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東莞市殯儀館再度向公眾開放,33名公眾代表參觀和體驗了殯儀館的工作。
相比於去年,今年的活動新增了現代殯葬告別儀式和工作體驗環節。殯儀館的負責人說,這是為了消除社會上一些所謂「死不起」的傳言,因為這在東莞市殯儀館並不存在。
殯儀館並不陰森恐怖
昨日共有33名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參觀了殯儀館,他們裡面有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醫務工作者還有學生、教師、社工、司機等。
與去年的首次開放日活動一樣,參觀者昨天可以通過會議介紹環節了解到市殯儀館的基本情況,包括業務廳、防腐妝容區、告別廳和火化車間等殯儀館的工作場所。而在今年的活動中,市殯儀館還加入了現代殯葬告別儀式觀摩和體驗遺體化妝以及遺體火化崗位兩個環節。市殯儀館一名負責人表示,除了告別儀式觀摩、化妝和火化的工作崗位,如果公眾願意,諸如遺體搬運、接送等崗位都可以開放給公眾體驗。
昨天的告別儀式觀摩環節在市殯儀館月光廳舉行,33名公眾代表觀摩了一場在殯儀館司儀主持下的現代殯葬告別儀式,包括致悼詞、瞻仰遺容等。
該負責人表示,去年的開放日活動是讓公眾知道殯儀館的工作流程,解答公眾對殯儀館的疑惑。「今年增加現代殯葬告別儀式觀摩環節是為了提倡殯葬新風,同時也讓市民知道殯儀館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陰森恐怖,殯葬儀式在殯儀館舉行,是可以既肅穆又溫馨。」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傳統喪葬不但浪費財力,同時對人的壓力也很大。」該負責人說,現代殯葬方式則既可以表達子女的心意,也不會讓人覺得太累。
社會上有傳言說「死不起」,該負責人說,這在東莞市殯儀館並不存在,因為一般的流程走完只要2000多元。
東莞理工學院法院專業的鄧潔儀是個看起來很嬌小的女生,昨天她參加了遺體化妝的體驗環節,她給一位80多歲的逝者塗了唇彩。工作人員告訴小鄧,這是為了讓逝者面色好看些。小鄧並不覺得這位逝去的老人有多可怕,「他看起來很慈祥,去世的時候應該也很安詳。」小鄧說。
公眾建議得到採納
樟木頭中學的數學老師陳愛東去年已經參加了市殯儀館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今年他又來了。
陳先生為何對大多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殯儀館有這麼大興趣?據陳先生說,一方面他是對殯儀館的工作流程和狀態充滿好奇,「以前就想知道他們是怎麼工作的,但是不知道怎麼才能來參觀。」同時,陳先生也覺得他在參觀殯儀館的過程能夠有很多關於生命的感悟。
陳先生在參觀體驗之餘還對市殯儀館的工作提出了建議。去年他提了兩條建議,一是在路邊增設路牌以對來訪者作出提醒;二是改善遺容整理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在昨日參觀時,陳先生發現這些建議市殯儀館都做到了。
他們都關心啥?
逝者如何走過生命最後一站?
羅先生是東莞一家醫院的醫生,他平時的工作是培育試管嬰兒,可謂是生命的製造者和迎接者。「我是對每一個環節都感興趣,我製造著生命的將來,但人最後一步走到火葬場要有這麼多流程,要化妝、要清洗、要穿衣,以前我都不知道。」
羅先生說,當他在遺容整理區看到兩排逝者的屍體擺放在那裡時,他說他想到的是:「我們所浪費的今天,就是那些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
現代殯葬儀式是怎麼樣的?
社工齊先生的老家在農村,大學畢業後來到東莞工作。
「以前在老家看到的都是傳統的葬禮,火化的人很少,從沒見過現代的殯葬儀式是怎麼舉行的。」齊先生說,所以就想借這次機會過來見識一下。
在殯儀館舉行的現代殯葬儀式觀摩環節,齊先生說,「像身臨其境一樣,整個過程沒有讓人覺得特別的不舒服。」
工作人員是如何為逝者化妝的?
死亡對溫小姐而言已經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了,因為她是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名護士。「醫院裡去世的病人,有些因為疾病的原因,面部變化很大,我很好奇,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怎麼能讓他們看起來正常。」
溫小姐昨日觀看了殯儀館工作人員是如何為逝者化妝的,「我覺得他們很高尚,對逝者十分尊重,化起妝來特別的用心。」鄧小姐說。 (記者王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