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物中的長江故事——流淌古今,在長江中打撈文明記憶

2021-01-10 新華報業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萬裡長江從唐古拉山奔騰而來,在江蘇和上海之間的長江口匯入浩瀚大海。滾滾江水,孕育了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揚一益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富饒江南,孕育了美麗水鄉、經濟重鎮、人文高地的錦繡江蘇。「人文周刊」在江蘇沿長江城市進行尋訪,從館藏文物和歷史遺存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長江文物和長江文化遺產,展示江蘇長江文化的深厚與璀璨。

  1、渡江第一船:劈波斬浪,駛向大江彼岸

  走進南京長江邊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一艘其貌不揚的小輪船是參觀者對這座紀念館的第一印象。這是一艘老式的鋼質蒸汽機動力船,長23.1米,寬4.25米,船舷上寫著醒目的「京電號」三個大字。「這是我館最重要的館藏文物之一,1949年4月在南京江面上率先運載解放軍過江的『渡江第一船』。」渡江勝利紀念館吳小寶館長講述了「京電號」背後的故事。

  1949年4月開始的渡江戰役是發生在長江上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戰役。在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在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裡戰線上橫渡長江,解放了包括南京、杭州、上海在內的廣大江南地區。

  在長江南京段,實施渡江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第35軍。1949年4月23日那天晚上,首批渡過南京江面的該軍103師偵查科長沈鴻毅永遠無法忘記「京電號」。老人回憶,在35軍取得「三浦戰役」(浦口、浦鎮、江浦)的勝利後,全軍數萬人集結在江北浦口碼頭,尋找船隻過江。但此時長江幾乎所有的船隻都被國民黨守軍燒毀或藏匿起來。103師的偵察兵乘坐小木船,悄悄過長江找船。在江對岸的下關電廠,指戰員們得到了地下黨員和電廠進步工人的幫助,廠長韓德舉主動為解放軍提供了這艘「京電」號。

  「『京電號』本來是電廠運輸煤炭的小火輪,已在長江上往來了二十多年。運送解放軍過江,是它職業生涯中領受的最光榮的任務。」吳小寶說,以船老大黃興發為首的等9名船工,以最快速度升火開船,開往浦口碼頭。作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隊,103師的120名解放軍指戰員迅速登上「京電號」,在夜色中劈波斬浪,駛往江南,在中山碼頭登陸。那天晚上,「京電號」往返很多趟,運送了1400多名解放軍官兵過江。4月26日,鄧小平、劉伯承同志抵達解放了的南京,饒有興趣地登上「京電號」,從浦口碼頭過江進入南京城。

  新中國成立後,「京電號」輾轉馬鞍山、南京、淮陰、灌南等地,繼續擔負運送煤炭、農副產品,支持抗洪救災的任務。1997年,「京電號」在灌南縣退役。2009年,在南京、連雲港兩地的協調下,「京電號」終於回到南京,入藏渡江勝利紀念館,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2 瘞鶴銘:「大字之祖」,歷代書法標杆

  「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萬裡長江中一處號稱「江中浮玉」的島嶼正是鎮江焦山風景區,迷人的風景中藏著聞名遐邇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其中,最為氣勢磅礴的藝術品是「大字之祖」《瘞鶴銘》。世人云: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陝西漢中《石門銘》。焦山碑林自北宋開始藏碑,擁有摩崖石刻80多方、碑刻500餘方,件件名家手筆,其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也使得焦山蜚聲海外,被稱為「書法之山」。

  關於《瘞鶴銘》,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焦山偶遇一對姿態優美的仙鶴,便與仙鶴的主人約定用作品來交換。等他赴約時,兩隻仙鶴已相繼死去,就埋在焦山上。王羲之在無限悵然中提筆寫下流傳千古的《瘞鶴銘》。

  因山崖巖石崩落等原因,《瘞鶴銘》碑在時間洪流中不斷遺落,殘碑所剩無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人們從江中撈起五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而《瘞鶴銘》碑備受推崇,正是因為它既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又是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確屬稀世珍品。

  2008年與2010年,鎮江市多個部門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兩次「瘞鶴銘」殘石水下打撈考古工作。首次打撈出的1000多塊殘石中有3塊殘石上的「鶴」「之遽」「化」等4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二次打撈則分別將4塊巨石打撈出水。

