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用吸蚊器將蚊蛹吸出。(李鵬攝)
酷暑來臨,紛紛穿上清涼衣衫的人們,最怕的就是小小蚊子。池塘邊、樹蔭下,往往在不經意間,惱人的蚊子就送上一個「紅包」。可是,讓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蚊子,卻有人在專門飼養。
在濟南市公共衛生大廈18樓的實驗室裡,濟南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工作人員張曉就是一名「蚊子飼養員」。
「『養蚊子的人』其實不是我們」
濟南市疾控中心飼養蚊子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大約40年前,為了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張曉的前輩們抓來蚊子,通過工作人員一代代的飼養,一直在實驗室裡生存,保持了很好的生物原始性。「接力棒」無論傳到誰的手中,每年都需要去抓捕野生蚊子。
在抓捕成蚊的時候,最常用到的就是「雙層疊帳法」。這種誘捕籠是由一位將胳膊、腿等肌膚暴露的工作人員充為誘餌在內層及地的蚊帳中靜坐,另一位工作人員則在內外層的蚊帳之間手持吸蚊器等候抓捕。
「蚊子喜歡水邊、骯髒以及陰涼的環境,為了抓蚊子,我們要深入小區、野外甚至垃圾場等各種環境中。作為誘餌,我們不能噴塗含有驅蚊液的化妝品,至於防曬霜更不用想。」張曉介紹,蚊子生活的季節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9月,而這個時間正是太陽光最毒的時候。因此,經常外出捕蚊的工作人員皮膚都是黑黑的。「我在山東農業大學學習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由於經常出入田間地頭,在博士畢業時皮膚已經『黑得不行了』。」張曉苦笑著說。
抓捕成蚊還有一種方法,叫做「人誘停落法」。「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將自己的一條腿裸露出來,等蚊子停落時迅速使用吸蚊器將蚊子吸走。」張曉說,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也有一定的風險,有時稍不留神,蚊子就「飽餐一頓」。不僅僅是成蚊,張曉還會到人居環境中去抓捕幼蟲孑孓,比如小區內容易積水的地方,或者種植花草的地方等。
不過,在工作人員口中,「養蚊子的人」指的並不是他們。「我們在居住小區進行孑孓的取樣工作中,發現一些養殖水生植物的容器中、廢舊輪胎中、用來收集雨水和生活廢水的缸桶盆罐等垃圾中,孑孓的數量非常多,我們一般調侃那些不懂得孑孓孳生習性而不注意上述情況的人才是真正『養蚊子的人』。」
抓來的蚊子要養好
在這家實驗室裡,飼養著近萬隻蚊子。「聽」到有人進門,蚊子在箱籠裡顯得不安躁動。「實驗裡的溫度要保持在大約26攝氏度,溼度要控制在60%,因為蚊子喜歡這樣的生活環境。」張曉說。在箱籠旁邊,放著幾個白色水盆,清水裡散布著無數小黑點,這就是蚊子的卵和幼蟲。
張曉對於蚊子的生活習性可謂是瞭若指掌。「庫蚊一般在傍晚或者夜裡吸血覓食,伊蚊則在白天活動。庫蚊產卵時只需要產在水中就可以了,伊蚊則需要我們配備一定溼度的濾紙。蚊子產卵的水,必須是脫氯自來水,保證蚊子孵化成功率。」談起蚊子,張曉滔滔不絕。
蚊蟲有卵、幼蟲、蛹、成蚊四個階段,除成蚊外,前三個階段的蚊子都是生活在水裡。當從孑孓變成蛹後,張曉會用特製的吸管做成的吸蚊器將蛹吸出來,然後放在箱籠裡面。她解釋,這種吸蚊器不會「誤傷」蚊子,也不會讓蚊子「越獄」。過不了幾天,蛹就變成了人們熟悉的蚊子了。
當變成成蟲之後,就要為它們「增加飼料」。張曉說:「變為成蟲之後,蚊蟲依靠糖水生活,當有吸血需求時,我們會將小白鼠放在飼養籠中,蚊子依靠吸食它們的血液繁殖。」
據了解,蚊子的交配是在飛舞過程中完成的,飼養員們需要熟悉它們的交配和產卵習性。當蚊子交配後,工作人員就需要按照規律幫助蚊子創造產卵環境。
張曉指著幾個箱籠介紹,這裡的蚊子已經在實驗室裡生活了幾十代。她說:「它們是實驗室最早的一代『老戶』,因為它們沒有接觸過任何滅蚊藥物,所以非常珍貴。」
養蚊子是為了戰勝疾病
世界上的蚊蟲大概有38個屬4000種和亞種,我國則有21個屬約400種蚊子。在濟南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實驗室中養殖的蚊子主要是庫蚊、伊蚊,也有少量的按蚊。那麼,究竟為什麼要飼養人人討厭的蚊子?
「我們通過飼養蚊子研究傳播疾病的規律,並對相關部門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議。一旦有輸入的蚊傳疾病出現,我們就會進行媒介蚊種的調查和防控工作。此外,我們還會開展蚊子對殺蟲劑的敏感性、趨性等方面的研究。」
以「登革熱」為例,它是一種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之前大都在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流行。不過,近年來,與濟南同緯度的地區出現過登革熱本地暴發,因此,濟南也要防範傳播風險。張曉介紹,登革熱主要由白紋伊蚊傳播,也就是那些俗稱的「黑花蚊子」。「每到7月,我們就要進行伊蚊專項調查,來預測登革熱暴發的可能性。最後,還要向上級相關部門提出專業建議,對調查區域蚊蟲消殺工作藥劑種類的選擇和使用濃度提出建議。」
蚊子抗藥性的檢測也是養蚊子的重要工作之一。這時,「老戶」的重要性就顯現了出來。張曉介紹,每當一種新型滅蚊藥物送檢或者明確需要用來進行消殺地區的蚊蟲時,他們就會用不同濃度的藥物處理敏感的「老戶」和野外抓來的「新戶」蚊蟲。根據藥劑對兩種蚊蟲的毒殺數據得出野外蚊蟲對檢測藥物的抗性係數,進而指導現場消殺工作的實際用藥。
另外,張曉和同事們還要對蚊子進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隨著蚊子產生抗藥性的藥劑種類越來越多,抗性係數越來越高。蚊子對某種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理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其產生抗藥性的分子機制,找出抗性基因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們研究的熱門方向,同時,還要研究一些比較環保的滅蚊方法,比如,培育一些轉基因的雄蚊,和它交配的雌蚊不能產卵或者產的卵不能孵化。」
「飼養」蚊子看上去不可思議,其實體現了人們研究自然、戰勝疾病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環境的信心。
【來源:大眾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