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24年前的今天(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雌性綿羊多莉誕生。今天為了紀念多莉,就將這隻世界聞名的克隆羊作為引子一起回顧和探討兩項震驚人類認知的生命科學技術。
一、克隆技術
1)多莉問世
多莉誕生在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培育她的人是該研究所的伊恩·威爾穆特和PPL Therapeutics生物技術公司的基思·坎貝爾。根據官方說法,因為多莉是由母羊的乳腺細胞發育而成,所以採用了擁有發達胸部的美國鄉村音樂天后多莉·帕頓的名字。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從哺乳動物的成年體細胞克隆出的人工動物,多莉被英國廣播公司和科學美國人雜誌等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動物」。她曾與一隻威爾斯山羊交配,先後共產下6個羊羔。在經歷了誕生、發育、生子後,2003年,年僅6歲的多莉因患有嚴重的進行性肺病被實施了安樂死,此前她還檢查出患有關節炎。
克隆羊多莉和創造他的伊恩·維爾穆特爵士
2)多莉羊難題
按照常識,綿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關節炎和肺病也是兩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疾病。為何正值壯年的多莉會患有典型的「高齡病症」?難道是克隆動物註定會存在缺陷?多莉的早夭引發了科學界和民間對克隆技術一系列擔憂和質疑。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克隆動物是否會早衰,這被稱之為「多莉羊難題」--「克隆動物的年齡到底是從0歲開始計算,還是從被克隆動物的年齡開始累積計算,還是從兩者之間的某個年齡開始計算?」 多莉的早夭是克隆動物早衰的普遍規律還只是一個偶然現象,仍然有待科學家有朝一日揭開謎團。
3)任重而道遠
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培育具有深遠意義,證明了克隆技術不僅實現了遺傳學的重大突破,開創了新的哺乳動物基因操作方法,還具有大量實踐價值,如繁殖優良物種,拯救瀕危動物,保護生態平衡;製造藥物蛋白和移植器官。這些想法都是理想而美好的,但是,當下克隆技術遠不成熟,仍有問題尚待妥善解決。目前克隆動物的成功率很低,存在嚴重的流產、夭折、畸形現象。另外,抱有克隆自己或者他人的幻想是極其危險的,在克隆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複製人是既不安全也不人道,極不負責任的盲目做法。
二、基因編輯
兩年前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曾在科學界和民間掀起軒然大波,瘋狂科學家的瘋狂臨床試驗。事件的中心人物是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他組織的項目團隊蓄意逃避監管,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的技術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基因編輯活動。事件的另一個關注對象是該項目產生的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名為露露和娜娜。她們的CCR5基因經過修改後,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基因編輯看似是一項「優化人類基因」的方法,但實則伴隨著巨大的技術風險,人的生命系統很可能因為肆意地修改某一個基因出現更大的缺陷或者根本的混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其二,任何越過法律紅線的科學探索都應堅決予以查處,否則將打破社會秩序和穩定。假如基因編輯手術成為攫取利益的工具,修改基因也只是有錢人的特權,最終可能會引發較大的階級衝突。如同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後果不堪設想。不容忽視的是,倫理道德一直是科學技術必須高度關注的話題,開展科研活動要始終重視和維護人類的健康權益以及尊嚴,同時敬畏生命。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每一項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任何一項生物技術,例如上文談到的克隆技術和基因編輯,都有其有益的研究價值,實驗室進行的終究是基礎研究,是否要讓研究成果走向公眾的視野,務必要考慮到科學道德、法律和倫理的底線。
科研人員應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除了寄希望於科研人員的自覺心,更須立法監督,加強公眾的防範和檢舉意識,不做非法的小白鼠。守護好科研的初心和歸宿--讓創新成果造福人類,全社會都有責任!
作者:蘆葦(筆名)
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畢業生 I 科技愛好者
編輯: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