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營銷這個詞彙我們應該都不陌生了,尤其是最近反覆被提及的「瑞幸咖啡」這個品牌,在業務發展期間指責星巴克不正當競爭,並且意欲向法院提交有關星巴克壟斷的訴訟。事情本身我們不必去討論,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種「碰瓷」性質的營銷方式是否合理?對於台州前店後廠這樣的小平臺來說,這樣的營銷方式又是否可取?
除了最近的這個咖啡品牌之外,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魅族的起家滿是「碰瓷營銷」的痕跡,從國外的蘋果再到國內的一下品牌。在魅族開始的那些年,這種營銷方式依舊還是被認可的,畢竟是一種相對來說成本較為低廉的推廣手段。
但是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輿論成本的降低,碰瓷營銷開始大規模的泛濫,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後來我們統一把這種營銷的方式稱為蹭熱度。
熱度蹭的好會是一次很好的營銷,也會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好廣告,比如杜蕾斯。廣告做得差,熱度蹭的不好,也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典型的例子就是騰訊。
相較於認真做產品,好好做推廣來說,碰瓷這種方式更高效,只要把握好度,絕對是超高性價比的營銷方式。這與現在的市場環境分不開,以前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的環境卻恰恰相反。從感性角度來說,現在的人太過浮躁,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去看去聽去想,從理性角度來說,現在的市場太大,信息太多,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很難,即便讓別人看到了,和你競爭的可能還有好幾十個,碰巧現在社會環境的信用度也在下降,新產品除非有大不同,否則根本打不過老產品。
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不擇手段的營銷方式才開始出現,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蹭熱度的成本又低,效果又好,別管形象如何,至少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產品。本質上來說,這種營銷方式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原則上來說並不會影響到用戶,因為最後看的畢竟是產品本身。但是很多人卻開始越來越反感這種方式。
原因分析起來有很多,有社會因素,有文化因素,也有市場因素,但歸根結底,癥結還在產品本身。碰瓷營銷現在已經慢慢脫離了營銷這個目的,而是真正的變成了碰瓷,不管產品,不管用戶,敲詐一筆就走,這就是現在很多商家的思路,也是屢見不鮮的騙局。
我們的信息接收正在從主動變為被動,一是因為現在信息量太大,我們看不過來。二是因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營銷輔助工具的出現,很多時候我們看見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想看見的,而是別人想讓我們看見的。我們開始厭惡碰瓷營銷未嘗沒有這部分原因,當熱度成為產品是否成功的標準時,還會有多少人會去雕琢產品本身?
台州前店後廠是個小平臺,但是一直兢兢業業的在做自己的產品,同類競品也出現過不正當的競爭,但這個平臺至今還默默無聞,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去「碰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