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話年 | 綿竹年畫: 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

2021-01-14 文化振興鄉村
踏入綿竹年畫村,在萬福廣場上看到一對威風凜凜的立式陶版門神,紅紅火火的底色和金色的人物形象,讓人頓時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年味兒。


這對門神取材於清代綿竹年畫《雙揚鞭》,畫中門神秦瓊和尉遲恭也是中國民間最具知名度的門神了。他們手持雙鞭、雙鐧,因而這類門神都被綿竹畫師稱為「雙揚鞭」。


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始於宋朝,盛於明清」,門神是綿竹年畫最主要的代表,表達了人們心中的祈願,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驅邪納福。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說:「其實,綿竹年畫起源於宗教活動。」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在綿竹,道教盛行於佛教之前,可以說綿竹年畫的產生,源於道教宣傳教義的需要,最初作為道教布道的一種圖示,其內容也主要以表現道教人物為主,如《趙公鎮宅》就是重要的代表作。


綿竹老年畫,《麻姑獻壽》(左)、《趙公鎮宅》(右)


《趙公鎮宅》新年畫,胡光葵繪製

《綿竹縣誌》記載:「綿竹西北山林所產,以竹木為大宗……竹紙之利,仰給者萬數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製作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點綴年景。」


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綿竹,因綿水之濱多竹,故名綿竹。綿竹是造紙的好材料,加之宋代雕版印刷術的推廣,蜀地成為全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綿竹地區木版年畫開始發展。


那時候,還沒有「年畫」一詞,被稱為「製作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年畫」一詞在清代道光以後才出現,目前學術界對於年畫也沒有統一的、具體的標準。綿竹年畫在道教興起之後,紙張大量使用以及刻版技術成熟的宋代發展起來。

「神荼」(shēn shū)、「鬱壘」 (yù lǜ)即傳說中的門神。傳說在東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彎曲伸長三千裡的大桃樹,它的枝叉一直伸向東南方的鬼門,山洞裡的鬼神都要從此出入。神荼、鬱壘兩位神將在樹下把守,如果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捆住送去餵虎,以此保佑人們安居樂業。


後來,人們便在桃木版上畫上兩位神將的畫像,掛在大門口,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但是,唐朝開國大將秦瓊、尉遲恭是如何變成民間驅災避邪的門神呢?綿竹劍南老街酒廠牆上有一首《貼門神》告訴了我們答案: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唐太宗常常在晚上看到鬼魅,嚇得難以安睡。問大臣們該怎麼辦,大將秦瓊自告奮勇地說:「我和尉遲恭晚上全身披甲冑,為陛下把守宮門!」那一夜果然無事。(《西遊記》中講,魏徵夢中斬涇河龍王,唐太宗被涇河龍王怨恨,鬼魂向唐太宗索命。)


為免二將辛苦,唐太宗讓宮廷畫師把秦瓊和尉遲恭身披戰甲、腰帶鞭鐧弓箭、怒視前方的形象畫下來,張貼在宮廷門上。


故事傳出去,民間也將秦瓊、尉遲恭貼在自家大門之上,希望驅災護宅保吉祥。



明清時期,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產地形成:楊柳青年畫、濰坊楊家埠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綿竹年畫。


楊柳青年畫因臨近京城,深受宋元院畫的影響,描繪細膩;桃花塢年畫顯江南富態;楊家埠年畫質樸簡潔、憨厚純淨;綿竹年畫則受巴蜀文化影響,造型誇張,人物豐富多樣。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綿竹自古就被人們稱為有福之地,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閒適安逸,說話幽默風趣。比如經典年畫《雙揚鞭》,這幅作品在其他地方的年畫裡一般以威嚴肅立來表現,但在綿竹年畫裡的人物運用了S型構圖,使人看上去更具動感,顯得風趣可愛,這也是地方特色的一個細節。

《一子多福》新年畫,胡光葵繪製。在綿竹經典年畫《雙揚鞭》的基礎上,加入水墨元素,更具現代美感。


綿竹地區還匯集三教,張道陵曾在這裡創立五鬥米教,藏傳佛教名寺祥符寺坐落在這裡,東漢「二十四孝」之一「湧泉躍鯉」的故事發生在這裡,神仙傳說系統龐雜,因而表現在年畫中,門神形式最為多樣而富有變化,在內容上還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年畫中,大門一般會貼秦瓊、尉遲恭等武門神,傳說可以驅妖降魔;院內堂屋會貼天官和狀元等文門神,有迎祥祈福、加官晉爵之意;寢室門上一般多以童子和仕女題材為主,內容多為抱瓶、採蓮、佛手之類,表示子孫繁衍、福壽無邊之意。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年畫最為興盛,那時候綿竹從事年畫繪製工作的人達到千人之多。


