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學習和記憶度怎麼促進?聽這位認知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2020-12-05 騰訊網

看點人們通過大腦進行學習,為此,專家們不斷尋找能令大腦高效學習的方法。致力於神經科學與教育領域研究的專家瑪麗亞·哈迪曼表示:以大腦為靶向的學習,需要對目前的教學環節進行改進,輔以藝術教育手段,去強化教學效果。雖然人們的大腦存在差異,但通過不斷的練習,就能改變大腦,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為什麼背了很多遍的東西,臨考前依然記不住?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究竟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是它所喜歡的?為什麼有的學生 「死記硬背」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則完全不行?

隨著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發展,這些困擾教育界的話題,也同樣成為科學家們熱衷探討的話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教育倡議」(Neuro-Education Initiative)的創始人和負責人瑪麗亞·哈迪曼(Mariale Hardiman),一直致力於神經科學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Mariale Hardiman,她曾在一所公立學校任教30年之久

哈迪曼一直堅持,大腦是有可塑性的,「老師並不需要了解大腦中的每個化學反應機制,但是應該懂得一些基礎的神經科學知識,明白學生的大腦是在不斷發育的……」

為此,她出版了《腦科學與課堂》一書,提出風靡北美的 「以大腦為目標的教學」模型,簡稱「腦靶向教學法」(Brain-Targeted Teaching),即通過改進教學中的六大環節,讓大腦真正進行學習和思考。

《腦科學與課堂》

如今,在很多美國學校,都可以看到這一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運用。

最近,哈迪曼在接受美國垂直教育媒體EdSurge採訪中表示:大腦的學習效果,可能還與「共情」和「同理心」有關。

她認為,如果在其他學科課程裡,加入藝術方面的學習,不僅能改變課堂環境的枯燥,使學習者更容易和學習內容產生情感上的連接,還能影響大腦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延長注意力持續時間。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為什麼增加藝術的教學內容,能提高大腦的記憶和學習效果?結合她的最新採訪,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腦靶向教學:引發真正的學習

90 年代是腦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的時期。過去幾十年裡,湧現出很多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也讓教育界感到振奮。

認知神經科學家哈迪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期間,就開始關注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兒童應該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該如何教學。

但是,當她剛開始提出「以大腦為目標的學習」這一理念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連她的教授都對此不解:「這是我聽過最蠢的研究題目,你還能用什麼學習,用腳嗎!」

哈迪曼解釋說:雖然我們都知道學習在大腦中進行,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引發真正的學習。我關注的是怎樣真正地,讓大腦進行思考、學習。

作為一名認知神經科學家,她基於來自腦科學、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創立了「腦靶向教學法」,希望真正破解「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習有效且持久」的教育難題,在情緒和認知、注意力和記憶之間,建立緊密聯繫,將「大腦是如何學習的」奧秘,轉化為課堂實踐。

目前,這種新型教學法已經在美國各地蔚然成風。

它提出從情緒、環境、設計、掌握、應用、評估這六個方面,改進教學。包括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創建對學習有利的物理空間環境;設計學習體驗;勾勒知識大圖景,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層次理解;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以及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形成性評價。

2017年,一檔《灰質:用大腦學習的方式來教學》(Grey Matters:Teaching the Way the Brain Learns)的紀錄片推出,它用一年時間跟蹤記錄了美國中小學各科教師們在課堂上實施「大腦靶向教學法」的故事。

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羅蘭公園學校(Roland Park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毗鄰,同時也是哈迪曼曾經擔任校長的學校,自然成了她推行「腦靶向教學法」的首選之地。

多年來,「腦靶向教學法」的精髓,已經滲透到了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該校的課程設計總體原則是:以新融舊,將每個習得知識點都無縫整合到學生既有的知識網絡中。藉此,去提高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水平,尊重大腦神經元「互相連接,一起激活」的規律。

在教學策略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將音樂、戲劇、表演等藝術內容,融入現有的學科學習;增加課堂辯論、頭腦風暴、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大腦進行信息反覆「輸入」和「提取」的訓練和刺激,真正改變大腦結構,形成永久性的連接。

