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遊夏
閱讀應該成為國家戰略,這一設想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閱讀對於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政治文明、社會和諧、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世界上很多國家把閱讀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用盡各種辦法推動全民閱讀。--《我的閱讀觀》朱永新
一
中國的讀書節已經走進校園,尤其家裡有小孩的,更能深刻體會到把古聖先賢孔子,作為崇拜的對象,對一個小孩子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在莊嚴的開筆禮上,當點著紅腦門的一年級的"小豆包",穿著漢服的"寧採臣"們,一臉稚氣,對著孔子像恭恭敬敬三鞠躬,又認認真真寫下"人"字時,一定也把「人」字鐫刻在了每一個幼小的心裡。
讀書節世界上早已有之,各地也都有以讀書為題的活動,中國是否能有一個讀書節,也許無關宏旨,但是中國人對讀書的態度,卻事關重大。因為,一個不崇尚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通過基因來拷貝、遺傳,而是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書籍之中。大腦就像進化優良硬體,如果不安裝軟體,只能是任其荒涼。《腦與閱讀》中寫道,人的大腦當中,本沒有特定區域用於閱讀,只是某個腦區因為經常閱讀的原因發達了起來。
人們總在談論著未來,其實未來就在我們的身邊。智者沒準便從那些愛閱讀的人之中誕生。
二
2018年提出從幼升小到高考進行全面改革,這次的改革其實就是加強對中華文化的重視--語文提高難度。所以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和初中一定要抓好語文最基本的知識--拼音、生字、組詞、造句、閱讀寫作等,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在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如唐詩宋詞等。
金克木先生在《書讀完了》中說到:中國「五四」以前的古書,決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學以後才去一本一本的讀,而必須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擇要裝進他們記憶力尚強的頭腦;只是先交代中國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們自己以後按照個人的需要和能力閱讀。
國家大戰略的實現在不久的將來,那是我們每個人怎麼做才合適?努努力,做個知識分子,知識就是力量嘛,或者再簡單一點,做個讀書人。
三
盧梭在《瓦爾登湖》裡寫到:在識字以後,我們應該閱讀最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永遠重複最基本的東西和單音節詞,畢業生停留在四五年級,坐在最低年級的最靠前的座位上。多數人如果自己會閱讀或聽懂別人讀就很滿足了,也許他們被一本叫做《聖經》的好書中的智慧判定,餘生應在所謂的簡易作品中單調乏味的消磨他們的才能。
一個直接單純的思想從來不會深,只有對一個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更深;人只有思想過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的深;人只有走過他人所走過的,才走得遠。
每一個人都需要閱讀,因為閱讀讓我發現,之前以為的重大發現,早已被發現過。自己有一些想法,盤旋在腦袋裡多日,苦於沒有恰當的表達,其實已經有人想清楚,並條理清楚的寫在了紙上。通過閱讀,和偉大的人、聰明的人、智者交談,而後有所得的這一天,就是就是有意義的一天。
每個愛讀書的人,捧起一本書的那一刻,不用談什麼驅動力,周圍三尺就是神性之所在。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次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交流。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
尋找審美激動,尋找文學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