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一個中國小孩都曾有過這樣的兩難抉擇:等我長大了,是去清華還是北大?
在英國,或許每個小孩也都想過:我以後是去劍橋還是牛津?
不管這是否屬於異想天開,但能被這樣相提並論的學校,一般都在大眾心裡享有同等的地位。
可我們發現,有些看起來差距很大的學校卻經常被拿來比較和調侃,典型的就有UCL(倫敦大學學院)和KCL(倫敦國王學院)。
UCL和KCL的那些趣聞
據說,KCL的學生曾綁架了UCL的「吉祥物」——一個叫Phineas的人偶。
後來,在UCL學生去搶回人偶時,人偶的手臂損壞了。
為了報復KCL,UCL把對家的「吉祥物」Reggie(一隻紅色小獅子)偷走了……
然後,KCL把UCL的精神象徵邊沁的頭給拿去當球踢……
除了上面這些傳聞,兩所學校還有數次爭鋒,甚至有一次KCL還趁著UCL學生遊行時去放火燒家,直到學校明令再有鬧事的學生就要嚴懲,這類風波才逐漸減少。
那麼,兩家最開始到底是因何結仇?
UCL和KCL之間「愛恨情仇」的源頭
這要追溯到兩所大學創建的時候。
19世紀初,英國只有牛津、劍橋2所大學,且只接受英國聖公會教徒作為學生。
於是,1826年,一所大學表明「不分種族、階層、性別、宗教信仰」進行招生——這所大學就是UCL,只不過當時它還叫London University,而UCL後來之所以改名,和KCL有莫大的關係。
在UCL成立的3年後,一所打著國王喬治四世的旗號、以有宗教信仰的學生為主體的學校成立了,這就是以國王命名的大學King’s College,也就是KCL的前身。
如果僅僅是教育理念的背道而馳,還不足以讓兩所學校如此劍拔弩張。
在當時,正規大學必須有政府頒發的皇家特許狀,而當時的英王作為王權和宗教的代表,一直卡著沒有給UCL發布特許狀,如此一來,UCL的學生就不能算正規大學畢業生。
那麼UCL最後是怎麼取得國王特許令的呢?
根據傳聞,有2種說法。
一說是1931年,由輝格黨帶領的英國政府成功為其爭取到了皇家特許狀,UCL終於有了頒布學位的資格——但在1836年,UCL(此時還叫London University)和KCL共同組建了倫敦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London),所以UCL才改名為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一說是1836年,國王鬆口讓UCL和KCL共用一張特許令,但是特許令上的名字是University of London,於是UCL不得不改名。
不管是哪種說法,UCL的改名和KCL的摻和不無關係,於是兩家就此結下了梁子。
究竟是「相愛相殺」還是「越級碰瓷」?
雖然兩者經常傳出來「緋聞八卦」,可UCL常年位居世界前10,而KCL排名經常在30名開外,把這兩者拿來相提並論,真的不是「越級碰瓷」嗎?
那麼,從數據方面來比較,究竟KCL是不是針對UCL進行「越級碰瓷」?
從綜合排名來看,UCL世界排名上基本在全球TOP10,KCL排名基本在全球TOP30。在名次差距上,兩者排名差距最遠是25位,最近是16位。
這樣看來,似乎真的是KCL在「碰瓷」?
我們再看下另一份排名數據。
從專業排名來看,雖然UCL有很多專業排名在全球前30,但KCL也有不少排名靠前的王牌專業,牙科專業更是全球第一!
這樣看,說「碰瓷」也不太客觀?
其實,不管是全球TOP10還是全球TOP30,各個學校的綜合排名、專業排名都是參考了多種標準做出的評判,不限於大學的規模、師生比、國際生佔比、僱主聲譽等。
UCL目前開設的專業、國際生佔比都比KCL多,規模也比KCL更大,所以在排名上更佔優勢。
不過,不管這些學校之間有怎樣的趣聞軼事,在選擇學校時,與你未來的規劃更相符、更能給予你幫助的學校,才是更好的選擇。
但大家需要牢記,越是好的學校,往往對學生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只有早早規劃,你才有機會領先同齡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