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金融企業賦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建設加速

2021-01-16 新華網甘肅頻道

  自民樂縣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實施以來,農業發展銀行民樂縣支行始終不忘農業政策性銀行的初心,堅決履行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使命責任,全力助推該縣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加快實施。

  該行積極介入,主動向政府主管部門宣傳農發行在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方面的優惠政策,抽調業務骨幹成立金融服務小組,結合生態宜居搬遷項目特點和需求量身打造個性化融資方案,向上級行爭取辦貸「綠色通道」和融資優惠條件。同時,克服疫情影響,主動對接和協助承貸企業完成貸前條件落實,按項目施工進度及時投放信貸資金,積極推進項目復工復產,有效減輕疫情影響,助力項目按預定工期正常施工。

  據了解,該縣生態宜居搬遷工程位於民樂生態工業園區中央商務區,計劃總投資30億元,總建築面積約102.2萬平方米,新建住宅1萬套,利用3年時間,搬遷祁連山淺山區及高海拔地區6萬餘名群眾至工業園區。至目前,一期工程34棟住宅樓已全部完工,正在進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王鵬 王宏 張曉陽)

相關焦點

  •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創新融資新渠道
    作為活躍市場的重要經濟體,小微企業一直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民樂生態工業園區以「雙創基地示範城市」建設為契機,破題解困,創新融資平臺,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務超市,讓企業進門即可「照單點菜」,金融機構「下廚做菜」,達到「送菜上門」的效果,努力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與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
  •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創新驅動 激發活力
    走進整潔嶄新的民樂生態工業園,筆直寬闊的馬路,一幢幢現代化的工業廠房拔地而起,工地上機器轟鳴、車來車往,車間內工人忙碌穿梭、勁頭十足,將人一下子從嚴冬帶入火熱的創業創新環境中。  民樂生態工業園作為首批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就業示範基地及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模式,堅持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雙向發力,狠抓基礎配套、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升級,以創新驅動為引擎,為工業經濟增強動力,激發活力。
  •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快馬加鞭
    地域平坦廣闊,交通便利快捷,生態環境優美。一片規劃面積達400平方公裡的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緊緊圍繞「一區五園」產業布局大力招商引資,正以氣勢恢宏的姿態鋪開對外開放的新畫卷,正在成為投資創業、引潮逐浪的建設熱土。
  • 南京燕子磯化工企業搬遷後18家企業地塊土壤修復
    老工業基地轉變為濱江宜居地,燕子磯新城如何建成北部新城區?市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現場一:18家企業地塊進行土壤修復工程化工企業搬遷後,原有廠區地塊土壤修復工程關注度高。記者隨市政協委員現場視察時看到,一片片空地上,土壤修復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 金融科技塑造銀行業未來,看薩摩耶數科如何賦能金融服務
    國內零售銀行進入金融科技4.0時代,零售銀行的業務流程、風控獲客和商業邏輯都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帶來的業務增長和控制風險的挑戰。同時,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對傳統銀行業務開展形成較大衝擊。如何加速數位化進程,通過「零接觸」線上金融實現業務突圍,是當前眾多零售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所關注的問題。
  • 「十三五」開啟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經濟新圖景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勾畫新藍圖,出臺新舉措,努力探索創新驅動的新路徑。,在園區建設、產業集聚、挖潛改造、招商引資、投資融資、創業創新、服務保障7個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設大園區、發展大企業、培育大產業,激發新動力、打開新局面、推動新發展,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 創新創業不負春光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最早在荒涼的戈壁上建設,搞綠化、種草栽樹的成本很大,這裡原本光禿禿一片,遍布砂礫、風沙肆虐。栽活一棵樹像養活一個娃娃一樣費心熬神。」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克舜說,近年來加大生態綠化,2015年園區栽植樹木已達10萬多株。
  •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學校綜合樓室外管網、硬化、綠化及校門門房工程...
    一、項目編號   MLZC201216-089   二、項目名稱   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學校綜合樓室外管網、硬化、綠化及校門門房工程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 供應商聯繫地址
  • 民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力
