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扯亦舒,別扯上海女人-_-|||《我的前半生》就是中年瑪麗蘇再逢真愛的都市童話
根據亦舒小說《我的前半生》改篇的電影劇一開場,就讓亦舒迷就氣炸了,原因是電視劇女主角與原著南轅北轍。
首當其衝的是衣品
亦舒小說裡不肯發嗲撒嬌的子君變成了熱衷於穿著翠綠翠綠原諒色衣裳的上海小女人,說話結尾總不會忘記帶上「的呀」「好伐」,和那個在得知婚姻大勢已去、破鏡難圓後說出「不必哭,我會爭氣,我會站起來」的女人已經沒了干係。
其次是為人處世的姿態
原著裡咬著牙直挺挺看著丈夫離去的子君變成了傻不冷登的十三點,不諳世事的受傷小鹿變成失去理智血紅雙眼上前撕咬小三的鬣狗,這轉變也還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亦舒筆下的子君,天真爛漫,隨性自我,只是疏於經營婚姻、稍欠風情,剩下的都是好處:有教養兼風度優雅,絕色又衣著有品。離婚固然對她打擊甚大,但她覺得哭泣無用,便開始自力更生,從小職員做到藝術家,大悲大喜的人生倒是不妨過上一過。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從不要涓生擔心,他只需拿家用回來,要什麼有什麼,買房子裝修他從來沒操過心,都由我來奔波,到外地旅行,飛機票行李一應由我負責,孩子找名校,他父母生日擺壽宴,也都由我策劃,我做錯了什麼?
到外頭應酬,我愉快和善得很,並沒有失禮於他,事實上每次去宴會回來,他總會說,『子君,今天晚上最美麗的女人便是你。』我打扮得宜,操流利英語,也算是個標準太太,我做錯了什麼?我不懂。」
而在電視劇裡,她卻是一個好吃懶做疑神疑鬼滿腹心機各種嬌嗲誓把老公抓在手中的悍婦……
最不能忍的是價值觀
劇中的子君的價值觀是什麼價值觀呢?其實就是吃男人的用男人的能讓男人養的女人是最牛逼的,所以男人是她們的長期飯票,婚姻是她們的主戰場,只要籠絡住男人就是人生贏家……
一無所長品味低俗的女人
一下定狠心就成了諮詢圈女強人
那麼工作也太容易了吧?
人的學識、品味、言談舉止是需要時間的積累醞釀的,這兩集目不識丁,軟弱無能,後幾集見多識廣,獨當一面,這種翻盤,除了滿足大眾的雞湯性質的勵志需求,真的符合現實邏輯嗎?
無法憑自身逆襲成功該怎麼辦?
需要外援,而最常規的外援
就是下一個「長期飯票」——
不對,是白馬王子。
閨蜜搶男友?其實靳東就是個「老娘舅」
最新的劇集中,羅子君在閨蜜唐晶和其男友賀涵的幫助下嘗試走向職場,從一開始只要見面就劍拔弩張到現在的傾力相助,賀涵與羅子君之間的發展耐人尋味,網友紛紛好奇兩人接下來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更有甚者猜測是不是三人將走向「狗血」的爭奪男友劇情。
編劇秦雯表示,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鮮活,改編都是根據人物的關係和人物成長走向來的,沒有狗血,只有情節衝突或情感衝突,而戲劇需要戲劇性與戲劇衝突,人物情感的觸發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情感發生之后角色的處理方式是可控的,她說:「我們從來沒有說過有閨蜜搶男朋友的細節,大家往後面看慢慢就知道結果了。」
靳東大概已經被都市題材類型化了,一旦角色落戶上海,他就成了一個又一個成熟穩重單身都市男,溫柔體貼,智趣不凡,在《歡樂頌》裡這個角色被喚為「老譚」,到了《我的前半生》裡則被喚作「賀涵」。
賀涵其實是滬上老娘舅的一重化身,即便編劇安排他是被唐晶送到好友羅子君身邊去的,仍然從人物結構和對話中看出這個角色對於女性友誼、女性世界的關心,按照這樣的路數發展下去,一個男人夾在兩個女人之間,且這兩個女人又是好朋友的故事,徹底將故事從師太筆下的港女傳說中解脫出來,成了更為觀眾熟知的情感糾紛調解節目中的階段性劇情。
亦舒: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
如果說電視劇中的角色離亦舒筆下的角色太遠,那麼真正的亦舒女郎該是什麼樣呢?讀過亦舒的人都知道:
統歸一句話總結就是:「最要緊姿態好看。」
喜寶雖然被富商包養,可她自己也是劍橋聖三一學院的法學高材生。黃玫瑰看到愛人另娶他人,也能毅然決然隻身赴法,毫不示弱。
亦舒女郎身上似乎看不到太多愛情帶來的創傷,她們品嘗愛情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日子要過。
所以,亦舒筆下的子君無論如何都不會說出「這個家就是我的角鬥場,要不勝者為王,要不血濺當場」,更不會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我的處境,你就會知道,相對你的婚姻你的家庭,教養是完全不值一提的東西」這種話,那麼把家庭看的大於天的小女人,無論亦舒的哪本小說,都不會出現。
馬伊琍:羅子君一定要負責花紅柳綠
《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是個生活完全依賴丈夫的全職太太,身著張揚的紅衣,一出場就盡顯光鮮,疑神疑鬼的性格和色彩豔麗的造型與她之前的角色大相逕庭。原著黨也抓住這一點,認為和亦舒式女子形象不符合。
有讀者說,馬伊俐不是沒有演技,但她從外形到氣質,再到公眾形象,都和亦舒筆下那些輸人不輸陣的女主角相差甚遠。認為她花紅柳綠的造型,把羅子君演的俗豔了。
「別人負責清淡,羅子君一定要負責花紅柳綠,因為這個人物本身性格非常豐富,她的出現必須是這樣的。」
造型顏色豔麗,不僅符合人物性格,也符合當時人物的精神狀況,「我穿這身衣服進場的時候,演我媽媽和妹妹的人都驚著了,但是大家覺得特別符合子君當時那個已經完全不知所措的狀態。」