據說,「傅興發」是當時著名的作坊,銷路最好;「雲鶴齋」也很有名;「曾發皓」 一到臘月十五就不賣年畫了,要讓給其他作坊一些生意……綿竹畫師和作坊甚至還自發組織了年畫行業組織「伏羲會」,每年開會兩次,交流繪畫技藝。


綿竹年畫也遠銷四川各州府縣,以至雲南、貴州、陝甘南部、湖南、湖北西部等地區,還通過香港流傳到東南亞一帶。


年畫藝人陳剛在畫室裡專心致志地刻著《雙揚鞭》木版,他說:「我一直跟爺爺學,先學刻板,再學繪畫,他手把手地教我。」


他的爺爺正是綿竹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興才,陳興才老人已經於2012年去世,老人在去世前最後一幅作品也是《雙揚鞭》。


陳興才對傳統藝術的追求幾近苛刻,家裡七八個人畫年畫,基本上都秉承著老人的傳統藝術套路。陳剛說,「爺爺對我們說,傳統藝術一定要按照傳統的工藝來,不準偷工減料,不準胡來」,「現在不缺創新的人才,保持傳統反而感覺很難」。

起稿、刻版只是開始,繪製一幅完整的年畫還要經過印墨、上色、印花、鈐印等多道工序。


與其它地區年畫相比,綿竹年畫最大的特色在於墨線版只起到輪廓作用,年畫顏色全靠畫師手工著色,而不採用套印方法(即印成墨線版之後再印彩色)。


在代代相傳中,綿竹年畫師總結出了上色口訣「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


「一黑」指用刻好的木版在紙上印出黑色輪廓;「二白」是將畫中人物的面部、手部、靴底等處提白,「三金黃」是指用金黃色填塗人物的鎧甲及使用武器等,「五顏六色穿衣裳」是指根據畫面需要,用桃紅、洋紅、黃丹、佛青、品蘭等顏色給衣服等其他地方上色。


說起來容易,要做好卻不簡單,這對畫師的技藝要求極高,考驗著畫師對顏色的感知和對筆法的熟練程度。


綿竹年畫整體顏色鮮亮、設色豔麗。比如,大量使用紅、綠對比色,使得畫面顯得既熱鬧喜慶又充滿了生機活力。而同一種顏色深淺的變化又調和了畫面效果,讓人覺得這種對比又十分和諧。


《福壽三多》,楊柳青年畫,相比較為淡雅的設色。


《副揚鞭》也是門神秦瓊、尉遲恭,但是與《雙揚鞭》的畫法不太相同。當年馮驥才在綿竹考察時,看到這對門神,為之傾倒,稱讚這是「民間的八大山人」。這對門神採用了綿年畫特有的繪畫技法「填水腳」。


《副揚鞭》(填水腳),清代綿竹年畫

但回顧「填水腳」的產生,卻並不是一段喜慶的記憶。每逢春節將至,畫工們做完作坊規定的活計,利用顏料碗裡剩下的「水腳」,草草塗抹幾對門神,拿到市場上換得幾文小錢,好回家過年。


當時,富人對這樣的門神嗤之以鼻,只有窮人才買,甚至很多畫師也不承認自己會畫「填水腳」。


誰料,隨意揮灑的幾筆卻類似於中國畫中大寫意技法,簡煉粗獷、潑辣豪放、生動傳神,創作出不可複製的藝術品,反而成了綿竹年畫中特有的名品。

從2013年第十二屆綿竹年畫節開始,每年的綿竹年畫節巡遊活動,都有一個最具綿竹地方特色的迎春方陣以及迎春表演,規模宏大、熱鬧非凡,簡直是一場綿竹民俗大戲。它取材於綿竹一組清代老年畫《迎春圖》。


立春前一天,乘坐大轎的縣令率領遊行隊伍,由儀仗隊開道,開始遊春儀式。隊伍中,有人扮演成春官、春吏(迎春活動中的報春使者,一般要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舉著寫有「喜報陽春」的春旗,騎牛前行;有人扮演成漁樵耕讀,伴隨其後。

