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人們通過大腦進行學習,為此,專家們不斷尋找能令大腦高效學習的方法。致力於神經科學與教育領域研究的專家瑪麗亞·哈迪曼表示:以大腦為靶向的學習,需要對目前的教學環節進行改進,輔以藝術教育手段,去強化教學效果。雖然人們的大腦存在差異,但通過不斷的練習,就能改變大腦,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為什麼背了很多遍的東西,臨考前依然記不住?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究竟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是它所喜歡的?為什麼有的學生 「死記硬背」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則完全不行?
隨著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發展,這些困擾教育界的話題,也同樣成為科學家們熱衷探討的話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教育倡議」(Neuro-Education Initiative)的創始人和負責人瑪麗亞·哈迪曼(Mariale Hardiman),一直致力於神經科學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Mariale Hardiman,她曾在一所公立學校任教30年之久
哈迪曼一直堅持,大腦是有可塑性的,「老師並不需要了解大腦中的每個化學反應機制,但是應該懂得一些基礎的神經科學知識,明白學生的大腦是在不斷發育的……」
為此,她出版了《腦科學與課堂》一書,提出風靡北美的 「以大腦為目標的教學」模型,簡稱「腦靶向教學法」(Brain-Targeted Teaching),即通過改進教學中的六大環節,讓大腦真正進行學習和思考。
《腦科學與課堂》
如今,在很多美國學校,都可以看到這一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運用。
最近,哈迪曼在接受美國垂直教育媒體EdSurge採訪中表示:大腦的學習效果,可能還與「共情」和「同理心」有關。
她認為,如果在其他學科課程裡,加入藝術方面的學習,不僅能改變課堂環境的枯燥,使學習者更容易和學習內容產生情感上的連接,還能影響大腦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延長注意力持續時間。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為什麼增加藝術的教學內容,能提高大腦的記憶和學習效果?結合她的最新採訪,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腦靶向教學:引發真正的學習
90 年代是腦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的時期。過去幾十年裡,湧現出很多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也讓教育界感到振奮。
認知神經科學家哈迪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期間,就開始關注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兒童應該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該如何教學。
但是,當她剛開始提出「以大腦為目標的學習」這一理念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連她的教授都對此不解:「這是我聽過最蠢的研究題目,你還能用什麼學習,用腳嗎!」
哈迪曼解釋說:雖然我們都知道學習在大腦中進行,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引發真正的學習。我關注的是怎樣真正地,讓大腦進行思考、學習。
作為一名認知神經科學家,她基於來自腦科學、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創立了「腦靶向教學法」,希望真正破解「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習有效且持久」的教育難題,在情緒和認知、注意力和記憶之間,建立緊密聯繫,將「大腦是如何學習的」奧秘,轉化為課堂實踐。
目前,這種新型教學法已經在美國各地蔚然成風。
它提出從情緒、環境、設計、掌握、應用、評估這六個方面,改進教學。包括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創建對學習有利的物理空間環境;設計學習體驗;勾勒知識大圖景,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層次理解;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以及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形成性評價。
2017年,一檔《灰質:用大腦學習的方式來教學》(Grey Matters:Teaching the Way the Brain Learns)的紀錄片推出,它用一年時間跟蹤記錄了美國中小學各科教師們在課堂上實施「大腦靶向教學法」的故事。
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羅蘭公園學校(Roland Park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毗鄰,同時也是哈迪曼曾經擔任校長的學校,自然成了她推行「腦靶向教學法」的首選之地。
多年來,「腦靶向教學法」的精髓,已經滲透到了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該校的課程設計總體原則是:以新融舊,將每個習得知識點都無縫整合到學生既有的知識網絡中。藉此,去提高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水平,尊重大腦神經元「互相連接,一起激活」的規律。
在教學策略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將音樂、戲劇、表演等藝術內容,融入現有的學科學習;增加課堂辯論、頭腦風暴、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大腦進行信息反覆「輸入」和「提取」的訓練和刺激,真正改變大腦結構,形成永久性的連接。
更值一提的是,羅蘭公園學校連走廊的壁畫,都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儘量選用廣受學生歡迎的藝術家和流派的作品,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從腦科學角度解釋,這是為了突破攔在前額皮質(主宰認知)前面的邊緣系統(主宰情緒)的阻礙。因為大腦更鍾情於有趣的信息,會自動攔截、過濾或忽略不那麼新、不那麼重要,或不那麼讓人興奮的信息。
藝術,促進大腦記憶和認知
紀錄片《灰質:用大腦學習的方式來教學》的拍攝者拉蒙那·佩爾邵德,還分享了自己採用「腦靶向教學法」在家教女兒學習的home schooling經歷。
剛開始,她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任務的艱巨性。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成天都在不停地責問女兒「你怎麼就是記不住?怎麼就是理解不了?」有時候甚至為了女兒的學習,母女倆對峙一整天。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聞哈迪曼關於大腦處理、存儲和提取信息的演講。她意識到:自己和女兒之間缺少積極的情感連接,使得整個學習輔導過程變得阻礙重重。
「女兒根本談不上享受學習的過程,更何談讓知識過關斬將,到達大腦的前額皮質層,得到積極的處理和儲存?」她決定嘗試這種立足於腦科學的教學法。
實踐下來,佩爾邵德有了自己的體會,「說到底,就是讓學生在好玩的環境裡,開心地學習。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記住好玩的事情。」
這就要求我們營造一種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保證孩子的情緒是愉悅的、對學習感到興奮的;如果處在壓力、負面情緒的包圍下,大腦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會明顯減退。
當然,在哈迪曼提出來的「腦靶向教學法」中,「好玩」只是首要目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是:藉助音樂、戲劇、表演、文學等藝術教育的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不管學習什麼,都需要與學生的遺忘做鬥爭。怎樣鞏固學習內容,防止記憶衰退?在傳統教學中,老師會通過重複訓練,一遍遍地用同一種方式,教同樣的內容,讓學生增強記憶。
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覺得十分無聊,效果也不一定好。為了避免課堂浮躁和效率低下,如果能在課堂上增加藝術的形式,提供不同的教學活動,則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
「一般來說,大腦更喜歡有創造性的、新穎的學習方式。」她建議把藝術科目嵌入每一個學習單元中,利用藝術科目來強化教學內容、推進教學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從整體上設計教學方案,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教學活動來實現。而具體到某一位老師,他又該如何把藝術內容納入課程?
