官在戰鬥前都曾計劃複雜的機動方案,但實際的戰場態勢往往使他只能發起正面攻擊。

      機器人集群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在相似的戰場環境下比人類戰鬥成員更快的通信和運動,這使集群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點迅速集結壓倒對手。正面攻擊戰術的成功運用取決於地形的複雜性和所集群部署技術的使用,實際使用效果各有區別。但如前所述,集群戰鬥成員的情報搜集、向聯合部隊指揮官傳遞信息的能力將使他們被作為偵察部隊和陣地部隊運用。由於指揮官不會擔心集群戰鬥成員的傷亡情況,他們被指派危險任務時會更加從容。且集群戰鬥成員缺乏恐懼心理,不受心理壓力影響,能夠非凡的和決心執行任務。

      考慮如下作戰想定:兩個規模相當的輕裝步兵部隊展開交戰。其中一方從母機上部署數十個機動集群戰鬥成員,集群在人員操縱下向前推進遏制敵軍。這些群戰戰鬥成員可能全部被摧毀,但是如果他們能夠讓己方的輕步兵部隊有機會在風險較小的情況下比規模相似對手更便利的進行戰術機動,那他們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將為指揮官提供更多選項,例如用機器人的損失換取戰場空間和時間,同時鼓勵指揮官採用通常無法用於人類戰鬥員的更加激進的戰術。

包圍 包圍戰術發動攻擊部隊圍繞敵防線的突出或獨立部分,在敵人的後方奪取目標或攻擊薄弱側翼。包圍戰術有如下幾種樣式:單包圍、雙包圍、合圍和垂直包圍。上述所有的樣式都避開了敵人的正面陣地,那裡敵人擁有最大的火力投放能力。在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戰勝了羅馬軍團,就是一個成功的雙重包圍和最終合圍的典型例子。美國的例子是羅伯特·李將軍在約瑟夫維爾戰役中全面包圍約瑟夫·胡克將軍的側翼,這是一種大膽的戰術機動確保了傑克遜和李將軍在美國軍事史上的傳奇地位。

      根本上講,成功的包圍需要三個條件:相比對手更強的機動優勢,信息優勢(必須確定可攻擊的側翼的位置)以及包圍和陣地部隊之間的強有力通信保障。機器人集群可向聯合部隊指揮官確保上述三個優勢都能滿足。正如前文滲透戰術部分所述,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能夠從幾百英裡外以近音速的飛行速度進行部署。如果戰術情報、監視、偵察體系能有效識別敵方側翼的邊界,指揮官即可要求在幾分鐘之內急速利用巡航飛彈或空投部署集群戰鬥成員,從來帶來巨大的戰術價值。除了部署優勢之外,集群戰鬥成員可利用大量數據的同時採集能力和偵查數據後送能力,來幫助人類確保分析員確定敵方的側翼的起始位置,以及敵方部隊的組成。更進一步的,機動集群可以很容易地被彈道武器部署,以實現對撤退中的敵軍部隊的垂直包圍,打擊和幹擾其撤退行動,以便追擊部隊將其摧毀。

迂迴 在迂迴機動中,進攻力量力圖避開敵方整個防禦部署,機動至敵深遠後方,奪取縱深內及其交通線沿線的關鍵地形,以迫使敵人脫離當前的防禦陣地,在不利條件下投入交戰。實施迂迴時,須組織對迂迴部隊的強大的、不間斷的空中支援及後勤支援。例如1863年7月,詹姆斯·朗斯特裡特建議羅伯特·李在葛底斯堡決戰前進行一次迂迴機動,朗斯特裡特希望在喬治·米德和華盛頓特區之間部署聯邦軍隊,迫使聯盟軍隊進行代價高昂的攻擊。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仁川的兩棲登陸,它切斷了朝鮮的通信線路,逼其部隊北撤。

      集群戰鬥成員可能最好擔任地面指揮官的掩護力量,而不是進行戰術迂迴的戰鬥單元本身。因為目前集群的自主能力不足以維持其靈活的機型迂迴機動。如果沒有人類的指揮支持,機動集群無法在敵後長期維持戰鬥力,從而真正威脅敵方的通信。

      相反,可以在敵方部隊和正在迂迴機動的友軍單位之間部署機動和火力支援集群。單個集群戰鬥成員的機械化和空中機動化能力不僅使他們能覆蓋廣闊的地形,而且還能迅速增援,以對抗敵人企圖集結打擊迂迴友軍的企圖,機動戰術中己方很容易將自己脆弱的側翼暴露給敵軍。