編劇:改變「本土化」是對此劇最滿意之處
編劇秦雯坦言,在改編過程中結合了現實意義和本土化元素,是她在此部劇中最滿意之處。
亦舒的原著背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與當今的時代背景大相逕庭,編劇秦雯為了讓劇情更加貼近當代生活,做了許多「本土化」的改編,移植了亦舒的種子到上海的土壤,移植了35年前香港的背景到今天的上海。
劇中的主角羅子君是上海人,生活在上海這座摩登的城市,她生活精細,說著一口帶著上海本地口音的「上海普通話」,種種細節讓觀眾很有代入感,一個豐滿的富家太太形象就赫然出現在眼前。
即便改動很大,很多情節都已經趨近於一個新的故事,但出於對原著的尊重,秦雯依然堅持承認這是基於對原著的改編,「這是你應該做的,而不是改個名字,然後說我跟這個小說一點關係沒有。」
婚姻不是避難所,不是兩個人你儂我儂親親密密當一對垃圾,而是彼此攜手共同成長,物質上有共同的利益,精神上有共享的價值觀。
亦舒之所以在香港的言情小說領域成為極其獨特的一位,就在於其代表香港那個時代女性自立精神的內核——而內地讀者會迷死亦舒的,大多也是繼承了這一內核。問題是,眼下的電視劇市場主流受眾是誰?你覺得電視劇版的《我的前半生》會真正去照顧亦舒粉絲的感受?」
讓我們來盤點那些年亦舒作品裡的經典段落
婚姻
1.結婚與戀愛毫無關係,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後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而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的前半生》
2.他與她都是凡人,真有什麼大事,他救不了她,她也無力背他,不過這還是太平盛世,她只想在忙碌一整天之後好好淋個浴,坐在沙發上,一搭沒一搭地與他閒話家常。沒有熱戀就沒有熱戀的好了。——《紅塵》
3.毛詠欣看她一眼,「你我受過大學教育,年紀在三十歲以下,有一份職業,這樣的女性,已立於必敗之地,在父母家,在辦公室,在男伴之前,都需忍完再忍,忍無可忍,重新再忍。」承歡問:「沒有例外?」「咄,誰叫你知書識禮,許多事不可做,許多事不屑做,又有許多事做不出。」——《承歡記》
4.我有什麼事要你原諒的?我有什麼對你不起,要你原諒?每個人都有過去,這過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覺得不滿--太不幸了,你大可以另覓淑女,可是我為什麼要你原諒我?你的思想混亂得很--女朋友不是處女身,要經過你偉大的諒解才能繼續做人,女朋友結過婚,也得讓你開庭審判過--你以為你是誰?你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龐大了!——《玫瑰的故事》
愛情
1.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圓舞》
2.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喜寶》
3.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也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都是錯。——《愛情之死》
4.一個人走不開,不過因為他不想走開;一個人失約,乃因他不想赴約,一切藉口均屬廢話,都是用以掩飾不願犧牲。——《一千零一妙方》
5.年輕的朋友,我講了幾十年,還打算一直說下去:一個女子,必須先憑雙手爭取生活,才有資格追求快樂、幸福、理想。無論如何要有職業,因而結識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對象,屆時,可以結婚生子,也可以獨身終老,這叫做選擇,亦即是自由。——《紅到幾時》
6.真正屬於你的愛情不會叫你痛苦,愛你的人不會叫你患得患失,有人一票就中了頭獎,更有人寫一本書就成了名。凡覺得辛苦,即是強求。真正的愛情叫人歡愉,如果你覺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錯,需及時結束,重頭再來。——《我愛,我不愛》
生活
1.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那麼就算障礙重重,你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辦到它。但若是你不是真心的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那麼縱使前方道路平坦,你也會想盡一切理由阻止自己向前。——《不是理由》
2.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星之碎片》
3.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夢回,你愛怎麼回味就怎麼回味,但人前人後,我要你裝出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你可以的,我們都可以,人都是這般活下來的。——《嘆息橋》
4.不驕,不矜,勤工,好學,才是好女子。——《特首小姐你早》
5.情緒這種東西,非得嚴加控制不可,一味縱容地自悲自憐,便越來越消沉。
6.「如何優雅老去?」「勤力洗潔護理肉身,不煙不酒勿沾毒藥,睡眠充足,還有,不可吃飽,常帶三分飢。」「戀愛呢?」「多享受異性陪伴,勿奢望對方僕心僕命。」——《代尋失去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