這對老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哈迪曼的研究中,她發現,老師往往會有很多顧慮和緊張,比如,有的老師說「我真的不喜歡唱歌,我不想在自己的學生們面前唱歌。」
哈迪曼表示,其實,並不需要老師自己唱歌,他只要放 CD 或者播放音樂。而且課堂上的藝術活動很簡單,完全不需要學科老師取藝術方面的學位。」
當然,具體每一門科目,如何加入藝術的形式,比如,在文學、歷史等課堂上,融入觀看電影、博物館參觀等藝術活動,設定什麼樣的主題?如何更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思考?則需要每位老師自己摸索了。
同時,這也需要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方面,賦予老師一定的發揮空間。
大腦需要更個性化的學習
哈迪曼所在的研究中心,在2014年實施了一項實驗,研究「和傳統教學相比,藝術整合教學能否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這項實驗中,隨機分配兩組兒童,學習相同的學科單元,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兒童,在共同的學科內容基礎上,整合添加了藝術元素。學習結束十周以後,相當於間隔了一個暑期,再來測試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記憶水平。
雖然已有詳實的資料說明,藝術科目會帶來許多益處,比如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創造性思維、擁有更多問題解決方式等。但這項實驗,還是有了新發現。
哈迪曼發現,在學習了含有藝術元素的科目後,那些原本成績薄弱的學生,其記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而原先成績較好的學生,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哈迪曼推測,當一個學生在傳統教學中,已經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可能就不太需要藉助為他多樣性活動來變得更好;但是對於那些學習吃力,成績起伏不定的學生,如果在課程學習中增加藝術內容,則能讓他們有更好的學習表現。
「沒人知道怎樣縮小學生成績之間的隔閡,我認為藝術科目也許能提供一種最有可能的學校改革,真正縮小學生學業水平的差距。」哈曼迪表示,會繼續研究這一課題,看能否通過整合藝術內容的創新教學,讓所有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與此同時,這也說明:大腦在學習和認知方面,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什麼「一刀切」的學習方法,適合所有學生。
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腦研究員Lara Boyd博士,在一次題為《顛覆你對大腦的認知,我們是如何學習的》Ted演講中分享:「鑑於我們每個人大腦的獨特結構和功能,神經可塑性的模式,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而別的孩子卻不能;為什麼有的人能輕鬆地學習語言,而另一些人卻能學會任何運動並表現出色。
這一發現,也給老師和家長帶來啟示: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擅長的學習領域;而且由於大腦接收知識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課程,有些孩子學起來就是要比其他人更吃力。
在傳統教學環境中,那些無法適應「死記硬背」和「你講我聽」的學生,很容易在學業上變得薄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
這一切,都根源於大腦的差異性。
所以,最好的學習策略,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Lara提醒:只有用大腦喜歡的學習方式,重複那些對大腦有益的行為習慣,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不管怎樣,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重塑大腦的神經,讓大腦產生改變。
「在幫助你學習方面,沒有什麼比練習更有效了。練習難度的增加,以及付出努力的增加,會給你帶來更強的學習能力,促成大腦結構的變化。」Lara說道。
正如「1000萬小時訓練」這個很流行的概念,我們想要學習和掌握任何一項技能,需要進行一萬個小時的刻意訓練。
不過,Lara博士認為,時間長短並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而有些人只需要很少的時間。」
圖片來源:The Neuroscienceof Art;
參考文獻:Sydney, J.;『This Neuroscientist Wants to know your Brain On Art—and How It Improves Learning』.
方兆玉;《「腦靶向教學法」風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