相關焦點

  • 城市進攻作戰,難在哪?
    但是,在密集的城市地形中,這些武器和技術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有效。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城市作戰中,防禦一方為反制進攻一方的情報、偵察和監視,他們在屋頂之間懸掛床單、塑料布和其他物品進行遮擋,這樣就可以從一個建築移動到另一個建築,而不用擔心被空中偵察到。
  • 軍用機器人,戰場「新」兵種
    它們先於士兵進入危險街道和建築物進行偵察,保持了己方士兵與敵人的距離,克服了城市作戰中對進攻方的不利因素,使得地面「非接觸作戰」成為可能。由於軍用機器人的出色表現,美軍甚至為其頒發了勳章。由此可見,這些機器人已成為美國士兵相依為命的親密戰友。在海灣、波赫、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戰場上,地面軍用機器人在戰場偵察、爆炸物排除和銷毀、作戰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輕型機器人戰車:多域作戰的無人先鋒!
    但是,考慮到在波羅的海各國實施多域作戰(MDO)原則所引起的安全困境,特別是在俄羅斯威脅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更合適的替代方法。美國和北約可能不放棄A2 / AD,而是可以在被拒止的空間內進行機動,以進行有效的防禦。多域作戰概念指出:「在過去十年中,俄羅斯加大了投資,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和系統旨在拒止聯合部隊進入一個有爭議的區域,並設置了條件既成事實的攻擊。」
  • 中國單兵作戰機器人,將徹底重新定義步兵作戰!
    而步兵在遇到單兵難以攻克的硬目標或據點時,無人機器人則可以利用其武器攜帶能力和越野機動能力強於單兵的優勢,快速機動並使用攜帶的火力兵器摧毀攻克硬目標,帶領單兵繼續前進。可以說,如果一個班組能夠為單兵配備多個偵察或火力支援作戰機器人的話,單兵作戰能力肯定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可以看作是步兵作戰的一場革命。
  • 布萊德雷機步排城鎮進攻作戰 | 對建築物的進攻
    美軍也將城市作戰作為重中之重來訓練,作為兼顧了機動、防護和火力的機步分隊,美軍對機步排在城鎮作戰的使用也有著很深的經驗。接下來將分若干篇,對布萊德雷機步排的城鎮進攻及防禦作戰進行簡介。今天的內容是布萊德雷機步排城鎮進攻作戰的對建築物的進攻。負責進攻建築物的突擊小組,不論規模大小,在對建築物的進攻中,必須是迅速而猛烈,包括整個突擊和隨後的清除行動。
  •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機動作戰意味著什麼?
    博文指出,人工智慧可能會潛在地變革基於機動的作戰概念,但首先要克服一些技術和作戰障礙。人工智慧(AI)本質上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能力,能以超人的速度執行人類的心理過程。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已經在軍事行動中部署。例如,基於美國國防部Maven項目開發的機器學習算法的自動化情報處理軟體已在中東用於支持反恐行動。
  • 香港中文大學 ACS Nano綜述:外部動力驅動的微納機器人集群:從基礎理解到成像引導遞送
    然而,微納機器人的實際應用仍然面臨挑戰:微小的尺寸使體內成像技術難以提供較高的解析度和對比度,對這些微納米機器人的實時成像和定位提出了挑戰。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們從自然界的生物集群現象中獲取靈感,進行了大量關於微納機器人集群的研究。
  •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但從第二階段開始,以軍穩定了戰線、摸清了雙方態勢與阿方意圖後,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戰略優勢和以軍的高度機動能力,先集中主力於北線,在戈蘭高地擊敗阿軍中較弱的敘軍。而後,以軍揮師西指,集中兵力進攻埃軍,並戰而勝之。在內線機動過程中,以軍在總體劣勢中尋求一翼優勢,避免兩線平均用力,達成了對敘、埃各個擊破的戰略效果,保證了以軍反敗為勝,最終奪取戰爭勝利。
  • 次元衝擊《機動戰隊》大作戰正式開啟!聯動機器人宇宙拉開序幕
