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廣東|「精益求精」——龍舟製作技藝

2021-01-09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是龍舟之鄉,曾被中國龍舟協會命名為「中國龍舟之鄉」。當地龍舟製作興於龍舟競渡,始於清代康乾盛世,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中堂龍舟製作有大頭龍舟和雞公頭龍舟兩大類,以大頭龍舟為主,也最具代表性。

其主體結構分龍頭、龍尾、龍骨、隆腸、冚板5個部分,製作流程有15個步驟,依次為選底骨(龍骨)、起底(釘、起蝴蝶底)、起水(拗彎龍骨,使呈流線型)、打水平(中線定位,平衡蝴蝶底)、轉水(安裝擋水板)、做大旁(合舟兩側,也稱釘花旁)、做橫擋(舟排骨)、做坐板(劃手坐位)、安龍腸、加固中腸(用竹片加固坐位於龍腸,也稱抓篾)、上桐油灰(填充船板之間的縫隙以防漏水)、刨光、塗清漆(掃柚油使舟光滑)、製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整個過程約需時6至7天。

中堂龍舟製作在材料選擇上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清代為第一階段,造龍舟主要使用進口木材,材質堅固耐用,舟身重,舟行時阻力大,製作時間約需三個月。

民國至20世紀末的近一百年為第二階段,用料以松木為主,舟身重量有所減輕,舟速有所提高,製作時間約一個月。

近十多年為第三階段,龍舟改以杉木為料,重量輕,成舟吃水淺,舟速快,製作時間為六至七天。以前龍舟用料尺寸等數據全憑師傅經驗和記憶,不見諸文字記載。

龍舟競渡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因此龍舟製作技藝不僅具有工藝價值,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內涵。

其造型特點是船身狹長,兩頭翹起,線條優美,瀟灑流暢,尤其龍頭碩大,高高蹺起,氣宇軒昂,顯威武雄壯之姿,有賽龍奪錦之勢,故稱大頭龍舟。

中堂龍舟製作技藝精細,自成一家,所制龍舟風格獨特,極富象徵意義,深受珠三角水鄉乃至西江、北江流域民間的喜愛,2008年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蒲公英行動番禺外來工子女油畫班」師生家長網上互動 非遺主題...
    我們開展了本次「五一」長假的「畫說非遺 藝述番禺——『蒲公英行動番禺外來工子女油畫班』師生家長網上互動非遺主題趣味美術(速寫)表現活動」,到5月19日為止,有58位學員參加了活動,創作了123幅合格的畫作。現在與大家分享,向大家匯報。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
  •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省級非遺項目中的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是手工作坊式經濟運行模式龍獅道具製作過程複雜,工藝繁多,對原材料和工藝之間銜接的要求比較高,製作周期長是純手工製作,對環境技術要求條件高,但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持久,深受國內外各界朋友的青睞。正定的龍獅道具製作作坊名聲遠揚,多年來一直是買家口碑相互傳頌,爭取回頭老客戶的自產自銷的營銷模式,在老一輩的龍獅玩家中孰知。
  • 非遺系列之:爐火純青的毛筆製作技藝!
    紹興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繩結技藝按照基本結、變化結、組合結可分為三大類,每一類又衍生出幾十種結法。為了鞏固和提升村民及貧困戶的繩結編織技能,讓村民及貧困戶儘快掌握技藝,提高編織水平,提前實現坐在家就能增收的願望。  下一步,通遼市文旅廣電局將繼續發揮市非遺傳承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的作用,採取多種方式,組織通遼市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讓「非遺」擴大傳承。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總決賽日前才在廣東佛山落下帷幕,iG戰隊不僅捧得了冠軍獎盃,還捧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  這個獅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它還曾作為佛山贈送給皇馬的指定禮品。
  • 廣州日報數字報-年年都看「扒龍舟」 你知不知道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那麼,今天各地轟轟烈烈的龍舟賽事,以及各界對「龍舟」從製作到呈現全流程、全方位重燃的熱情,是否體現出一種「非遺」的新發展?今天的「扒龍舟」與人們印象中的「扒龍舟」相比,哪些是新,哪些是舊?那些傳承多年的老手藝,在以怎樣的形態繼續變化?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濟寧小木匠創新的「小盒子」,蘊含非遺技藝的「大文化」
    他創立的山東魯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統木作技藝體驗為主的文化企業。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到店體驗的顧客有所減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與文旅界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之後,決定要讓傳統非遺技藝的體驗『走出去』。」於是,這一次他們帶來了新開發的玩具「非遺盒子」。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為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除了善用社交媒體介紹非遺文化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還通過不同的途徑,讓非遺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空間。「非遺進校園是我們其中一個重點項目,通過系列活動,將非遺與教育結合。」伍志和介紹。非遺進校園系列由「非遺·欣賞—無伴奏合唱」「非遺廚房」和「齊繪非遺牆」三部分組成,滲透到視覺藝術、家政及音樂等不同學科中,從「五感」調動學生對非遺的熱情。
  • 泉州「非遺」美食你知多少 吃貨版「非遺」你必須懂
    ­  泉州燈會(豐州桃源)­  泉州佛像雕塑技藝(西藏國佛雕)­  泉州南音樂器製作技藝(鯉城)。­  其中,泉州彩扎是海絲文化裡獨具泉州特色的傳統技藝,它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區及周圍縣(市、區)、廈門、漳州等地,俗稱「糊紙」,唐代極為盛行,是民間傳統的一種仿真藝術,與廣東「紗燈」、北京「絹人」並稱為全國三大美術人形。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多彩非遺,「古老而年輕」的文化記憶
    1 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 融安賽龍舟(國家級非遺,2011年) 在融安,龍舟賽已成為傳統體育活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民眾最喜愛的品牌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