  焦山碑刻博物館館長傅飛燕介紹,《瘞鶴銘》展廳還原了摩崖石壁的肌理造型,將五塊碑石嵌於其中;設置照壁玻璃展牆,展牆繪製名家書寫的《瘞鶴銘》字跡;《瘞鶴銘》廳增加主題磨漆工藝畫表現瘞鶴銘的傳說等內容;通過實物資料、圖版、多媒體觸摸展示屏等先進手段向觀眾提供導覽和互動臨摹。自2012年起,鎮江每三年舉辦「中國瘞鶴銘獎」書法藝術大展。「瘞鶴銘」,這塊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不再只是一塊充滿謎團的碑石,而成為一個代表著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精華和現代書法創作高度的標誌。

  3 黃山炮臺:以史為鑑,警示後世來者

  江陰段的長江從高空俯瞰極為特殊,滾滾江水在黃山腳下驟然收緊,江水自此狹道處穿行而過,奔向茫茫大海。「江尾海頭」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陰不僅僅是江防重鎮,還賦予這座城市獨特的軍事文化特性。

  鴉片戰爭後,南京、鎮江、江陰、上海都修建了炮臺,但在長江沿岸的炮臺中,無錫江陰的黃山炮臺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江陰博物館副館長刁文偉告訴記者,散落在江陰黃山各個山頭的炮臺,延綿四五公裡。黃山炮臺不僅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更是延續最長、發展序列最完整的江防炮臺遺蹟。從1843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間這裡經歷數次重建和翻修、擴建。

  一條黃山炮臺的發展鏈,也是中國火炮的演變史:從射程有限只能使用彈丸的前膛炮到同治年間從西洋進口的線膛炮;從只能架在平地上到戰線逐漸蔓延至半山腰和山頂。有了這道防線,當外敵入侵,江陰便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1937年,這裡成了一場海陸空立體作戰的戰場,江陰這片江面的戰火曾經持續兩個月之久。中國海軍以犧牲第1、第2艦隊的慘烈代價,在抗戰時期延緩了日軍深入長江的節奏。

  刁文偉表示,黃山炮臺的歷史跨度涵蓋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是一部生動而立體的研究我國軍事、海防、建築發展史的鮮活樣本。上世紀80、90年代,黃山炮臺所在的原址進行過考古發掘:這裡出土了完整的光緒年間的耀威大將軍鐵炮,是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在小石灣的廢井裡發掘出了前膛、後膛炮彈。2015年至今,國家文物局對已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黃山炮臺進行了整體的修繕和規劃,在現有的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基礎上,邀請全國專家來做設計,希望做出當年炮臺部署的展示,重現這裡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4 元代沉船:江海交會,舟楫往來不絕

  「馬頭通六國,曾泊島夷船。」這是明代詩人桑琳吟詠古城太倉的詩句。太倉瀕江通海,長江和大海交會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歷史上的「金太倉」帶來了物阜民康。「太倉」之名正是源於糧倉,元代延祐年間設太倉海運倉,貯米曾多達數百萬石,從長江水路和海路運送而來的漕糧在這裡集中,等待轉運北上。明初,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沿長江抵達太倉劉家港,裝運物資,駛向廣闊的大海。因此,太倉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也是每次返航的收泊地。

  江海門戶通天下,舟楫往來不絕。元明時代長江航運和海運的繁榮,鐫刻在歷經滄桑的文物上。透過一艘收藏於太倉博物館的元代「萬豐半涇河古船」,觀眾可以回溯那一段段記憶。

  2014年5月,太倉市半涇河萬豐村段清淤時發現一艘木質沉船,南京博物院聯合太倉市博物館對沉船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太倉市博物館館長朱巍介紹,文物專家對船體開展了保溼、清理、脫鹽、脫色、防蟲防黴、脫水定形等工作,按照造船史專家研究成果,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對古船進行修復,如今,這艘基本恢復原貌的古船在太倉市博物館地下中庭進行展示。

  修復後的「萬豐半涇河古船」長將近20米,船體平面略呈柳葉形,前端橫剖面V形,後端橫剖面U形,共11個隔艙,雙桅復原完整,各種部件俱全。朱巍介紹,萬豐古船使用了船用捻料和捻縫技術、水密隔艙技術、設桅座的可倒桅技術等船舶建造技術與工藝,特別是該船上使用了龍骨吊設置,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裝有「龍骨吊」的中國古船,為古代舟船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半涇河是一條注入長江的河流,朱巍判斷,這艘古船是宋元時期的近海貨船,當年也曾在長江水道和長江口活動過。「中國的古船有沙船、福船、廣船三種船型,萬豐半涇河古船是較為典型的平底沙船。這是因為,長江以北航區水深較淺,航道多沙灘,適合平底船航行。」半涇河古船的出土地點距離太倉的劉家港也不遙遠。遙想當年,劉家港「糧艘商舶,高牆大桅,集如林木」。朱巍說,古船在半涇河的出土,印證了太倉悠遠的江海文化,也為中國船舶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5 狼山題刻:江風海韻,千年滄桑變遷