更值一提的是,羅蘭公園學校連走廊的壁畫,都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儘量選用廣受學生歡迎的藝術家和流派的作品,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從腦科學角度解釋,這是為了突破攔在前額皮質(主宰認知)前面的邊緣系統(主宰情緒)的阻礙。因為大腦更鍾情於有趣的信息,會自動攔截、過濾或忽略不那麼新、不那麼重要,或不那麼讓人興奮的信息。

藝術,促進大腦記憶和認知

紀錄片《灰質:用大腦學習的方式來教學》的拍攝者拉蒙那·佩爾邵德,還分享了自己採用「腦靶向教學法」在家教女兒學習的home schooling經歷。

剛開始,她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任務的艱巨性。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成天都在不停地責問女兒「你怎麼就是記不住?怎麼就是理解不了?」有時候甚至為了女兒的學習,母女倆對峙一整天。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聞哈迪曼關於大腦處理、存儲和提取信息的演講。她意識到:自己和女兒之間缺少積極的情感連接,使得整個學習輔導過程變得阻礙重重。

「女兒根本談不上享受學習的過程,更何談讓知識過關斬將,到達大腦的前額皮質層,得到積極的處理和儲存?」她決定嘗試這種立足於腦科學的教學法。

實踐下來,佩爾邵德有了自己的體會,「說到底,就是讓學生在好玩的環境裡,開心地學習。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記住好玩的事情。

這就要求我們營造一種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保證孩子的情緒是愉悅的、對學習感到興奮的;如果處在壓力、負面情緒的包圍下,大腦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會明顯減退。

當然,在哈迪曼提出來的「腦靶向教學法」中,「好玩」只是首要目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是:藉助音樂、戲劇、表演、文學等藝術教育的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不管學習什麼,都需要與學生的遺忘做鬥爭。怎樣鞏固學習內容,防止記憶衰退?在傳統教學中,老師會通過重複訓練,一遍遍地用同一種方式,教同樣的內容,讓學生增強記憶。

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覺得十分無聊,效果也不一定好。為了避免課堂浮躁和效率低下,如果能在課堂上增加藝術的形式,提供不同的教學活動,則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

「一般來說,大腦更喜歡有創造性的、新穎的學習方式。」她建議把藝術科目嵌入每一個學習單元中,利用藝術科目來強化教學內容、推進教學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從整體上設計教學方案,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教學活動來實現。而具體到某一位老師,他又該如何把藝術內容納入課程?

這對老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哈迪曼的研究中,她發現,老師往往會有很多顧慮和緊張,比如,有的老師說「我真的不喜歡唱歌,我不想在自己的學生們面前唱歌。」

哈迪曼表示,其實,並不需要老師自己唱歌,他只要放 CD 或者播放音樂。而且課堂上的藝術活動很簡單,完全不需要學科老師取藝術方面的學位。」

當然,具體每一門科目,如何加入藝術的形式,比如,在文學、歷史等課堂上,融入觀看電影、博物館參觀等藝術活動,設定什麼樣的主題?如何更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思考?則需要每位老師自己摸索了。

同時,這也需要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方面,賦予老師一定的發揮空間。

大腦需要更個性化的學習

哈迪曼所在的研究中心,在2014年實施了一項實驗,研究「和傳統教學相比,藝術整合教學能否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這項實驗中,隨機分配兩組兒童,學習相同的學科單元,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兒童,在共同的學科內容基礎上,整合添加了藝術元素。學習結束十周以後,相當於間隔了一個暑期,再來測試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記憶水平。

雖然已有詳實的資料說明,藝術科目會帶來許多益處,比如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創造性思維、擁有更多問題解決方式等。但這項實驗,還是有了新發現。

哈迪曼發現,在學習了含有藝術元素的科目後,那些原本成績薄弱的學生,其記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而原先成績較好的學生,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哈迪曼推測,當一個學生在傳統教學中,已經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可能就不太需要藉助為他多樣性活動來變得更好;但是對於那些學習吃力,成績起伏不定的學生,如果在課程學習中增加藝術內容,則能讓他們有更好的學習表現。

