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 | 影子
《龍舟隊長老勞的三小時》 (拍攝剪輯:影子)
「
賽龍舟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各地更是有「請龍頭」「起龍」「洗龍」等儀式感超強的環節,也有賽過年夜飯的吃龍舟飯的時刻。這些內容橫貫於整個農曆五月,鑄就了嶺南的龍舟文化,塑造了奮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成為一種中華魂,滲透到血液中,影響著古往今來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
」
臨近端午的一個下午,陽光炙熱,藍天倒映在樂從沙良河清凌凌的河水裡,水畔綠蔭婆娑,一場名為「三龍灣中德龍舟體驗活動」的文化交流正在進行,在教練的手把手教授下,德國友人們認真地練習著划槳。
往年的此刻,樂從鎮早已進入到端午時節的氛圍中,河湧兩岸站立著圍觀加油的人們。大家翹首以盼,熱鬧非凡。而今年,因為疫情、出於安全考慮,許多文化活動取消,龍舟賽事也暫時休賽。
幾個小時後,夕陽的餘暉下,小鎮的大叔們坐上輕巧的五人龍舟,開始了揮汗如雨的日常划龍舟練習。
這是這個位於佛山市順德區的小鎮不尋常和常見的畫面,寧靜而充滿生機,平靜而激情澎湃。
清澈的沙良河上,清潔船和龍舟擦肩而過,美好的環境為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影子 攝
龍舟不再是維持生計的「小艇」
順德樂從河湧水道縱橫,村民們出門見河見水,以農業耕種、種植業、飼養塘魚為主,村民們習慣了「開門見河、舉步登舟」的生活。「我們的父輩為了求生,好比搬運甘蔗,重的時候一千來斤,不得不以船來做搬運工具。業餘時間才是用來娛樂健身。」51歲的勞劍輝對《南方》雜誌記者說。作為土生土長的樂從人,他見證了近些年龍舟在生活中的角色轉變。
從早期的維持生計再到後來本地鄉民為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舉辦龍舟競渡比賽,民間逐漸形成賽龍習俗,在這裡,龍舟更有著鄉愁一般的重要分量。在外做事的村裡人,到了端午時節都會回來,一起「起龍舟」。最近幾年,樂從鎮每年都舉辦村居龍舟大賽,2017年還承辦了全國第一屆村居龍舟大賽。
據《南方》雜誌記者了解,目前,樂從鎮的25個村居,幾乎每個村居都建有自己的龍舟訓練基地和龍舟俱樂部,村民都熱衷參與龍舟運動。樂從鎮的龍舟是整個珠三角乃至全國的一個縮影,「小艇」早已不小,龍舟運動的廣泛開展讓這項傳統文化活動在每一片土地上得到精彩演繹。
五人龍舟的窘境
黃昏前,順德杏壇鎮逢簡村的村民們五人相約,開始練習。悠悠水鄉中,這也成為遊客觀光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影子 攝
「沒有龍頭龍尾,13米長、0.6米寬。一般杉木製作,一條船80斤左右,一個人足夠背起來。」五人龍舟這些數值牢牢記在勞劍輝的心裡。在樂從鎮教育局工作的他身兼數職,其中最響噹噹的莫過於樂從龍舟隊領隊,他對龍舟有一番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在他看來,五人龍舟之所以是珠三角特有的,因為從地理上看,珠三角河湧細窄,孕育了五人龍舟嬌小的體格。「這換到北江、西江、東江等大江大河中就不適合了,是容易翻船的。國際標準龍舟需22人,左右劃手需固定左邊或右邊。相比之下,五人龍舟就更方便操作了,一個是農閒時村民組隊快,湊夠人數不難;另一個是划船可以左右開弓。」他說。
勞劍輝介紹,2017年樂從鎮五人龍舟公開賽,雖然是在彎彎曲曲的河道裡進行了足足3個小時,共計39公裡,但最快速度達到了13公裡/每小時,這體現的就是五人協同的技巧性和默契度,劃手同時也是舵手。「其實八十年代沒人玩 ,當時臭水溝多。」勞劍輝回憶道。後來隨著城市治理,大家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河水得到很大改善,划龍舟才慢慢恢復起來。
嶺南水網交錯縱橫,而五人龍舟只存在於珠三角的部分地市,如佛山順德地區、江門、中山、肇慶。
「特定環境、特定文化背景造就了五人龍舟,它還是更適宜存在於民間,很難國際化。」勞劍輝告訴《南方》雜誌記者,「五人龍舟是在珠三角特殊的地理條件下誕生的,在全國乃至全球鋪開有難度。如果將適合當地河湧的小龍舟改為大體格的,或者使用玻璃纖維材質,船身重量的增加勢必會影響速度,影響競技感。 」
因此目前五人龍舟還是沒有走向國際,賽事也多在珠三角地區進行。對於龍舟迷,勞劍輝感到有些遺憾。
龍舟小鎮的起飛
德國友人在認真學習划槳。影子 攝
「德國的朋友一會就到了!」在沙良河碼頭見到勞劍輝,他一邊準備著交流活動,一邊介紹道。這天下午,「三龍灣中德龍舟體驗活動」約30人的交流團來到這裡。樂從龍舟隊的隊員們除了教授具體的操作外,還向外國友人展示了專業速度,引起一片歡呼聲和掌聲。
德國友人在獎盃牆前合影留念。影子 攝
勞劍輝(前排右二)和他的隊友們。影子 攝
「2011年我們組建龍舟隊時主要還是當地農民玩,平均年齡43歲,那年贏得了全國冠軍。後來面向全國招募專業選手,發展到現在,平均年齡25歲。我們創造了中國龍舟隊參加亞洲龍舟錦標賽、世界龍舟錦標賽和亞運會龍舟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勞劍輝自豪地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近9年間,他先後帶領越來越年輕化、專業化的龍舟隊參加中國龍舟公開賽、中華龍舟大賽和國際龍舟賽事,共贏得357個單項及總分第一名,勇奪中華龍舟大賽五連冠,蟬聯國家級龍舟賽事十連冠,十三度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龍舟賽事,勇奪34個賽事項目金牌。
2019年底,龍舟隊面向全國皮划艇、激流專業運動員和群眾龍舟好手進行了選拔,最終從98名報名者中選拔出9名新隊員。在龍舟隊的標杆引領下,村居龍舟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龍舟。
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的象徵。如果說古老的文化和鄉情是龍舟發展的民間力量,那麼專業化、年輕化的隊伍就是給這個小鎮增添了飛向全國、全球的翅膀。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有趣的端午風俗故事?
歡迎留言分享。
本文責編 | 劉樹強 蔣玉
統籌丨劉樹強 張蓓蕾
編輯丨李卓華 莫群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