  「楊吳天祚題名日,鯷壑中央見此山」,南通狼山東北麓題名坡,現存南通最早的石刻——姚存題名石刻。「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回到此」,寥寥數語,記載了一位躊躇滿志的地方統治者,也開啟了一座長江城市壯闊的千年歷史。

  「天祚三年即937年,天祚為楊吳的年號。東洲和靜海為姚氏集團轄下兩處市鎮,姚存所上西都即今天的南京。」 南通大學文學院院長、張謇研究院院長錢榮貴告訴記者,石刻上這句話,反映出五代時期發生在長江流域的複雜歷史:南北朝時期,今天的南通市區一帶在在長江口漲沙成洲;唐代末年,唐政權在這裡設狼山鎮,置鎮遏使;五代十國時,姚氏家族統治南通,先後隸屬吳、南唐。937年,姚存到南京朝見吳國國君徐誥。「姚存在朝賀後乘舟回通,繫舟於狼山。來到狼山,返回故土,他便迫不及待地在此題名,昭告天下。」錢榮貴說,很顯然,當時狼山北麓尚在江水之中,通過這一題刻,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長江入海口的地理變遷,體會到南通是一座從江海中「長」出來的城市。

  姚存題名石刻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從實物上保存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稱號,彰顯南通「江海之衝險要地」的歷史地位。「南通南臨長江,東瀕黃海,姚氏政權在此可以控制長江口的交通。為奪取長江口的控制權,吳越與楊吳的軍隊在這裡進行爭戰是必然的。」錢榮貴說,「歷史上,長江一直與朝代更替息息相關,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時代更是如此。地理的變遷與行政建置的變化,也使得南通文化總體上呈現出多元特點。」

  分隔南北中國的長江天塹,亦是增強交流的黃金水道。「姚存題名石刻是長江下遊航運文化的早期記載,目前在東海裡也不斷發現故長江航道,說明自10世紀,從南通到南京就已有了水上航道,長江流域的聯繫日益緊密。」錢榮貴說,「珍貴的水路,讓南通文化呈現出四方交融、多姿多彩的獨特風貌,無一不證明南通的文化、文明是長江塑造的產物。」

  6 江豚陶壺:水中精靈,化為良渚文物

  低著頭翹著尾巴,撅著鳥喙一樣的尖嘴,圓滾滾的身體令人忍俊不禁……在南京博物院,有這樣一件特別的文物。它雙目前視,頭冠後卷,尾鰭上翹,上腹部有一對小胸鰭,定睛一看,原來是是一頭躍出水面的小江豚。1960年,這隻泥質灰陶的豚形陶壺在吳江梅堰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之後一直作為新石器時代的經典藝術品,讓人們透過時空之窗,感受生生不息的長江文明。

  「這件陶壺是古人根據江豚的樣子燒制的,說明那時候長江裡的江豚很多,先民常能看到它們在水中嬉戲。」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看來,這件江豚型陶壺不同尋常。「一般的陶器,講究的是貯存物品等使用功能,這個陶壺明顯更注重通過捏塑對原型對象進行生動的模仿,自然流露出一種個性率真、生動洗鍊的審美趣味。」

  林留根認為,這隻氣質出眾的「江豚」能夠誕生,和長江對人的精神的滋養、塑造不無關係。4000多年前,長江流域是一塊寶地。充足的水源,溫和的氣候,秀麗的風景,為居住在岸邊的人們提供物質資源,更為他們的心靈帶來美的享受。「風平浪靜時,先民也許欣賞著江豚在水中自由而快樂地遊動;他們也可能在風急浪高時,目睹這些大型水生動物搏擊風浪的身姿……這件珍貴的文物,凝結著先民對長江、對大自然的依戀和熱愛。」