《迎春圖》(局部),有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沿街報春。現在一些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

縣令身後是遊春隊伍,有一組組戲曲人物在表演川劇,有四川特色的斷尾龍表演、有八仙人物表演等。整條街道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迎春圖》結尾,是最重要的「打春」習俗。一顆樹將畫面隔成兩個場景,右邊是官民聚集於亭前,恭迎春牛;左邊是由縣令主持的「打春」,也就是「打春牛」。在立春當天,人們將這個紙紮的春牛打破,春牛肚子裡掉出許多小牛和五穀雜糧,寓意五穀豐登。



《迎春圖》(局部),打春


清代的綿竹年畫,內容較以前更為豐富,除了傳統門神,日常生活、戲曲人物、故事傳說都成為年畫內容,更強調喜慶吉祥的特色。這幅《迎春圖》中有460多個造型不同的人物,除了浩浩蕩蕩走在大街上的迎春隊伍,還有路邊賣花生、刮甘蔗的小販,坐轎子的商人,測字的算命先生等,展現了生動豐富的蜀地民眾生活場景,被譽為四川的《清明上河圖》。
《迎春圖》的川北七節斷尾龍。與很多地區舞龍不同,畫面上的龍尾與龍身斷開,這是獨具特色的川北斷尾龍。
《迎春圖》中的戲劇表演,有專家研究認為,高樁平臺上所飾演是五個川劇折子戲:《秋江》《香蓮闖宮》《搶傘》《御河橋》和《西遊》故事。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綿竹年畫藝人口中有一句話叫做「畫中有戲,百看不膩」。所以,綿竹年畫藝人巧妙地把川劇折子戲的內容作為創作主題來宣揚真善美。比如《唐氏乳母》就很有代表性,內容講的是唐代有一位唐夫人對待婆婆非常孝敬,每日以自己的乳汁餵養牙齒脫落的婆婆,婆母病危時將全家人叫到跟前說,「我今生不能報答兒媳對我的恩情,但希望我的孫媳一樣有孝敬之心」。


綿竹戲劇年畫《連環計》,取材於有關三國故事的戲劇《連環計》。王允收貂蟬為義女,先將她嫁給呂布為妻,再許給董卓為妾,貂蟬周旋二人中間,設法讓呂布殺掉董卓,保漢室江山。


《迎春圖》是綿竹年畫的驕傲,也是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對於新年的祈願。現代綿竹人用全城巡遊的形式再現古老的年俗,大家對於幸福生活的嚮往依然沒有改變。

還有一類綿竹年畫深受大家喜歡,它們取材於民眾真實生活體驗或民間寓言故事,有的形象活潑俏皮、有的幽默詼諧、有的寓教於樂。綿竹年畫師們,用簡樸的線條、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不同時期民眾所最關心、最感動的事物形象,充滿了綿竹地方特色。


比如《仕女騎車》,畫著一位模樣清秀、衣穿旗袍、頭戴瓜皮帽的民國時期的女子,騎一輛時髦的自行車,車把竟是一條金龍,車輪是花瓣形狀。既追求時尚又執著於傳統,大概是那個變革時代綿竹人的文化立場。


《仕女騎車》,綿竹清代年畫


《三猴燙豬》具有濃鬱的綿竹民間文化特色。一張方桌四坐著三隻猴子和一隻豬一起玩牌,猴子趁豬不注意,用腳在桌子底下換牌。綿竹小北街有一條「民主巷」,舊時叫「肥豬巷」,是好賭的有錢人的聚集地,年畫師胡喜望根據生活題材創作了「三猴燙豬」(燙:綿竹方言,意為捉弄、欺騙),告誡好賭之人。《老鼠嫁女》是中國流傳範圍很廣的寓言故事,在多個地區的年畫中都有體現,但又風格各異。在綿竹百姓的口中,「老鼠嫁女」是這樣一個故事:老鼠想給女兒找一個好婆家。先找到風,風說:「我怕牆,牆高了風吹不過去。」老鼠又找到牆,牆說:「我怕老鼠,老鼠能打洞。」老鼠想,那我們怕貓,我可以把女兒嫁給貓。最後,老鼠把女兒嫁給了貓,貓卻把老鼠女兒吃了。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綿竹百姓對這個故事的解讀也不同。古人說,這是告誡人們擇婿不要攀高門;而今天的人們說,這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自信。在今天的綿竹年畫村,除了有表現當下生活的手繪新年畫,還有刺繡年畫、皮影年畫、布藝年畫以及各類年畫文創等。從事綿竹年畫製作與研究長達29年的胡光葵,親身體驗了綿竹年畫的變化與發展。上世紀90年代,綿竹年畫赴香港展出,有人看了畫後,說:「你們下次拿點藝術品來。」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胡光葵的心。同時,他也意識到綿竹年畫需要有所變化。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 胡光葵:

