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聽暢聊:回聲地圖的緣起與問答時間:2021年1月2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那行文化-零度空間(上海市徐匯區雲錦路300號-2臨)
線上直播入口:Bilibili,房間號:10239639
主辦:澎湃新聞、瑞士山嶽博物館、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協辦:那行文化
鳴謝:瑞士駐滬總領館、瑞士文化基金會、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由澎湃新聞、瑞士山嶽博物館、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共同策劃的「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徵集」活動,將於1月22日在那行零度空間舉行徵集活動線下說明會「暢聽暢聊:回聲地圖的緣起與問答」。
說明會將邀請瑞士山嶽博物館「回聲:山以聲音回應」(Echoes: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克裡斯蒂安·贊德、博物館館長貝雅特·厄許樂,在線介紹「回聲」作為瑞士山嶽博物館2019年的展覽主題如何展開、以及在策展和空間設計方面的思考。同時,「回聲徵集」項目組將會介紹徵集的緣由及目標,並由參與項目的國內藝術家、錄音師、人類學學者,進一步對談回聲線上徵集計劃、把瑞士山嶽博物館的「回聲展」延伸成中、瑞合作項目的可能性,以及回聲作為聲音物理現象、與個人、環境、文化、藝術和空間的關聯。本說明會還將提供製造、收錄回聲的技術小教程。
與談人簡介
貝雅特厄許樂(Beat Hchler)
瑞士伯爾尼山嶽博物館館長、策展人。瑞士山嶽博物館是國際博物館社群中,以山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在二十世紀初期阿爾卑斯山學會組成的山嶽主題俱樂部的支持下成立。博物館以阿爾卑斯山的相關收藏與研究為基礎。近十年來,在厄許樂的領導下,博物館將環境、社會、人文、國際時事等議題,融入當代藝術的思考與表現形式,推出了眾多開人腦洞的展覽——例如《高山上的比基尼》、《狼來了》、《248座馬特洪峰》等。2013年,博物館入選「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
克裡斯蒂安贊德(Christian Zehnder)
瑞士音樂家、藝術家,現居巴塞爾。在研究泛音唱歌和身體聲樂技術之前,研究了吉他和古典歌唱。贊德致力於人類語音中的非語言表達形式,以及作為交流方式的嶽得爾調(yodeling)。贊德是戲劇音樂家和音樂劇院的製作人,歌者;除了在表演和視覺藝術領域從事個人音樂項目,也為電影,電視和廣播節目創作。贊德是瑞士ECHOTOPOS回聲徵集網站的創始人,此項目長期對外徵集阿爾卑斯山區為主的各式回聲與聲音現象,目前已收集了頗為豐富的回聲檔案與相關地理信息。
羅天瑞(Terence LLoren)
住在上海的美籍錄音師,也是Bivouac Recording廠牌創始人。Terence從2008年開始錄製上海的聲音,包括城市環境聲和人聲,並將上海的城市變遷、變遷中的人物面貌,以及都會區域接近自然的地理,透過收錄的聲音,長期呈現在「與滬成長」項目中。2020年6月,Terence錄製了外灘海關大樓內的鐘樓回聲。
王婧
藝術人類學者,聲音研究學者,聲音實踐策展人,目前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聲音實驗室」創始人,並曾擔任MIT人類學訪問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聲音研究,感官研究,藝術人類學。學術研究方面,除擔任SSCI期刊編輯、尚有專著《聲音與感受力:中國聲音實踐的人類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Half Sound, Half Philosoph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China『s Sound Art (Bloomsbury, 2021),以及聲音領域的學術期刊出版。
殷漪
音樂家,藝術家,策劃人。現生活工作在上海。早期的音樂創作展現在音樂表演、現代舞、肢體劇場。近年來的音樂實踐包括現場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探索。殷漪在聲音方面的跨媒介創作以表演、聲音本身、影像和裝置等形式呈現,關注焦點涵蓋感知、身份、文化、媒介性等。殷漪作品曾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上海雙年展、深圳新媒體藝術節,中國聲音藝術大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央美術館(京)、以及紐約、維也納、漢堡等地的機構展出。
沈健文
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編輯,「回聲徵集」項目組成員。
朱紀蓉
策展人,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Diderot Cultural Lab)創辦人,「回聲徵集」項目組成員。朱紀蓉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前中國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曾任職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臺北市文化局、誠品書店等文化機構。笛德侯文化實驗室致力策劃特殊的選題與內容,以為華人社會、國際社群創造有意義、有意思、有溫度的展覽。
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徵集活動由澎湃新聞、瑞士山嶽博物館、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共同策劃,並由那行零度空間、上海當代藝術館、同濟大學聲音實驗室、浙江大學聲音實驗室支持的「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徵集」活動,為瑞士山嶽博物館2019年「回聲:山以聲音回應」(Echoes: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覽的海外延展項目首發。
「回聲地圖」線上徵集活動旨在以回聲為主題,引起大眾透過回聲,連結起個體與自然、城市空間的關係,進而探索聲音本身、空間、距離和聆聽者四者,在「回聲」的命題下,產生的物質、心理層面的回應。
我們正在開發一個專屬的頁面用於上傳你的「回聲」,並將在2021年3月把這些回聲在一張地圖上顯現。徵集的回聲不限地域,也不限制是自然採集還是主動製造的。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和我們用回聲連接,也可以提前發送「回聲徵集」為標題的郵件到shenjw@thepaper.cn,並在郵件中包含以下內容,收信必復。
提交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聯繫手機、聯繫郵箱。
回聲作品信息:1)您採集或製造的回聲名稱;2)回聲發生地點;3)對您採集到的回聲的一段文字說明;4)一張回聲所在環境的攝影圖片;5)回聲音頻文件(建議上傳wav、flac、aif等無損格式,mp3等壓縮格式請儘量使用高碼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