    今天,《機動戰隊》迎來了一次大版本更新,更新後將啟用全新作品名《機動戰隊大作戰》,開啟「次元衝擊大作戰」全新版本。為迎接次元宇宙通道的開啟,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新大作戰計劃。《機動戰隊》安卓渠道預計將於6月18日18:00左右進行新版包體更新(具體時間請以遊戲為準),屆時指揮官們可進入遊戲點擊「馬上下載」跳轉更新或進入應用商店進行下載。
  • 恐怖機器人問世?未來軍用載具的機動模式論證
    最近,一家名為Festo的德國公司,透露出一款「蜘蛛機器人」。這款被稱為「仿生輪式機器人」的產品,是受摩洛哥沙漠中後翻蜘蛛啟發:可以從正常的爬行運動轉變為一種側向倒立,然後進入車輪翻滾的運動模式。本期武研社,我們就「腦洞大開」的說說,未來軍用機器人問題。
  • 戰爭機器人將引發什麼樣的軍事新變革?
    ☑ 無人作戰系統相比於其他常規武器,價格更為低廉,體積也更為小巧。生產一架F-35戰鬥機的投入,可以生產約10架「全球鷹」,這在客觀上為機器人集群作戰提供了物質基礎。☑預計到2025年,軍用機器人在俄軍裝備總結構中的比例將達到30%,到2040年,美軍預計有一半以上的成員是機器人。在未來戰場上軍用機器人成建制集群化參戰並非幻想。
  • 「優化大師」無人車(UGV)加入荷蘭未來機動作戰元素試驗
    第13輕旅的機器人與自主系統(RAS)部門正在運行一項為期多年的概念開發與實驗(CD&E)計劃,以為該作戰部門鋪平道路。萊茵金屬公司的「優化大師」無人車(圖片來源:萊茵金屬)在概念開發與實驗計劃中,將塑造各種創新的作戰概念,以創建所需的未來機動要素,使荷蘭陸軍能夠更有效地執行任務。
  • 布萊德雷機步排城鎮進攻作戰 | 對建築物的清剿
    美軍也將城市作戰作為重中之重來訓練,作為兼顧了機動、防護和火力的機步分隊,美軍對機步排在城鎮作戰的使用也有著很深的經驗。接下來將分若干篇,對布萊德雷機步排的城鎮進攻及防禦作戰進行簡介。今天的內容是布萊德雷機步排城鎮進攻作戰的對建築物的清剿。
  • 陸軍全域機動作戰須具備六把「硬刷子」
    ,具備了名副其實的全域機動作戰能力。這幾個維度的邁進,都以不約而同邁向全域機動作戰能力提升為目標。結合新型陸軍使命任務的新拓展、組織形態的新變化、作戰方式的新運用和武器裝備的新發展,新型陸軍全域機動作戰要具有六把「硬刷子」。
  • 軍用機器人在現代戰爭中的運用及發展趨勢
    圖1.未來機器人技術系統Armored Warfare對現代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的戰鬥行動原則和內容進行分析後可以發現,高技術科學密集型武裝鬥爭兵器的地位和作用穩固提升,首先是高精度武器、機器人技術系統和軍用機器人在全球信息-技術戰爭體系中的運用。
  • 德軍分兵進攻列寧格勒和基輔,為何意義不大?戰爭動員能力是關鍵
    1941年7月,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在18天的進攻中,德軍取得了驕人戰績
  • 變形機器人?仿生移動機器人?美陸軍實驗室研發新概念軍用機器人
    美陸軍作戰能力研發司令部(CCDC)陸軍研究實驗室的專家表示,就像螞蟻連接起來搭建臨時橋梁一樣,未來的微型機器人集群可能也會變形組合成一座橫跨河流的橋梁,在幫助士兵穿越戰場後,再重新配置組合以執行另一項任務。陸軍研究實驗室車輛技術局的首席科學家Bryan Glaz博士表示,某些應用程式還可能實現將機器人變形為吸收衝擊/爆炸力結構的高性能機器人。
  • 向瀋陽、長春、熱河進攻
    次日,突擊群冒著暴雨,大膽進攻要塞,攻佔了張家口要塞一部。蒙軍騎兵7師炮兵第3團部署在公路路口,在張家口方向的左翼,有力的支援攻佔要塞的戰鬥。張家口要塞的日軍試圖詐降,拖延時間。普利耶夫看穿了其伎倆,命令「黎明開始突擊」。蘇蒙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於8月18日進逼張家口、承德,切斷了關東軍同華北日軍的聯繫。
  • 機動、衝擊和火力:輕型裝甲兵步兵協同作戰的過去和未來
    本條令要求步兵指揮官在實施有坦克支援的進攻時,其分隊應在坦克後方以無支援進攻的方式展開。2同時,該條令還要求步兵指揮官假設坦克分隊也將按照無步兵支援的方式組織戰鬥。對坦克分隊戰術進行規範的FM 17-10《坦克排》中,坦克營用於配屬到更高層次的群隊,並按需分散配屬給步兵單位。該條令仍然認為步兵會按照FM 7-5的規定跟隨在(坦克)後方,除非他們遇到反坦克武器。
  • 軍用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軍用機器人的應用範圍遠遠不止這些,美國情報部門正在考慮發展室內外的間諜機器人,DARPA計劃中還括生產一種水陸兩用機器人等等。機器人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可能改變未來戰場的作戰方式。我國應對此產生了極大的關注,積極應對新的技術革命對現代戰爭的影響,發展我國的軍用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