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去年10月,全本《西遊記》首次以德文出版,高達88歐元的售價,引起不少關注。
近日,譯林出版社編輯王蕾將德譯本《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中文,發布在微博上,感慨「跟原文對照能看出譯者水平之深」:「章回標題都是對仗的,第一回的卷首詩也在,書中的詩詞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留,還添加了無數的注釋。」
王蕾微博回譯德版《西遊記》節選截圖
中文原版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微博發出後,看過這部分回譯的網友表示,史詩範兒好足!如果全部翻譯回中文一定回去買。
可見,中國古代文學的美妙,和德文版翻譯者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了解之深。
這版頗受好評的德語《西遊記》翻譯出自瑞士人林小發(Eva L di Kong)之手。她為了翻譯《西遊記》還專門進入浙江大學中文系攻讀古典文學專業碩士,期間不斷對書中的中國文化進行學習和了解。這才有了如今這部如「史詩」一般的德語版《西遊記》。
林小發
從無人問津到廣受歡迎
從四大名著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熟知,到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擒獲世界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2016年曹文軒捧得國際安徒生獎桂冠……一部又一部的中國優秀文學作品,一個又一個中國人,在國際文壇上嶄露頭角,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而這些榮耀,也有那些在背後默默翻譯中國文化作品的翻譯者們的一份力量。
其實,我國從很早開始就有一些古代文學作品被翻譯成海外版本並發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
《道德經》英文版
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向世界傳播,但你知道嗎?最開始一些被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在國外是無人問津的,就連四大名著也沒能逃脫。比如《西遊記》在被翻譯成德文版之前很少有人知道。
林小發翻譯的德文版《西遊記》
由於中外文化差異、某些翻譯生硬令人看不懂等原因,讓中國文學作品在國外某些地方並不是那麼受歡迎。
以德國為例,「整體上說,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參差不齊,德國的文學界還沒有系統地接納中國文學。」 翻譯家林小發說,「不過,目前情況逐漸好轉,中國文學已被正規的德國文學出版社看重。」
西歐的某些出版社在讀了一位翻譯者提供的中國作品中的細節後表示,人物間的對話和想法,讓他們覺得特別陌生,看不懂,也沒有辦法入戲,無法產生一種共鳴。
中國文學帶給外國人新的意義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想讓其他國家的讀者同樣感受到它的魅力,那麼翻譯者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對在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外國翻譯家而言,在翻譯、傳播的過程中,甚至能帶來新的感受,從而更好地傳達給讀者。
因《紅樓夢》參悟生命
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時,知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宋淇先生為他起了個中文名字叫「閔福德」。可以說他對於中國文化有著很深的了解,還被學界視為不可多得的漢學家。
上世紀70年代,在牛津畢業後的幾年裡,閔福德的家人、朋友相繼離世,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死亡陰影。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當時正在翻譯《紅樓夢》的閔福德從其中參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超越人世愛恨情仇的書。它講如何看破紅塵,但同時又如此深刻而詳細地展示著紅塵中一切的細節和人之為人的情感。」
閔福德參與翻譯的《紅樓夢》
(來源:騰訊文化)
「《紅樓夢》就像是一條長河,從頭流至尾。我每一次踏入的河流都是不同的,這太神奇了!」
讓讀者沉浸在中國文化中
除了以文字為主的書籍,中國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連環畫也被翻譯成海外版,被西方讀者廣泛接受。法文版連環畫,更是風靡法國。
中國女孩司墨和法國小夥尼古拉·亨利翻譯的法語版連環畫,被法國專業漫畫網站BDzoom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翻譯讓讀者完全沉浸在中國文化中。這個亞洲民族的禮儀、觀念和語言表達方式都被很好地體現出來。」
法語版《西遊記》連環畫
法語版《水滸傳》連環畫
法國著名漫畫評論家勞倫·梅利強也評價說:「《水滸傳》連環畫這種形式在法國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閱讀它,感覺就像在11世紀末的宋朝漫步。」
文學翻譯是苦行僧?
有些人認為,文學翻譯只是翻譯作家寫好的書籍,被讀者熟知的也是書的作家,而且翻譯一本書耗時耗力,是個苦行僧的工作。然而,真正優秀的文學翻譯家,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不斷歷練自己,留下了眾多翻譯著作,成為了令人敬佩的翻譯家。
傅雷
一生共譯外國文學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譯與研究巴爾扎克著作成績卓著。主要翻譯作品有羅曼·羅蘭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託爾斯泰傳》,巴爾扎克著作《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
錢鍾書、楊絳
夫妻二人不僅是作家,還是文學翻譯家和文學研究家。錢鍾書曾參與翻譯了《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妻子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楊樂雲
著名捷克文學翻譯家。譯著《鮑·聶姆佐娃中短篇小說選》、《卡·恰佩克戲劇選》、《小城故事》、《早春的私語》、《過於喧囂的孤獨》等。
季羨林
季羨林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他還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
許淵衝
最近,上了《朗讀者》圈粉無數的翻譯大家許淵衝,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2014年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系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他的翻譯作品從《詩經》、《楚辭》到《毛澤東詩詞》,從《李白詩選》到宋詞元曲,再加上《包法利夫人》等文學名著,共有150多部。
張培基
張培基先生在譯壇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譯著和專著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被國內外圖書館收藏。他為中國翻譯學的發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楊武能
主攻歌德研究。主要譯著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格林童話全集》《海涅詩選》 《茵夢湖》《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以及《魔山》等,有《楊武能譯文集》(11卷)行世,另有學術專著《三葉集》等。
林樺
主要譯著有《安徒生童話故事精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丹麥概況》(1997)等。
……
優秀的文學翻譯
才能真正地讓作品走出去
從古代的《論語》、《道德經》,到現代作家巴金的《家》、阿來的《塵埃落定》……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文學作品走出國門。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溝通世界文化的橋梁,其背後的文學翻譯者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文學翻譯者打破了不同語言、文化間的隔閡,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歷時近4年才完成的《三體》系列英文版,其精準的翻譯使得該書上市後受到空前歡迎,中國科幻文學的國際知名度由此得到提高。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譚五昌認為,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而隨著「一帶一路」的推動,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譯作走出國門,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