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當然,這並不是紀念蚊子的節日,而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疾病,特別是瘧疾的媒介之一。正是在1897年8月20日,英國微生物學家羅納德·羅斯爵士發現,蚊子是傳播瘧疾的媒介。根據南京市疾控部門的監測,今年由於梅雨超長,所以前期南京的蚊蟲密度上升。而隨著秋天腳步的臨近,更為「心狠嘴辣」的「秋蚊子」即將上線。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影響蚊子出沒的氣象因素。
來源 :視覺中國
今年梅雨超長,南京「花蚊子」多了
南京市疾控中心近期發布了「防蚊蟲寶典」。據悉,2020年夏季以來,由於經歷了超長梅雨期,南京的伊蚊密度與往年相比較有所增加。伊蚊是蚊科中最大一屬,目前在南京地區是白紋伊蚊。
說起「白紋伊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它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花蚊子」。「白紋伊蚊」喜歡在日出後兩小時和日落前兩小時出現咬人,深夜也會吸血。
根據南京市疾控中心對近年對蚊蟲密度的監測資料顯示,南京每年蚊蟲的密度分布曲線呈「雙駝峰狀」,分別在6月和9月出現兩個小高峰。很多市民感覺今年蚊子好像多了,而且格外「兇猛」,主要還是因為今年雨水多、光照少,前期高溫不多,這都是蚊蟲大量繁殖的好時機。
來源「南京市疾控中心官微
出梅遭遇持續高溫,蚊子「中暑」了
最近一段時間,南京持續35℃+的高溫,大家的感覺又是,蚊子比前段時間少了,
疾控專家說,因為蚊子從卵到幼蟲到蛹的幾個發育階段,都在水裡。所以,蚊子對水溫特別敏感。
研究發現,水溫15~26℃時,蚊子繁殖發育最快,這是蚊子最愛的溫度。當水體超過35℃,蚊子卵、幼蟲、蛹在水裡,就會停止發育,甚至大量死亡。氣溫40℃以上時,戶外水塘、積窪的水不斷被蒸發,暴曬後水溫很高,蚊子根本無法產卵。
咬人的雌蚊子,生存期通常只有28~35天。所以熱上十天半月,蚊子就會大量減少,所以高溫、少雨時,蚊子總數會迅速減少。
而40℃以上的高溫,對蚊子的殺傷力相當大。
那些沒被熱死的蚊子又去了哪裡呢?蚊子跟人一樣,在暑熱天也是哪兒涼快上哪兒待著的。地下室、車庫、雜物堆的角落、地下管道和窨井的內壁、大片樹林的樹杆邊、灌木叢的樹枝等區域,以及家中的洗滌池底部、窗簾的背側等區域,都是蚊子較多的地方。清理周邊水體是防蚊的關鍵,要防蚊,首先要開展環境治理,清理人居環境周邊各種積水、死水。
夏末秋初,「秋蚊猛如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立秋後的蚊子似乎更兇。從蚊子生存規律來看,並不存在「秋蚊子」更兇猛這樣的說法。也有科學家認為,「秋蚊子毒」的說法,可能與氣候有關係。
我國大部分地區蚊子集中出現在6-9月,蚊子生存和繁殖最適宜的氣溫是20~30℃,最適宜的溼度是70%左右。如果降雨較多,空氣溼潤,在溫暖、潮溼的氣象條件下尤其是雨後有大片的積水,給蚊子提供了「產房」,蚊子迎來繁衍滋生的「黃金時期」。
來源:江蘇氣象
秋季的積水比夏季的更適合蚊子繁殖,這是因為,夏季暴雨較多,雨水流動快,導致蚊子幼蟲的存活率比較低。而秋季暴雨減少,容易形成沒有流動的積水,而且溫溼條件適合細菌繁殖,就特別適合蚊子孵化。
氣候變化也讓蚊子的「作息」發生變化,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曾做過一個關於「氣候與蚊子冬眠習性改變」的研究,發現地球的秋季越來越溫暖,意味著蚊子開始冬眠的時間延遲了。
「蚊子出沒預報」也是一份精細的天氣預報
所以,正確的防蚊不是跟著季節走,而是要跟著氣溫和溼度調整! 2020年夏天,江蘇省氣象局聯合中國天氣網推出了一款「蚊子出沒預報」,就是綜合分析了精細化天氣預報和蚊子生長環境特性等數據,做出的健康氣象預報產品。
蚊子預報,是以智能網格實況分析產品和精細化預報產品作為技術支撐,將天氣實況數據精確到每一個小時,範圍再圈定在2.5公裡。同時結合蚊子生長環境特點,用戶可查詢所在地的蚊子出沒實況數據,以及三天內逐三小時氣象條件對蚊子出沒影響的趨勢預報。公眾可根據預報有效避開蚊子密集區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校對 徐珩
編輯 : 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