非物質文化既要充分保護,又要合理開發,這樣它才能持續發展。保守地保護、自我封閉地保護、與世隔絕地保護,不符合文化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相背馳。

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


在固守傳統和創新之間,胡光葵選擇了後者,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探索。比如,他把水墨融入綿竹傳統年畫彩繪技法中,在原有傳統年畫題材上進行大膽改變。


他說:「只要能讓年畫有一點點提升和發展,我都要儘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幹,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追求。」


《開門迎福》新年畫,胡光葵繪製。胡光葵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創作新綿竹古版年畫,開創了「墨彩年畫」的新典範。這幅年畫中,背景紋質效果自然天成,人物形象生動可人。胡光葵因善畫美人,也被稱為「胡美人」。

來源於生活的年畫和以及帶有年畫元素的文創,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更深層地融入普通的生活日常,留住了歷史的記憶,傳承著古老的技藝。


古老的綿竹,新舊年畫交相輝映;地震後涅槃重生的年畫村,融會著傳統與現代技藝的墨香。綿竹年畫映射出了巴蜀文化的光輝,展現了中國地方年俗文化的生動,寄託了一代代中國人對於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本文轉自公眾號「CCTV文化十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視覺:劉小劉

責編:劉欣竺

相關焦點

  •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簡介
    一、歷史淵源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 綿竹萌妹子將年畫漫畫混搭 創作出呆萌年畫
    28歲的綿竹萌妹子章昉是萌狗年畫的創作人。「當時也是靈光一現,來了感覺,就創作了兩幅,反響還不錯。」接受採訪時她直言,創作狗狗年畫只是春節前的隨心之舉,源於自己對狗狗的喜愛,真沒想到萌狗年畫在春節期間會那麼受歡迎。「從小看動畫片,沙皮狗、巴哥犬憨態可掬、忠誠可靠,肉嘟嘟的臉看起來一臉福相,與我心中正直、守護千家萬戶的門神形象有一些類似。」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6月8日上午,四川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一錘又一錘,一鏨又一鏨……在藝人楊勇專注的敲敲打打中,一塊塊銀錠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蛻變成一件件美麗的飾品、擺件或生活用品。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
  • 「老鼠嫁女」出新篇 有酒有肉綿竹年 四川綿竹倆女娃和她們的新版...
    綿竹年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傳統年畫與新派年畫交相輝映,生動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輝。如果不是親見,很難將章昉、王競男這兩個時尚靚麗、古靈精怪的綿竹年輕女娃娃,跟流傳了近千年的古老民間藝術綿竹年畫,聯繫在一起。
  • 狗肉好吃分「一黑二白三花四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狗肉營養價值非常高,而且補身體,那你知道狗肉好吃分「一黑二白三花四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何謂「一黑二白三花四黃」呢?其實這句說的就是不同毛色的狗,其肉質鮮美程度不一。從這句話意思來看,無非就是黑狗肉最佳,其次就是白狗,再就是花狗,最後就是黃狗!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一黃二黑三花四白」。不過民間關於吃狗肉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
  • 年畫裡的新年
    在一幅名為《抱鞭門神》的年畫中,大名鼎鼎的武將秦瓊和尉遲恭頭戴官帽、身穿官袍、腰扎玉帶、足蹬官靴,兩人相對而視,一副準備上朝的模樣,整個畫面構圖飽滿、色彩古樸、造型獨特,寓意吉星高照、家宅平安。另一幅名為《百花獻壽》的年畫中,「壽」字上面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紅黃綠紫等顏色的巧妙搭配烘託出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氣氛。
  • 文玩界七個碰不得:一黑、二白、三紅、四爪、五骨、六牙、七羽
    這七個碰不得就是一黑、二白、三紅、四爪、五骨、六牙、七羽。【文玩圖說】也給大家整理了替代品,呼籲大家不要碰違禁品,可以考慮這些替代品,同樣有盤玩樂趣。一、黑(犀牛角):一黑是指「犀牛角」,以前我國也是有犀牛的,但是人們為了取犀牛角,對犀牛大肆屠殺,導致我國犀牛滅絕(中國的最後一隻犀牛於192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