  作為南博「鎮院之寶」之一,這件陶壺一直擁有很高人氣,不僅讓許多觀眾知曉江豚這種可愛的動物,更引導人們認識到保護江豚、保護長江的重要性。「4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已經認識了江豚,如果不加以保護,江豚滅絕,那麼後人只能通過文物去了解這些『微笑天使』,那該多麼遺憾。」林留根告訴記者,好在,當下「長江大保護」行動的開展,讓江豚戲水的動人一幕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長江江面上,讓曾經發生在長江邊的故事跨越歷史,如濤濤江水般汩汩長流。

  交匯點記者 於鋒 吳雨陽 傅秋源

相關焦點

  • 長江千噸級沉船被肢解成千塊碎片打撈上岸
    本文轉自【江蘇廣電總臺】;早在2014年,江蘇省政府就批准成立了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2018年,保護區被列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區範圍。持續的"長江大保護",讓江豚戲水的動人一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長江江面上,南京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能夠在市區看到江豚的城市。
  • 長江南京段:科學打撈千噸沉船 守護江豚美好家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經過相關部門人員二十多天的聯合作業,1月4日,長江南京段一艘千噸級沉船被成功打撈上岸。此前由於發生觸礁事故,這艘千噸級貨船沉沒在長江南京段。雖然沉船不影響長江航道正常通行,但卻存在溢油風險,威脅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幾十頭江豚生存。去年12月10號,南京市長江辦聯合海事部門決定採用先清淤、後整體打撈的方案,儘快消除隱患。沉船清淤潛水員周順武告訴記者,主要是要把吸泥巴頭送到泥塵最高點,開始慢慢用水槍衝,清理一個地方後再換一個地方。
  • 三星堆,長江文明的代表,十日神話「商銅神樹」
    商銅神樹商銅神樹,發掘與三星堆遺址,它是三星堆遺址中,形體最大的文物,高3.96米,為商代青銅器。結構上採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富士山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三星堆中,為什麼會有崇拜太陽神的這種行為。
  • 傳承創新 讓長江文化更加迷人
    特約攝影 羅國家/視覺重慶關鍵詞 文化「我們穿惡浪哦/嘿唑嘿,一起迎激流哦/嘿唑嘿,大家齊心協力……」近日,世界大河歌會在萬州唱響,來自中國、美國、古巴、喀麥隆等地歌唱家用高亢歌聲、激昂旋律,謳歌了世界大河文明。長江文化在歌會上作了濃墨重彩地表達,被觀眾贊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之作品!」
  • 代表委員們的「長江故事」:期待白鱀豚重新躍出江面
    100多分鐘的紀錄片裡,在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號召之下,那些發生在長江沿線的故事和改變,都被記錄於光影中——山裡人改變了千百年的習慣,燒柴變成用電,在建新房時,傳統的實木被水泥磚石替代,還有,汙染企業被關閉、城市發展路徑的轉型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民間故事:小姑與彭郎,長江邊的美好
    作為生長在長江邊的兒女,每年夏天就是家人擔驚受怕的時候,因為那時候長江需要防汛,家裡的壯丁都要去防汛,所以老一輩們對長江的認知是矛盾的,既害怕去防汛,又要依靠長江生活。當然從小老一輩就會給我們說很多關於長江的故事,記憶尤甚的是小姑與彭郎的故事,老一輩們總會說到他們雙雙化成山,隔河相忘,那河水便是他們的淚水......那淚水便是長江,那山便是小孤山和彭浪磯。小孤山,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六十公裡的長江中的獨立山峰。小孤山的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小姑嫁彭郎的美麗傳說,彭浪磯在江西,聳立江濱,與小孤山相對。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現狀篇:漁汛已經無法形成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彭剛向記者介紹,總結長江江蘇段魚類的現狀就是:近年來,長江江蘇段魚類種類減少,規格下降,低齡魚增多,資源衰退嚴重。90年代江蘇長江水產捕撈量在5000~8000噸左右,近年來長江捕撈量佔江蘇淡水捕撈量的比重不斷減小,經濟效益逐年降低,個別品種資源下降趨勢十分明顯,部分品種已到「瀕危」的地步。
  • 救救長江江豚
    更準確地說,長江江豚是是江豚屬三種江豚中唯一生存在淡水中的。注意,不是海豚(圖片:CCF@邊緣)▼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沿江生活的先民們從江水中得到了水源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古人對長江流域的開發,關於江豚的記載逐漸增加,在東晉還進入到詩詞歌賦之中。到了現代,老一輩沿江生活的居民們可能還有「江豬」躍出水面的記憶,江豚是千年來長江兩岸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絕非無關痛癢的冷門物種。
  • 守護「微笑天使」 千噸級沉船正在被打撈
