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是龍舟之鄉,曾被中國龍舟協會命名為「中國龍舟之鄉」。當地龍舟製作興於龍舟競渡,始於清代康乾盛世,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中堂龍舟製作有大頭龍舟和雞公頭龍舟兩大類,以大頭龍舟為主,也最具代表性。
其主體結構分龍頭、龍尾、龍骨、隆腸、冚板5個部分,製作流程有15個步驟,依次為選底骨(龍骨)、起底(釘、起蝴蝶底)、起水(拗彎龍骨,使呈流線型)、打水平(中線定位,平衡蝴蝶底)、轉水(安裝擋水板)、做大旁(合舟兩側,也稱釘花旁)、做橫擋(舟排骨)、做坐板(劃手坐位)、安龍腸、加固中腸(用竹片加固坐位於龍腸,也稱抓篾)、上桐油灰(填充船板之間的縫隙以防漏水)、刨光、塗清漆(掃柚油使舟光滑)、製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整個過程約需時6至7天。
中堂龍舟製作在材料選擇上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清代為第一階段,造龍舟主要使用進口木材,材質堅固耐用,舟身重,舟行時阻力大,製作時間約需三個月。
民國至20世紀末的近一百年為第二階段,用料以松木為主,舟身重量有所減輕,舟速有所提高,製作時間約一個月。
近十多年為第三階段,龍舟改以杉木為料,重量輕,成舟吃水淺,舟速快,製作時間為六至七天。以前龍舟用料尺寸等數據全憑師傅經驗和記憶,不見諸文字記載。
龍舟競渡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因此龍舟製作技藝不僅具有工藝價值,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內涵。
其造型特點是船身狹長,兩頭翹起,線條優美,瀟灑流暢,尤其龍頭碩大,高高蹺起,氣宇軒昂,顯威武雄壯之姿,有賽龍奪錦之勢,故稱大頭龍舟。
中堂龍舟製作技藝精細,自成一家,所制龍舟風格獨特,極富象徵意義,深受珠三角水鄉乃至西江、北江流域民間的喜愛,2008年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