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野草
策劃 / Ivan
插畫 / Always
編輯 / KY主創們
有一批小夥伴提出了一個困惑:ta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被拒絕的情況。
被拒絕時,有的人感到被否定,有的感到被冷落,有的感到被冒犯,有的感到被排斥……被拒絕會帶來千百種感受,絕大部分都讓人覺得不!舒!服!
許多人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還沒發出邀請,還沒說出自己的意見,還沒告白,還沒……就已經阻止了自己蠢蠢欲動的欲望,屏蔽了自己的需求,刪掉了將要發出的簡訊……
面對(可能會)被拒絕的情況,不舒服的感覺從何而來?被拒絕時,除了不舒服,我們還能主動做出哪些反應?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被拒絕的痛」,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處理被拒絕的情況。
如果在面對拒絕時,我們輕而易舉就產生了「我真沒用」一類的想法和體驗,那麼,我們可能過分地把「ta人對我的價值評判」與「我的價值」交織在一起(Schneider & Turkat, 1975)。
當我們把自己的價值寄托在別人的手中時,被拒絕就意味著自尊水平的動搖。
如果在面對拒絕時,我們的腦海裡經常彈出「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問題,那麼我們可能傾向於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的定義(Self-Definition)聯繫起來(Howe & Dweck, 2016)。
這時,被拒絕就意味著一種針對自我的根本動搖,「我被拒絕了,我的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被拒絕時越經常對自己是誰產生質疑的人,就越可能持久不斷地感到痛苦。
如果我們經常停留在舒適圈中,這恐怕也是害怕被拒絕的體現之一。在新事物和新體驗面前,我們不了解新的環境,同時也是不被了解的個體——空氣中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被拒絕可能性增大,且更不可控。有時候,我們把自己限制在已知的世界裡,只是因為不敢給別人拒絕我們的權力、不敢面對被拒絕的可能性。
◦ 第一題 ◦
此時你會怎麼想?
A: 「又被人甩了……看來我這個人真的不適合走進親密關係。」
B: 「我們都是很棒的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適合在一起。」
C: 「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有被拒絕的體驗,這是生活必經的部分。」
答案
▼
◦ 第二題 ◦
離開家後,你想起和父母溝通的畫面,你會覺得?
A: 「小時候和爸媽溝通都挺順利,越長大溝通質量就越差,哎,看來我永遠都不能和ta們好好相處了。」
B: 「過去兩年和爸媽的溝通質量真是太差了。哎,畢竟ta們需要需要額外的時間消化晚婚這件事,如果我繼續努力,想必有一天ta們會理解。」
答案
▼
◦ 第三題 ◦
面對一封封拒絕信,你會怎麼想?
A:「是我努力的方向錯了嗎?是我不夠努力嗎?不,是這些學校一個個都沒眼光!」
B:「我沒天賦、沒能力、沒潛力,註定像一隻螻蟻一般默默活著,然後默默死去。」
C:「看來我還達不到這些學校的標準,競爭真激烈呀!我要調整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策略,半年後再試試咯!」
答案
▼
◦ 第四題 ◦
你會如何看待班級同學的拒絕?
A:「我想這兩次失敗經歷是一種鋪墊,有了這些經歷,我有一天就會獲得奧斯卡獎了。」
B:「我要遠離這個班級!我明明更優秀,卻沒選上。哼,我恨你們!」
答案
▼
◦ 第五題 ◦
此時,你如何面對公司的拒絕?
A:「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我真的是太大意了。出了這種差錯都是我的責任,被裁也是活該。看來我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或許我本來就不適合做管理吧……」
B:「從經驗總結到道歉協商,該做的我都做了。而且這件事並不全是我的責任,沒想到公司如此決絕,無視我過去5年的付出和貢獻,太讓人心寒了,離開也罷。」
答案
▼
◦ 第六題 ◦
面對戀人無情的拋棄,你會怎麼想?
A:「我都這麼低聲下去地去問ta,人家還不想理我,我果然是一個沒用的人。」
B:「遇上一個糟糕的人算我倒黴,還好我聰明美麗,還這麼優秀,可以專心發展事業了。」
答案
▼
◦ 第七題 ◦
此時,你會如何看待再次被相親對象拒絕?
A:「失敗這麼多次,看來是我對相愛和相處有誤解,我要多讀讀KY的文章。」
B:「3年前,有位算命先生說我注孤身,看來真是一語中的。我認命了。」
C:「年輕的時候隨緣,結果就是被愛隨緣了。我就是與愛無緣,沒人愛、沒人疼。」
答案
▼
KY作者說: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拒絕」有關。被拒絕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再無他法、別無退路、四面楚歌……我們誤以為,一旦被拒絕,我們就失去了選擇。其實不然。
我們之所以感受到限制、否定、恐慌、消極……並不是因為「被拒絕」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如何面對拒絕。
學會面對拒絕意味著:我們能主動地拒絕自己腦海中混雜的恐懼、預設、思緒;拒絕把自己的價值、身份、自尊等等寄托在別人手裡。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
當我們開始學習面對拒絕,我們就會慢慢明白兩條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永遠不能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動,而且我們永遠不能把控世事的變化。我們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選擇。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行動、想法去回應被拒絕的經歷?這些都是我們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的自由。
以上。
References:
Crocker, J., & Wolfe, C. T. (200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3), 593.
Dweck, C. S., & Legget, E. 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3.
Fulford, D., Rosen, R. K., Johnson, S. L., & Carver, C. S. (2012). Negative generalization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 3(1), 62-68.
Howe, L. C., & Dweck, C. 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McAdams, D. P., Reynolds, J., Lewis, M., Patten, A. H., & Bowman, P. J. (2001). When bad things turn good and good things turn bad: Sequences of redemption and contamination in life narrative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in midlife adults and i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4), 474-485.
McFadden, J. (2008). The psychology of hope and fear. HuffPost.
Morin, A. (2018). 7 ways to overcome toxic self-criticism. Psychology Today.
Schneider, D. J., & Turkat, D. (1975). Self-presentation following success or failure: Defensive self-esteem mod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