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老傳統了,當孩子們還在爸爸媽媽的懷抱中時,差不多就受到了大人們諸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教誨了;或者在月明星稀的夏夜院子裡,依偎在爺爺奶奶身旁聽過他們講述的那則韓信千斤報答漂母的故事。要是翻開歷史典籍、詩文小說,這樣的事例多得會一不小心就湧入的你的眼睛。什麼關雲長不忘劉備之恩,千裡單騎尋兄;某某狐仙為報答一個小夥子的搭救之恩,化為美麗善良的姑娘,以身相許;甚至是像田光、荊軻報燕太子丹那樣,不惜捨棄自己的性命。
看看這些故事,我們不得不感慨和自豪我們中國人這份深入血脈,源遠流長的美好傳統。而那些歷史上著名的仁人志士們,無疑更是這些美好精神傳統的楷模和代表,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範仲淹。不過範仲淹的知恩圖報可是頗有些與眾不同,甚至有些讓人心驚膽戰了,這故事發生在他和晏殊之間。晏殊這個人大家並不陌生,他就是寫過「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那位北宋著名詞人,他的詞寫得甚是溫雅,為人們所喜愛。不過,晏殊可不僅僅是個詞人,他曾位至宰相,是一位位高名重,為時人所敬仰的賢者,史書中記載說:平時喜愛賢士,當時賢達如富弼,韓琦、孔道輔(當然還有範仲淹)都出自他門下,或者得到過他的提攜。不過這裡也需要說明,其實晏殊比範仲淹還要小兩歲,只是他自幼聰明,十四歲便作為神童被推薦到朝廷,深受宋神宗的喜愛,被賜予同樓上一嘆動千年進士出身。所以他官運亨通,當範仲淹還在做地方小官時,他已經是位高名著的大臣了。
範仲淹和晏殊的相識是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步入仕途不久,做了幾年地方官的範仲淹,因為母親去世,便去除了官職來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丁憂。第二年剛好晏殊因得罪劉太后被貶黜,也來到南京知應天府。賢者相見,惺惺相惜,晏殊對範仲淹的才華和志趣非常賞識,就邀請他主持應天府書院的事務。我們知道,南京的應天府書院是被後人號稱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著名學府,十多年前範仲淹曾在這裡就學、苦讀五年,現在要到母校擔任教師,他自然欣然接受了。
在府學中,他兢兢業業,以身作則,對學系生要求嚴格,很快就把一切做得井井有條,培養出了很多人天哦才,受到時論的好評。天聖六年(1028),殊調回朝廷任御史中丞,剛好範仲淹的三年服喪也即將在這年期滿。晏殊果真是一個喜愛賢才的人,一回到京師,就向朝廷推薦範仲淹擔任館職。所謂館職就是宋朝的國家圖書館的各種職務,宋初設立了昭文官、史館、集賢院,儲藏、掌管國家圖書典籍,總稱三30館,宋太宗時又設置了秘閣,儲藏從三館中挑選出來的真本圖書及書畫墨跡,三館和秘閣合稱館閣。這館閣之職主要負責修史、整理校勘圖書的工作,很為朝廷所重視,當時多選英俊之才擔任,有很多升遷的機會,所以是一種很清貴的職務,人們曾稱之為「儲才之所」(人才儲備庫)。
晏殊在推薦書中對範仲淹進行了高度的讚揚,說他「讀書勤奮,學問精深,作文典雅」;並讚許他在泰州任職時修建防海堤,造福當地;在應天府讓人擔驚的知恩圖報一書院掌管學務時,成績斐然、為人稱道。於是範仲淹便通過考試,被任命為了秘閣校理。秘閣校理的官位算不上高,但這畢竟是由地方到中央,做了京官了。這之前他曾做過廣德軍司理參軍,集慶軍節度推官,泰州西溪鹽倉監管,興化縣令,監楚州糧料院等職,這些都是地方小官,之後便因母親去世而去職丁憂了。所以這次晏殊推薦他擔任秘閣校理,在他的人生中算得上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當然,這裡我們也應該再提起他當年在應天府不願去看真宗皇帝大駕光臨的熱鬧的事情,那時他自信得甚至有些自負地對同學說:「他日再見也不遲」,不成想這話還真被他言中了,現在他可是要到天子腳下做官,自然不愁經常見到皇上他老人家。
而且他這位從小就「讀天下書,窮天下事,以為天下之用」的志向遠大之人,這下蛟龍入海,大鵬升空,必然要憋足勁兒去大展他的宏圖,以報答晏殊等人對他的深恩了。範仲淹果真不是等閒之輩,進京不到一年便做了一件令晏殊「震驚」的事情。天聖七年(1029),仁宗皇帝打算在冬至節的時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皇太后上壽,行跪拜之禮,下令31有司起草上壽的儀式。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就是真龍天子,是普天之下至範高無上、獨一無二的人。在朝廷上任何人都是皇上的臣子仲怕是他的親生父母也得向他跪拜,行君臣之禮,這是自古不變的禮儀。