    持續的「長江大保護」,讓江豚戲水的動人一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長江江面上,南京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能夠在市區看到江豚的城市。   為更好地保護江豚,最近,南京長江辦和海事部門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一場沉船打撈行動。千噸級沉船如何重見天日?打撈中如何保護好環境?今天(1月4日),記者帶大家去長江上瞧一瞧。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江蘇一個不知名的江中島嶼,有「長江綠寶石」美譽,曾經叫和尚洲
    如今在我國長江上的島嶼來說,最為著名的就是上海的崇明島了,它的島嶼不僅是面積大,而且在隨著長江的泥沙不斷淤積過程中,它的島嶼面積也是在不斷的擴大,甚至是在未來的發展上看它也是很有機會是變得更大的,而在我國如今的一些長江上的島嶼,其實也是有其它地區是有這樣島嶼的。
  • 江蘇常州:做好長江經濟帶發展「算術題」 築牢生態基底擎起綠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江蘇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常州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歷史責任,牢牢抓住產業升級綠色發展這一根本,做無效供給、低端產能的「減法」,高端產業、綠色轉型的「加法」,齊抓共管、協同治理的「乘法」,突破瓶頸、解除制約的「除法」,築牢生態基底。
  • 為了「長江天使」的微笑
    橋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橋下,在看不見的滔滔江水中,「黑科技」驅豚儀正在不間斷地發射固定頻率的聲波,提醒江豚遠離這片水域;為了不汙染江豚賴以生存的江水,橋上禁止危化品車輛通行,甚至連天然的雨水,都設置了專門的收集系統,保證混有橋面雜質的雨水不會直接進入長江。   這,只是南京保護江豚眾多鏡頭中的一個。
  • 長江以北定是蘇北,長江以南未必是蘇南
    其實通常我們認為蘇北就是指江蘇北部的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雲港五個城市,也或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南通、揚州、泰州加上徐、淮、宿、鹽、連八個城市。但是有時候也會聽到有不同的聲音,今天我就來說說根據我的網上跟日常所見加上個人的一些理解總結的「五個版本的蘇北」。第一個版本的蘇北就是就是江蘇最北的五個城市: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雲港。
  • 生活在長江中被稱作「長江女神」的哺乳動物!甚至比大熊貓還珍貴
    白鰭豚性情溫順,很重情感,一般群居生活,從一對到十幾隻,大多在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別是長江與其支流交匯的地方或湖口處活動。夏季江中水位上漲後,則進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中生活,冬季水位下降後再回到江中水深處越冬。
  •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詩詞中的「長江情結」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詩詞中的「長江情結」  1953年2月,毛澤東乘坐「長江」號軍艦,從南京到武漢,一路考察長江水情,萌生出把三峽「壺口」紮起來、修建既防洪又發電的引水工程的設想。1954年夏天,長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水,使得毛澤東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長江上來。與此同時,在武漢,一座橫跨長江南北的大橋工程也緊鑼密鼓地開始建設了。
  • 長江白鶴梁上有一個特殊風俗,揭開「石魚出水,以兆豐年」之謎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長江是我國的第一條大河,同時也是華夏的文明命脈之一,千百年來,長江的流淌與華夏先民的繁衍息息相關,同樣也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與文物。在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三峽庫區上遊,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景觀,它便是白鶴梁。
  • |安徽|南京長江五橋|身份證|無錫|宜興市|costco超市
    3—南京長江五橋進入橋體合龍階段2017年4月開建的南京長江五橋近期先後迎來南北塔邊跨合龍。長江五橋有兩個主跨、兩個邊跨,兩個邊跨合龍後,五橋將全力衝刺主跨梁段吊裝,預計今年6月實現主橋合龍。南京長江五橋又稱梅子洲過江通道,位於南京長江三橋下遊約5公裡處,南京長江大橋上遊約13公裡處,其中跨長江大橋長約4.4公裡,夾江隧道長約1.8公裡,其餘路段長約4.1公裡。大橋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過橋將不收費。4—徐州到沛縣快速路今年年底貫通2016年開工建設的徐沛快速路,目前正在抓緊復工徐州市區段。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事實在不斷的告訴我們,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 長江水生態趨好,江豚回來了,它們是長江健康狀況晴雨表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表示,對於一個生態系統,某些物種在該生態系統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了這些物種,就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這些關鍵的物種就被稱為該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