    甘肅張掖網民樂訊(張掖日報融媒體記者 鄧永德)民樂縣立足生態工業園區區位及資源優勢,不斷加強完善園區交通、學校、醫療衛生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園區承載力,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園區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金山中心衛生院、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學校等都已建成投入使用
  • 金融活水賦能高質量發展
    歷經3年發展,小鎮已入駐投資機構263家、基金管理規模1747億元,入駐機構累計對外投資項目385個、投資金額173億元,成為我省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平臺。因勢謀變,著力打造重點產業2017年,湖南湘江新區積極響應省市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戰略部署,啟動建設湘江基金小鎮,為新區產業發展基金引進的投資機構提供物理空間,推動產城共興。
  • 西峽縣將生態文明融入城市建設 致力打造山水互融、人文合一的宜居...
    「鸛鳥號稱『環保鳥』,它們擇境而生,生態環境好了,就都飛過來了,鸛鳥多了,說明咱們老鸛河的生態保護是卓有成效的。」家住西峽縣城的靳義學是一名攝影愛好者,每天都會到河邊拍攝鸛鳥,每次都有收穫。靳義學的感受緣於該縣持續推進的「藍天、碧水、鄉村清潔」工程。
  • 新金融峰會共話金融未來 京東智聯雲助力金融機構實現加速跑
    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找到目標人群,並提供優質服務;幫助金融機構降本增效,為金融業務的開展注入新的動力,實現數據驅動增長。   山東建投科技董事長、總經理姜明英表示,打造未來金融,金融機構核心交易系統亟待數位化改造。構建金融機構數位化能力,則需要建立強大的組織支撐體系,從根本上重新構思業務戰略、運營的技術模式。   數智賦能,以科技助推產業發展。
  • 阿里雲生態建設進入新紀元,做強生態,擁抱新基建
    2020年2月,阿里雲推出了暖春行動,聯合德勤、千方、金蝶、華宇、用友、藍凌、軟通等多家生態夥伴推出戰疫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在官網訪的UV已經達到10萬,媒體曝光超過50萬,給阿里雲和合作夥伴沉澱了超過1000個商機。在過去幾個月,阿里雲做了將近350場的賦能工作,覆蓋了1500家生態合作夥伴,總共賦能了3.5萬人次。
  • 大智入渝|樹根互聯立足重慶輻射西南 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
    通過根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可全方面監控設備生產情況,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實現數位化轉型。」重慶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致圓接受上遊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樹根互聯是三一集團孵化的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平臺公司,不僅首批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可信服務評估認證,同時也是首家入選Gartner IIoT 魔力象限的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
  • 數博論壇|科大國創李飛:軟體賦能新生態,數智加速新基建
    本次大會匯集兩院院士、政府嘉賓以及大數據龍頭企業代表,圍繞加快數字產業化,助推產業數位化,構建大數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探討未來大數據產業生態建設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科大國創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飛受邀參會,並在「數博論壇」環節發表題為《軟體賦能新生態,數智加速新基建》的主題演講。
  • 「全鏈條」產業賦能 建設綠水青山新農村
    目前,該園區飼料加工企業最大年產能為417.5萬噸,年產值可達125億元。  「園區現有飼料加工企業15家,以生產畜禽料為主、水產料為輔。其中,規上企業13家,在建飼料企業還有2家。」金山街道辦黨委委員、副主任黎淦忠說。
  • 薩摩耶數科「智能策略」風險管理體系備受關注 賦能金融科技變革與...
    人工智慧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通過對人工智慧開源開放生態,釋放積累數據價值,獲得更多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術方案,助力科技與各產業的加速融合,為經濟增長釋放活力。   2020年11月11日,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在深圳拉開了帷幕,吸引了諸多行業專家、學者、技術人才等在內的各行業人士參與。
  • 綠色金融增色八閩大地 興業銀行繪就清新福建「工筆畫」
    來源:經濟日報從福州公交的線網建設到泉州五裡橋畔的休閒慢道,從龍巖傳統企業生產線的綠色升級到寧德鋰電池的新能源產業鏈,從廈門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到南平三江六岸的綠化景觀工程……一個個綠色項目在八閩大地上用工筆勾勒出的美麗生態畫卷,見證著福建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的齊頭並進,也見證著根植福建的興業銀行如何發揮綠色金融優勢,做好福建「生態+」文章。
  • 科創賦能·擎引灣區|科創再興時代浪潮 南太集團賦能企業發展
    9月10日,由深圳市光明區商務局、深圳市光明區科技創新局指導,南太集團主辦,由深圳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深圳市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產業聯盟等多家單位協辦主題為「科創賦能·擎引灣區」科技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南太集團品牌發布會在光明群眾體育中心完美落幕。
  • CTO Day與新基建日,創新加速營的主題賦能模式怎麼玩?
    成都新經濟企業創新加速營,正在成為加速成都新經濟企業孵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11月,創新加速營就以「CTO Day」與「新基建日」為兩大主題,為新經濟企業提供了獲得精準賦能的機會。11月6日舉行的CTO Day專為企業CTO、技術總監等專業技術人員開設,通過理論指導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帶來創新文化分享與技術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