皇上當然也需盡孝,他可以在內宮向父母長輩跪淹行禮,盡他的孝心,這是私事,未嘗不可,但是到了朝廷上,酒樓上是公事,就只有君臣之別,而無父子之分了。同時,這裡還有嘆另外一層原因。這位皇太后姓劉,是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很寵動千幸的一個美人,後被立為皇后,真宗晚年多病,國家事務已經年多由這位劉皇后掌管。真宗去世時,仁宗年齡還小,就遺詔封劉皇后為皇太后,暫且輔佐仁宗聽政。劉太后聽政最初還算放縱起來,對違背她意志的賢良之臣隨意貶斥,重用宦官及自己的親戚,很是專斷獨行,不得人心。而且,仁宗現今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獨理政事了,她也沒有還政的意思。現在皇帝竟然公開帶著群臣向她行跪拜之禮,這豈不會更加助長她的威風。真因此詔書一下,大臣們頓時一片譁然,面面相覷,但是卻系沒有人敢站出來公開反對。就是在這樣的時刻,範仲淹站了出來,他果斷地給皇太后上了一封書,直言此舉的不當,認為,自古以來皇上「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皇上要表示孝道,可以率領皇族成員在內庭「行家不要想家人之禮」,斷不可率宰臣公開去這麼做。
並認為這樣是會「虧君體,損主威」,「開後世弱人主以強母后之漸」。大概是範仲淹沒有什麼名位奏疏呈上後,太后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是他的此舉卻讓滿朝文武大吃一驚,而他的薦舉人晏殊更是有點膽戰心驚了。晏殊聽說範仲淹上書的事後又氣又怕,趕緊派人把他找來,當面就狠狠批評了他:「你怎麼這麼狂妄愛出風頭?一個真正為國家憂慮的人是做不出這樣的事情來的。弄不好皇上怪罪下來,連我這個薦舉你的人也得受牽連啊。」晏殊這話可不是沒有來歷,範仲淹自稱是唐代宰相範履冰的後代,而範履讓人擔驚的知恩圖報二冰就是因為他所舉薦之人犯了逆反之罪,受到牽連而被殺的。誰知面對晏殊的批評,範仲淹不僅沒有悔恨羞愧之意,反倒是自己滿肚子委屈:「我受您的誤知被舉薦到朝廷任職,常常擔心不能盡心稱職,使您為我羞愧。
沒想到今天竟因正直敢言而得罪了您。」晏殊沒想到他竟是這樣的態度,氣得沒等說完,便打斷了他的話,叫他別再強詞奪理。範仲淹從晏殊那兒告辭回來,覺得言未盡意,並且鬱悶委屈,就又寫了一封長信給晏殊。信中他首先說明了這次上書的理由,毫不掩飾地說道:「我一直相信聖人之書,師法古人的行事,上忠誠於君王,下忠城於人民。」因此對於君主的過失應該「有犯無隱,有諫無訕」,即使是冒殺身之禍,也要直言敢說。接著他又對有人說他「只是一位小臣、遠臣,卻越職言事,去說那些應該由近臣、大臣管的事情,有點太不自量」做了辯解:「人們常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指實際工作而言,並非指言路,上書進言,就是普通百姓也有責任,何況自己大小也是一個官呢?」特別是他還言辭激烈地說:「這次之事我是出於一腔忠誠,根本沒有考慮以後有什麼禍患,我冒死極力進言,你們大臣卻不能盡力營救,這是我狂妄多言呢,還是大臣們思慮不周呢?」
直指晏殊,對他提出了批評。而末尾他更是堅決地表巴矛示:「不因為富貴就屈其身,不因貧賤改變其心。如果我將來被皇上重用,敢言直諫還要更甚於今日。如果先生您想要一個少仲言少過的人,這樣的人就如滔滔洪水天下到處都是,又何必去淹舉薦我!」呵呵,諸位,這信寫得可真是義正詞嚴,斬釘截鐵,但是平心而論,這些話又何嘗不是句句在理,發自肺腑呢?這位樓上晏殊老先生看完,也只得默然無言,謝罪了事了。一嘆寫完範仲淹和晏殊之間這段知恩圖報的瓜葛,心中波瀾動千的澎湃依然難以平息,有一種不吐不快的衝動。是啊,在本文年的開頭,我們曾談到許多歷史上知恩、報恩的故事,或報以千金,或許以終身,甚至報以生命,但是和範仲淹相比,他們的分量似乎都顯得輕微了一些。範仲淹報答晏殊的是終生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和忠誠,是對耿直、剛正的高尚節操至死不渝的堅守,是對庸俗、奸邪、苟且之世風奮不顧身的抗爭。這實在值得我們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對其大書特書,高唱讚歌。只不過這份報答太過珍貴,太過厚重,以至連號稱賢達,素喜賢士的晏殊也有點承受不起,而心感忐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