「沒人知道怎樣縮小學生成績之間的隔閡,我認為藝術科目也許能提供一種最有可能的學校改革,真正縮小學生學業水平的差距。」哈曼迪表示,會繼續研究這一課題,看能否通過整合藝術內容的創新教學,讓所有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與此同時,這也說明:大腦在學習和認知方面,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什麼「一刀切」的學習方法,適合所有學生。

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腦研究員Lara Boyd博士,在一次題為《顛覆你對大腦的認知,我們是如何學習的》Ted演講中分享:「鑑於我們每個人大腦的獨特結構和功能,神經可塑性的模式,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而別的孩子卻不能;為什麼有的人能輕鬆地學習語言,而另一些人卻能學會任何運動並表現出色。

這一發現,也給老師和家長帶來啟示: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擅長的學習領域;而且由於大腦接收知識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課程,有些孩子學起來就是要比其他人更吃力。

在傳統教學環境中,那些無法適應「死記硬背」和「你講我聽」的學生,很容易在學業上變得薄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

這一切,都根源於大腦的差異性。

所以,最好的學習策略,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Lara提醒:只有用大腦喜歡的學習方式,重複那些對大腦有益的行為習慣,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不管怎樣,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重塑大腦的神經,讓大腦產生改變。

「在幫助你學習方面,沒有什麼比練習更有效了。練習難度的增加,以及付出努力的增加,會給你帶來更強的學習能力,促成大腦結構的變化。」Lara說道。

正如「1000萬小時訓練」這個很流行的概念,我們想要學習和掌握任何一項技能,需要進行一萬個小時的刻意訓練。

不過,Lara博士認為,時間長短並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而有些人只需要很少的時間。」

圖片來源:The Neuroscienceof Art;

參考文獻:Sydney, J.;『This Neuroscientist Wants to know your Brain On Art—and How It Improves Learning』.

