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博物館是巨大的寶庫:這裡有多樣而精緻的展覽、有豐富而有趣的活動、有將文化與創意結合的文創產品,更有努力為觀眾打造更好體驗的服務……
對於展覽,弘博網會專訪業內大咖或策展人進行解讀,也會通過實地參觀向讀者們分享我們的思考。而對於一些活動、文創與服務,我們更多地是分析這一活動的特點或其對業界產生的啟示與影響。但是,活動、文創與服務,更重要的難道不是親身體驗後的感受嗎?
由此,弘博網編輯部萌發了開設「體悟」欄目的想法。在這一欄目中,我們將分享自己在博物館活動、文創、服務等過程中的感受,這些感受可能會帶有相對多的主觀色彩,只希望它們能給讀者帶去新的思考。拋磚引玉,我們更希望傾聽更多讀者不同的觀點與解讀。
今天的體悟中,筆者將分享試用虛擬策展實驗項目中的感受與思考。
對於一個愛逛博物館、愛看展覽,但是專業不對口的人來說,真正去策劃一個展覽的機會近乎是沒有。有時候看到一些展覽,我會思考它為什麼不能吸引、打動我,為什麼不能這樣策劃、那樣策劃,但也明白,策劃展覽絕非易事,自己的這些想法更多都是紙上談兵。
我也聽說過廣東省博物館的「社會策展人」項目就是面向社會招募策展人,但畢竟距離遙遠,又有本職工作與精力的限制。就在這個時候,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虛擬策展實驗室研發的虛擬策展實驗項目進入我的視野。既然無法實現線下策劃一場展覽,那不如先試試線上策展。
作為「2019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申報項目,中央美術學院的《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正在開放公示,接受大家的測試。
中央美術學院「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已經可以通過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http://www.ilab-x.com/)供全國師生使用。
詳情連結:來,當一次「策展人」吧:中央美院美術博物館虛擬策展實驗室開放啦
在開始線上策展之前,首先需要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上進行註冊,註冊過程十分簡單,使用手機號碼即可,這為如我一般的社會人士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登錄完成後,即可點擊「我要做實驗」,跳轉至「中央美術學院虛擬策展實驗室」平臺,再點擊「虛擬策展實驗」,即可開始線上策展。同時,這一項目也設置了「引導視頻」與「實驗教學模式」,對項目主旨進行解讀,並且幫助用戶使用這一策展實驗項目。
首次加載需要耐心等待
而點擊「自由策展模式」,用戶即可正式開始自己的策展之路了。在線上策展過程中,我可以選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的某一具體展廳舉辦展覽,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品、材質、展具、燈光等等,還能設置臨時展覽牆以及設計動線。對於具體的操作過程在此不再詳述,重點來談一下實際體會過後的感受吧!
先來說一說這一項目的不足之處:
1.系統不夠流暢,操作偶爾令人抓狂
其實這個策展實驗,也很可以看作一個策展遊戲,但如果真的拿一個遊戲的標準去考量這個實驗室,其流暢度和可操作性還是有所不足。
比如,如果我要在側面的牆壁放置展品,只能從側面視角來布置,這樣就會造成放置位置不準確的情況。視角切換也只能在平視與頂視兩者中進行,也就是說在布置時,切換視角並不順暢。
左圖為布展時的側面,右圖為預覽中才能看到的正面
這大概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點擊可看大圖)
當然這一情況,也可以在預覽過程中,在視角切換後進行糾正。
再比如,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我要對某件展品進行細微的位置調整,操作起來並不方便。而且,項目中只會體現展品距離上下左右牆面的距離,而無法體現展品的尺寸大小,這也會造成設計過程中,對展品實際表現的想像偏差。
2.藝術品資源種類及表現相對有限
根據介紹,該項目中「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M)的數十萬件藝術典藏」,從作業系統中也能看到藝術品資源確實多,系統也對這些藝術品按照時間進行了分類,並可以通過作者名稱進行檢索。
我猜測這可能是一個立體設置展項
當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發現藝術品集中於書畫與攝影作品。而一些(似乎是)立體設置的展項,表現力也有所不足。
3.更側重於陳列設計
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系統的側重點還是放在了陳列的設計之上,而項目設計者「感性感知藝術作品和策展理論」的意圖並不突出。
沒錯,確實要承認,這一虛擬策展項目仍舊有可以改進的空間,但在使用過這一虛擬策展實驗後,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驚喜與感嘆:
首先,目前在文博業內似乎並沒有見過類似的線上策展系統,如果可以將這一系統加以改進、深化,並且進行業內推廣,其實將給博物館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試想有一天,業內研發出了一個資源更加完備、操作更加便捷的線上策展系統,能不能幫助博物館節約時間成本,在展品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提前模擬出展陳效果,及時對展覽進行調整?是不是可以吸引普通公眾參與到展覽策劃中來,在不動用大量資源的情況下,讓更多的普通人感受到策展的魅力?(比如利用線上策展系統,舉辦一些策展比賽)又會不會讓一些即將步入這一行業的學生群體,提前感受到策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局限於書本理論?
其次,這一項目為學生和專業人士搭建起了線上策展與傳播交流的渠道與平臺。根據介紹視頻,「使用者通過平臺發布策展方案,隨時隨地輕鬆完成與老師、同學們,以及業內人士的交流探討」。這對於未來展覽策劃相關專業的教學,亦是一種啟發。
用戶可填寫策展說明對自己策劃的展覽進行解讀,並進行發布
而在使用過程中,我更加感受到的是,現代科技真的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賦予未來工作生活更多可能。坐在北京的辦公桌前,我居然可以在線上對一個MoMA或者CAFAM的空間裡進行展覽策劃,並且所展出的展品不受到館際間的限制,這將給展覽策劃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啟迪。
選擇場地時,系統還會提供對這一展廳環境的分析
言而總之,真的希望線上策劃這一領域今後可以得到更大的開拓,無論對於業內人士還是普通公眾,都能帶來更加切實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