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初五來到佛山的人,都有機會重新認識一下端午節。
南海區的疊滘人民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漂移才是龍船的正確玩法。
每年端午,疊滘都會舉辦龍船漂移邀請賽,其他地方的端午賽龍舟和這裡相比,基本就是小學生運動會。
當地人從來都對飆車不感興趣,他們飆船。
不同於常規的直線競速,賽場上全是長達25米以上的龍船,在平均寬度6米的河裡保持超高速過彎。
這種操作相當於開著加長勞斯萊斯上秋名山,《頭文字D》也不敢這麼演。
賽道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四米,快艇也沒這麼靈活
中國龍舟看佛山,佛山龍舟看南海。
這裡對划龍船的理解已經進入某種科幻範疇,看到水裡橫著走的龍船之後,足以讓人相信這裡被龍王加持過。
屈原肯定想不到,現代人已經用漂移來紀念自己了
玩了10年龍舟的加拿大友人Jim堅持認為龍舟是中國文化的一扇窗,曾專門帶女兒到中國旅行,希望對女兒完成一次文化上的薰陶。
但在看到這種場面時,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壓根就沒划過。
「上過龍舟課就知道這項運動有多累,這裡水道狹窄帶拐彎,漂移就算了,他們還能掛倒擋。」
在疊滘,不漂移都不好意思叫龍船賽,講究一鼓轉三彎,擊鼓論英雄。
要知道在彎道飛馳的每條龍船上,將近有四十多位選手,整條船在即將進入彎道時提前變向,需要所有人緊密相連。
「和開車漂移不同,龍船漂移不是一個人控制,而是舦手、鼓手he扒仔一起完成。」
「除了保持龍船的高速行進,還要把控慣性和離心力,通過節奏將整艘船融為一體。」
從現場的畫面上來看,疊滘龍船的鼓最起碼也得是個玩激流金屬的鼓手才能敲。
「我懷疑他們在尾部裝了個V12發動機,不踩到4000轉根本過不了這個彎,索馬利亞都沒有這種技術。」
作為一年一度的賽事,疊滘的龍船漂移每年都會定時刷新人們對端午節的認知。
可以說他們重新劃分了傳統文化和競技體育之間的界限,只要人數夠多,戰列艦也得在這漂移。
疊滘的龍船漂移邀請賽設置為計時賽,48人一條龍舟,以來回一次的時間計算成績。
賽區分為東勝、潭頭、聖堂、茶基四個,包含S型、C型、L型以及直道四種賽道。
圖片來源:公眾號疊滘龍船
全部賽程一共4天,頒獎時會當場評選出新任「漂移龍王」。
圖片來源:公眾號疊滘龍船
根植於嶺南文化的彪悍,也許是疊滘人民嫌還不夠難,在聖堂杯的L型彎道轉角處又壘了一塊大石頭,稱為「考石角」。
圖片來源:佛山新聞網
雖然說是邀請賽,但參賽的都是本地隊伍,對於疊滘以外的龍船來說,邀請還行,賽就不必了。
曾經有外村宗親的一條龍船進來玩,沒劃出100米就不得不請本地的舦手幫忙才出去。
外來的龍船巡遊一圈還能完好無損,就已經算是勝利了。
「疊滘龍船有本事扒完全程,唔反艇就真係有技術」
當然本地龍船也不是每次都能順利走完比賽,龍王附體也還是得尊重一下物理規律。
在足夠狹窄的區域內,龍船行進的路線必須是最大的一條弧線,不然就會翻船。
圖片來源:珠江時報
而當看到有人能把龍船劃成潛水艇的時候,自然就能更好理解疊滘人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風貌。
在疊滘的語境中,翻船叫做「沉」,撞龍船叫做「煲」。
每當「煲」龍船出現時,觀眾的歡呼往往比選手奪冠還要熱烈,有經驗的觀眾知道,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畢竟不是誰都有機會遭遇龍頭撞擊
河道周圍的石頭就是專門砌上去給龍船撞的,不然這個比賽最大的支出可能是修房子。
有位房主因為自家房子處於彎道最難的地方,家門口年年被撞,不得不修了一面影壁來擋煞氣。
「猛龍不一定能過江,但肯定能拆房。」
但這位房主仍算幸運,雖然常年被撞,但擁有最佳觀賽的體驗。
畢竟在疊滘看龍船,當地人都是要提前佔座的。
如果你卡著時間去,可能人牆堵得你連河裡的水都看不見。
圖片來源:南海旅遊
在媒體的報導中,每年都會有幾萬人到這裡朝聖漂移的龍船,比過年還熱鬧。
下午才開始的比賽,早上就有人在河邊等著,電視臺想要轉播也必須提前佔座,不然根本沒地方擺攝像機。
尤其是在起點、折返點、轉彎點這種地方,有些位置去年比賽剛結束時就被佔上了。
綁繩子是當地人預定位置的傳統方法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C-犀利吖
有位大爺曾在河邊種盆栽來霸位,之後乾脆在最佳位置自己掏錢修了一套石桌石凳,以防別人搶位。
圖片來源:城事特搜
甚至一些第一次來的遊客並不了解參與這場盛會的規則,找不到位置最終只能選擇上樹。
「要知道,有時候樹也是要搶的」
作為最刺激龍船賽事的舉辦方,龍船在疊滘突破了文化層面的範疇,有了更多實際性的意義。
有水果店主曾對媒體表示,比賽時自己一天光冰鎮西瓜就能賣上百個,再算上各種冷飲,一天頂得上幾個月的收益。
當地也有商家開始推出VR龍舟漂移的體驗服務。
根據當地朋友的說法,疊滘龍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漂移賽開始於1981年,當時龍船的材料從柚木和坤甸木變為更輕的杉木。
如今龍船漂移賽上早已布滿了贊助商的廣告,越來越高的曝光度甚至直接推動了當地政府改善水質。
「以前老人常說端午要浸過龍船水,吃過龍船飯,小孩子才會更健康的長大,但剛剛開始練龍船的時候,很多兄弟練完回家就拉肚子,因為河水經常濺到嘴裡。」
疊滘有一句俗話,「只有煲爛,唔冇扒慢。」
有朋友在當地論壇中這樣解釋:
面對冰冷堅硬的大麻石,扒仔寧可「煲」到粉身碎骨,絕不扒慢;鼓手寧可「煲」到飛身彈射,也決不停鼓。
可以說龍船就像疊滘人所展現出的一種群像,映射出的是嶺南文化中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
「龍船包含著我們的宗族文化,姓氏文化,還有我們的信仰,也是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紐帶,而一條龍船把這些全部集合到一起。」
疊滘培風社學的中堂有詩記載:「疊滘湧曲,端陽吊屈。龍船競渡,明興清盛」
每到端午,全球各地的疊滘人都會趕回家鄉,這時低調的佛山就會顯露出自己本來的面貌。
從比賽的激烈程度和觀眾的表情,你能知道傳統文化在這裡從來沒有暗淡,也早已有了新的生命力。
儘管今年受疫情影響,龍船漂移活動第一次被迫暫停,但疊滘人早就把願望貫穿在了曾經的比賽裡。
-
【來源:新華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