方兆玉;《「腦靶向教學法」風行美國》

相關焦點

  • 類大腦能幫助神經科學家了解大腦發育,但和真實大腦並不完全一致
    類大腦則是幹細胞在化學信號等方法的誘導下產生的與腦細胞相似的細胞,同時還具有與真實大腦相似的組織結構。當然,類大腦不能算是大腦。它沒有功能,無法獨立思考。類大腦模型存在的意義主要是讓科學家能夠觀察大腦發育過程,從而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如果我們對於大腦的正常發育過程有更多了解,它也會促進我們理解疾病是何時形成、如何形成的。
  • 大腦噪音的驚人重要性
    不過,不同神經元可以傳遞源於相同刺激但背景不同的行為,因此,如果記錄了足夠多的神經元,就可能區分視覺信號和運動信號。因此,運動信號並不會損害小白鼠處理有關外部世界感官信息的能力。不過,科學家仍舊需要研究這些信號究竟是怎麼促進大腦工作效率的。
  • 記憶力減退、反應差,大腦衰老3種表現,做到這5點,大腦老得慢
    其實,大腦跟人體的任何部位一樣,運作機能會隨著時間慢慢衰退。人體在衰老的同時,大腦的認知功能也在逐漸下降。大腦成長最快的時期是在出生後的3個月;22歲以後,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會慢慢減少;40歲後,人體新陳代謝逐漸變緩,大腦細胞的功能也跟著減退,從而對記憶力和大腦功能造成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細微的變化,留心就會發現。
  • 孩子的語言和閱讀究竟怎麼學?這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顛覆了認知
    例如:研究人員讓8歲的學生聽另一種語言的單詞,然後用他們的手和身體模仿,在學習德語單詞flugzeug(中文意思是「飛機」)的時候,學生張開雙臂,假裝飛行,學習這個單詞。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些學生記住新單詞的可能性比沒有伴隨手勢學習的學生高出73%。這一方法對具體、抽象的單詞學習都有效。
  • 帶寶寶來玩這些遊戲吧,能促進認知發展!
    帶寶寶來玩這些遊戲吧,能促進認知發展! 從寶寶出生開始,他的大腦就開始努力工作,以便逐漸理解世界和自己。即使是簡單的遊戲,寶寶也是在學習,這裡有一些簡單而有趣的遊戲點子,可以幫助寶寶的認知發展。
  • 《科學》:超聲波不僅可以檢查腫瘤,還有修復大腦的潛力
    6月24日《科學》網站刊登新聞稱,超聲波還能穿透頭骨促進或抑制大腦活動。神經科學家對超聲波有著更大的期望:成為一種強大的、非侵入性的研究工具和治療大腦疾病的新手段。不過,這仍有待證明,一則超聲療法得具備安全性,第二其能夠可預見地改變人類大腦功能。《科學》網站稱,超聲波如何作用於大腦仍然是個謎。
  • 美神經科學家發現利用超聲波的新療法,腦部疾病患者的新希望
    將超聲瞄準大腦會帶來新療法的希望。作為觀察體內,露出腫瘤或胎兒的一種方式,嘗試超聲波是正確的。但是神經科學家對這項技術有一個新的抱負:修補大腦。超聲波的頻率低於超聲波,但仍超出人的聽力範圍,因此超聲波可以穿透顱骨並增強或抑制大腦活動。
  • 按時睡眠大腦更聰明
    畢竟有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大腦成長,不容小窺哦!睡眠與兒童大腦發育的關係研究者發現,大腦的耗能佔整個身體的20%,所以睡眠對大腦的高效運作和成長必不可少,有助前額皮質的恢復和大腦神經元加強連結。睡眠不足,會降低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和對外界的適應力,也不利於日後的學業表現,妨礙大腦及身體發育。其中對大腦成長有重要的恢復和成長作用的睡眠階段是REM階段(快速眼動階段),在這階段,身體機能修復,包括肌肉和骨骼的成長,也包括免疫系統的恢復和提高。孩子們在白天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需要經歷REM階段才能轉化為大腦真正的收穫,知識強化後變成長期記憶,促進大腦成長。
  • 德國研究發現:鳥類大腦具有驚人的複雜性
    鴿子老鼠貓和人類大腦比較一些鳥類可以達到非凡的認知性能,但與哺乳動物的大腦相比,它們的大腦被認為是相當混亂的一百多年來科學家的假設認為,哺乳動物的大腦有一個大腦皮層,是由六個水平層和垂直於這些層的構造組成的,而鳥類的大腦乍一看似乎組織不嚴密,只顯示出或多或少密度的細胞堆積。波鴻大學心理學系生物心理學工作部負責人、鳥類認知專家奧努爾·波特昆教授說:"然而,鑑於鳥類能夠達到驚人的認知性能,人們懷疑它們的大腦比之前假設的具有更高組織化。
  • 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走進動物的大腦瞧一瞧
    原文作者:Alison Abbott神經科學家正在檢查大量數據,希望從中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情緒和其他內部狀態的,比如攻擊性和欲望。今年早些時候[2],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神經生物學家David Anderson和同事確定了一種腦內部狀態——由一個很小的神經元網絡表示——這種內部狀態能讓果蠅準備好做出求偶或戰鬥的行為。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
  • 給大腦"充電"前 先得確定"硬體"是否匹配
    大腦累了怎麼辦?能不能像給手機充電那樣給大腦充電?儘管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的奇談怪論,但認知神經科學家卻正在一本正經地探討這個想法的可行性——給大腦「充電」的經顱電刺激技術正在研究界嶄露頭角。經顱電刺激通過外置電源和放置在頭皮表面的電極,可以對人腦施加微弱的直流、交流或者隨機強度的電刺激,最大電流強度通常在1—2毫安,單次刺激時間一般小於30分鐘。
