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文學家揚雄在《法言·問神卷第五》有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書法是以形表心的藝術,有所內在,就會有所外在,內心狂亂的人寫不出淡雅的字來。
練書法到底是練什麼?
大家都知道書法要多練,那到底練什麼?只是埋頭苦寫嗎?當然不是,我想不外乎二練:一練眼二練手。 很多人都只重視練手,卻忽視了練眼,這是很大的問題。 我覺得只有眼高手低的人,沒有眼低手高的人。 因為眼界達不到,手是做不到的。 你說對嗎?
書法的練眼是練什麼?通俗講就是練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書法上有「讀帖」一說,就是要仔細研究法帖,做到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察之者尚精」。
書法的練手是練什麼?就是練習臨摹能力,練習手感和控筆能力,對字形、結構都要做到過庭在《書譜》中說的「擬之者貴似」。
學書法一定要重視平時的薰陶,方法有三:
一是多讀書,讀書法史,書法理論的書籍。二是多觀展,有展覽儘量到場觀看,特別是古代的真跡展,是一定不有錯過的。三是多交流,書法最怕閉門造車,要多與同行交流,現在網絡發達,並不一定要現場交流,也可以網上進行。
為什麼很多人練字會「越練越醜」?
為什麼很多人練字會「越練越醜」?只要方法正確,就是因為眼界在不斷提高了,寫完,就會覺得「差」。
因為拿出古人的標準,自己的字處處都是問題。就是「醜」。眼力提升越快,越覺得越寫越醜。這是好事,覺得自己的醜,那絕對是因為自己已經有了對美的理解。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除了寫就是看。少用自己的書寫習慣,多建立古人的書寫習慣。雖然每次寫完都醜,但是也能有一個譜,知道怎麼進步。
臨習古代書法碑帖的字寫法與現代的規範字不一樣怎麼辦?
首先,現代的規範字是從古字中來的,而不是反過來,所以不同很正常,看到不同更能讓我們理解這個字的來源及其多樣性。
其次,臨帖學的是古人的筆法、字法和結構等,與規範字不一樣並不會造成技術上的學習問題。簡化後的漢字書寫方法可以同時一起學習。
最後,假如是小孩,就要告訴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在書法創作時可以用古字,但考試書寫就用規範字,這並不會產生衝突。
晉代書法與唐代書法
有人問晉代書法與唐代書法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還是蠻大的。所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就是非常精煉的總結。
具體來說,晉人崇尚自然,用筆簡練精巧,衄挫無痕,比如折轉就能細緻到不著一絲痕跡,動作非常的精緻到位。 而唐人無法企及晉人的這一高度,於是就整了個以法為宗的書風,折轉頓挫都非常明顯,方折起筆也成了唐代書法的標誌。
也常有人問怎麼看白蕉和沈尹默? 他們兩人剛好就如晉唐書法的區別。白蕉和沈尹默是書法帖學的兩大代表性人物。都非常不錯的。
具體來說,白蕉的書法更有晉人風韻,有晉人的書寫性。 而沈尹默的書法更具唐人法度。可以說兩人的書風也是中國書法晉唐兩座高峰的傳承。
關於「書法創新」與「創新書法」
書法要創新,但不要「創新書法」!是不是經常看到有人說為什麼老是抱著以前那幾本古帖不放?為什麼一定要臨帖?書法要創新啊!
是的,書法確實要創新,但他們說的是「創新書法」了,就比如蓋房子要挖地基,樹木要往下紮根,你總不是來個空中搜圖或空中大樹吧。
什麼叫做自成一格,不下功夫就能自成一格,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果真如此,書法藝術也就一文不值了,也就所有人都是書法大家啦。
因受到印刷體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人無法理解和欣賞書法的線條和造型,認為把字寫得端正整齊才是好書法,而這恰恰是書法最忌諱的,這就變成了王羲之所說的「狀如算子」了。
其實書法史就是一部造型藝術的演變史,從甲骨文到唐宋,書法風格一直在變,每個書家的風格的確立也是建立在高超的造型基礎上的。
我們要創新,就必須在充分理解和熟識傳統的基礎上進行。
請勿免費索字或題字
你會讓你賣車的朋友送你一輛車嗎?相信不會。你會讓你的書法家朋友送你一幅字嗎?相信你會。
但我要說寫一幅字所花的時間比製造一車車時間更長,你相信嗎?
不相信的話我就解釋一下:車是在車間流水線生產,估計一年半載就能生產出來,但一幅字卻是書家幾十年的功夫。
不相信,你拿筆在宣紙上寫一幅字看看。 因為你不會造車,才去買車,你既然會寫字,為什麼還要找朋友免費索字呢?
書法好像是一瞬間的事情,卻是一輩子的功夫。 切勿免費索字!書家也勿隨便題字!
分享,讓生活更美好!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