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攀登起點的遠近
路線本身的長度
客觀的意外災害
攀登的性質
Ⅰ:接近馬路,路程短且簡單的路線,無雪崩危險,下山路線也直接明了。
Ⅱ:路線只包括一兩段繩距,救援人員很快便能抵達,沒有什麼客觀災害。
Ⅲ:路線的海拔不高,但有多段繩距,或是只有一段只需在一小時內便可完成的繩距。要爬完路線需要數小時,或一整天,下山時可能需要架設垂降固定點,而且會有雪崩危險。
Ⅳ:路線有多段繩距,海拔較高;可能需要徒步數小時或滑雪才能到達路線起點,有潛在客觀危險,下山時也可能會有危險。
Ⅴ:位於偏遠山區的一條長程攀爬路線,路線本身需要一整天才能爬完,下降時需要架設多個垂降固定點,隨時可能發生雪崩等危險。
Ⅵ:高山中的一條長程攀冰路線,全程需要技術攀登,唯有高手才能在一天內爬完,下降需要架設多個固定點,隨時有可能發生雪崩等危險。
Ⅶ:比起Ⅵ等級路線,艱險程度有過之無不及,只是到達路線起點,也許需要好幾天時間,一旦發生意外,能否生還只能聽天由命。
考慮的因素:
攀登的性質
冰的厚度
冰的自然特徵(吊燈狀、蘑菇狀、凸出的懸冰等)
1:結冰的湖泊或溪床。
2:在一段繩距上的局部冰坡可達80度以上,有很多放置固定點和支點的位置。
3:整段繩距的冰坡都在80度以上,冰況良好,可以找到不錯的休息點,不過設置固定點和支點都需要有相當高的技巧。
4:連續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冰壁,可能會遭遇吊燈狀冰。
5:長達50米的85度至90點冰壁;固定支點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可供休息之處。或是繩距不長,但在冰壁上設置支點需要良好的技巧。
6:50米繩距都是完全垂直的冰壁,雪況不好,動作必須講求效率,且要在艱難費時的姿勢下設置支點。
7:整段繩距都是薄冰或垂懸的凍壁。冰的附著力不強,很可能會崩落。這是極為艱難的繩距,需要高度的警覺性和靈活的創意。
8:由薄冰與懸冰構成,需要極大的膽量和極強的體力。單純的冰攀很少會達到這個等級。
這些等級鎖描述的多半是路線首攀時的狀況,當初評定為5級的路線在結冰量少的時候可能達6-級,結冰量多時則可能是4+級。這類分級通常會在數字前加上W1(水冰或冰瀑)、A1(高山攀冰)、M(混合地形攀登)。
高山攀冰系統包括:
長度
客觀危險
專心程度
海拔
缺乏保護度
下降
地形的攀登技巧難度
F:容易。路線以陡峭的健行路線,混雜著巖石地形和易爬的雪坡。冰河上可能有冰河裂縫,但不一定需要繩索。
PD:有些困難。需要一定的程度的技術攀登,路上有雪坡、冰坡、險惡冰河與狹窄山脊。
AD:還算困難。其中有陡峭的攀巖路線以及陡坡在50度以上的長程陡雪坡或冰坡。
D:困難。困難的攀巖、冰雪及攀冰路線。
TD:非常困難。需要高度技巧的路線,各種地形都有。
ED:極為困難。需要高超的技巧,攀登困難點持續出現。
ABO:極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