  • 如何學習:揭秘大腦學習原理,探尋記憶存儲真相
    本書作者本尼迪克特o凱裡是享有殊榮的《紐約時報》科學專題記者,在《如何學習》一書中,他匯集了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數十年科研成果中篩選出的精品,讓你看到大腦汲取知識的真正途徑,讓你了解這臺奇妙學習機器的運作原理,以及學習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學習方法,從大腦的學習機制講起,一路探尋記憶的真相、環境的影響、靈感和頓悟的產生以及潛意識的奧秘,提煉出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
  • 大腦最怕鹽和糖
    給大腦出個難題。 「用進廢退」是大腦的使用原理,必須時時給它出點難題,否則生活越方便,大腦越退化。不妨試著記憶路線,嘗試背一些電話號碼,遇到問題先思考、想不起來的事儘量回憶,只有讓大腦經常保持緊張的工作狀態,推理能力、邏輯能力、空間想像力、認知能力才能得到有效訓練。休閒時玩玩新遊戲。玩智力遊戲是鍛鍊腦力的好方法,但如果總玩同一個遊戲,大腦活躍度就會降低。
  • 行業資訊|「用舌頭聽聲音」在未來或可實現
    此後,FastCompany又報導了「用舌頭聽聲音」的創新案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SU)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新型設備,它可以將傳入的聲音轉化為脈衝電信號,讓聽障患者用舌頭即可 「聽」 見這個世界。 「舌頭」怎麼「聽」?
  • 狐猴說:認知算法可以壓縮,感光系統必須原裝
    人類和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是動物界最聰明的生物。此前人們一般認為較大的大腦可以加快學習速度,提高記憶能力。然而,在靈長類動物中,不同物種的大腦大小相差可達200倍。那麼這種差異是否會帶來認知能力和其他能力上的差異呢?來自德國的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系統地研究了狐猴的認知能力。
  • 狐猴說:認知算法可以壓縮,感光系統必須原裝!
    此前人們一般認為較大的大腦可以加快學習速度,提高記憶能力。然而,在靈長類動物中,不同物種的大腦大小相差可達200倍。那麼這種差異是否會帶來認知能力和其他能力上的差異呢? 來自德國的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系統地研究了狐猴的認知能力。這種動物的大腦明顯小於其他靈長類。用標準方法進行系統的測試表明,狐猴的認知能力與獼猴、大猿幾乎沒有區別。
  • 學習方法論:怎麼知道「老是掉頭髮」英語怎麼說?
    學習方法論:怎麼知道「我老是掉頭髮」用英語怎麼說?一、用中文學英語如果你學英語僅僅滿足於用中文學習英語,用中文理解,用中文學到一句英語「怎麼說」,英語「我老是掉頭髮」:1.但是,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永遠只停留在「只有老師告訴我答案我才能學」的思維,你是永遠不能主動學習和掌握英語的。相信就算你用中文學的「狠」,過不了多久,英語「掉頭髮怎麼說?」你照樣忘得一乾二淨。根源就是:「網際網路+」時代,你根本沒有解決「我怎麼知道英語怎麼說?」問題。
  • 顛覆認知!冥想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結構,竟然還有這麼多好處……
    大量研究表明,有規律的冥想(大約每周6小時)確實可以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經常冥想的人大腦中與決策和記憶有關的額葉皮層灰質更多。多數人的大腦皮質層隨年齡增長而衰老萎縮,而 50 歲的冥想者大腦灰質數量與 25 歲的人相似。
  • 大腦大不等於認知力強
    哥廷根的一個研究小組系統地研究了狐猴的認知能力,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狐猴的大腦相對較小。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系統測試表明,狐猴的認知能力與猴子和類人猿的認知能力幾乎沒有區別。這項研究揭示了大腦大小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它為靈長類動物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腦科學的未來:對7位神經科學家的訪談
    過去幾十年,神經科學在生理、認知和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激動人心的進展,但其在理論、技術和方法論方面也一直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期我們專訪了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神經科學家,從神經退行性疾病、語言、注意、大腦網絡、睡眠和成像技術等話題出發,探討他們對神經科學的擔憂,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始終對神經科學的前景保持樂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