  • 這一黑二白三紅四花,沒吃過你就白去泰寧了!
    一房兩人三餐四季簡單又不失幸福生活就是這樣需要慢慢體會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②|老鼠嫁女的動畫、年畫、剪紙及其他
    《老鼠嫁女(娶親)》的年畫,畫面無一例外都十分熱鬧紅火,抬禮物,坐花轎,吹吹打打,吃吃喝喝,非常符合過年的氣氛。從各地習俗來說,人們似乎都十分遷就老鼠,為它們關燈熄火,捉貓入籠,還擺放各式老鼠愛吃的食物,讓它們盡情享受,好像非常懼怕老鼠。
  • 綿竹中小酒企 力求以流量促銷量
    如何突破傳統發展思路與模式,打造自身白酒品牌,提升優質白酒價值,成為綿竹產區眾多中小酒企不懈探尋的問題。多元營銷讓綿竹酒業走出發展「深巷子」「2019年開始,我們在散酒直營店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各個區域『店中店』的投入,目前已經覆蓋了川東、川北,今年準備開拓川南市場,並做好現有的兩百個直營店的管理工作。」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①|神荼鬱壘,驅邪衛宅有門神
    山西新絳 門神年畫神話裡的門神想像及最早起源據相關民俗研究者介紹,門神年畫起源於先秦時代的驅儺儀式,「門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喪服大記》,鄭玄註:「君釋菜,以禮門神也」。其時門神的形象,根據現有資料,沒有明確的描繪。起源最早的門神當屬「神荼」「鬱壘」。
  • 二十八,貼年畫!有一處「福」字千萬不要倒著貼!
    顏色赤、橙、黃、綠、粉,五顏六色,迎風招展。窗花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民間的剪紙藝術。窗花一般用紅色和粉色的紙來剪,圖案則豐富多彩,喜鵲登枝,連年有餘,龍鳳呈祥是最常見的題材。窗花貼在紙糊的窗格上。並不是每一格都要貼滿,而是錯落有致地貼上去,看著雅致而不累贅,喜慶又充滿藝術感。
  • 和田玉:一青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你知道它們代表什麼嗎?
    和田玉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一器二鐲三玉牌,或者一紅二黃三羊脂等等。這些說法並不完全對,只是一種方便記憶的說法。今天我們就從顏色上再來說說和田玉。一青二白,三紅四綠五黃,這個說法並非古語,也並非嚴格的排名,但也是大家了解和田玉的一種方法。
  • 千姿百態木版年畫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是中國古老民間藝術精華,它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明末清初,朱仙鎮生產木版年畫的作坊達300餘家,年銷量幾千萬張。春節臨近,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幾十家木版年畫作坊也正抓緊時間製作年畫,供應節日市場。
  • 畫年畫、剪紙、相聲……青島中小學生「花式忙年」
    小學生倡導文明過年 公交車窗上畫起「民俗年畫」為呼籲市民文明過年,1月15日,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第三分公司的多名駕駛員聯合青島德縣路小學的小學生,以在公交車窗上畫民俗年畫的方式,倡導市民禁放煙花爆竹,同時為乘客營造新春的喜慶氛圍。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平安喜樂賀新年,從剪紙和年畫中,看清朝古拙又新意的民間藝術
    在清代,廣東的佛山、福建的泉州、四川的綿竹、河北的武強、陝西的鳳翔、蘇州的桃花塢、天津的楊柳青,都是當時有名的年畫產地。民間各省的畫師、工匠、藝人齊聚在這幾處,在傳統年畫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逐漸都自成體系,最終成為了風格各異的年畫品類,滿足了社會與民眾的廣泛需求。
  • 前些年,一副木板窗花年畫能美一整年
    不僅散發著木頭特有的香氣,更散發著「年」快樂和幸福的味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體味一回主要流行於渭源縣的木板窗花年畫吧。渭源縣,是渭河的發源地,黃河上遊古文化發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間手工藝,其中木版窗花年畫就是一絕。
  • 綿竹設立了德陽地區首個「社區」
    2019年4月,綿竹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綿竹再次發現野生大熊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您在綿竹就能與可愛的「滾滾」完美「邂逅」!月綿竹境內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這不僅是德陽境內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也是保護區成立20年來首次拍攝到大熊貓活動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