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鮍,鯉科, 體側扁,像鯿魚,但個頭小,一般僅長5 ~10 釐米,重 25 ~50 克,銀灰色,有的帶藍色、橙黃色或橘紅色斑紋。 食性雜,分布廣,全國各地皆有,江南地區最多。 這種魚口小,活躍,十分貪食,浮釣、懸釣、沉底釣、拖釣皆可,效果最好的是流水釣。
江南地區是我國稻米的主要產地,旱稻和水稻的產量佔全國水稻的 70%以上。 這些水稻田和千萬條河流、池塘連接,有時打水灌溉,有時排水曬田。 無論打水和排水,都形成水流,從春末到仲秋在這種流水中釣鰟鮍魚,是江南廣大釣者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1954 年夏,長江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水,南京浦口、浦鎮一片汪洋。 鐵路兩邊水位不同,洪水從鐵路枕木縫隙流向另一邊,造成豁口,有一釣者背一竹魚簍在豁口處下方釣鰟鮍,1 小時釣了 100 多條,1000 多克,筆者即仿效,效果不差。 以後每年在稻田流水口、水渠向河裡流水處釣鰟鮍,效果均不錯。 夏秋季節,江蘇、安徽、江西一帶也用這種釣法釣鰟鮍。稻田流水釣鰟鮍,夏秋時節最好。 取一根長 2 ~3.6 米的軟竿,1 號細線,1 ~2 號小朝天鉤,7 ~8 只七星散子浮漂,竿、線同長。 餌取米蛀蟲(谷盜)、蠅蛆最好;其次為小紅蚯蚓,一條分為 3 截,穿上後蓋住鉤尖即可;再次為米飯粒。 葷餌可連釣取多條不換餌,省時間,米飯粒則釣一次換一次,較麻煩。
釣時站在上流頭,釣餌一入水,鰟鮍即會群起而搶食,往往釣餌順流而下,不沉底即被搶走。 浮漂的反應是該沉而不沉,該流而不流,或逆向行駛,或急速下流,或左行右駛,提竿即可上魚。 鰟鮍雖小,但吃鉤率高,趣味濃厚,釣場到處都有,垂釣自由方便,深受釣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