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陸彥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陸彥梅,女,侗族,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藍靛靛染技藝傳承人。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是對藍靛靛染工藝的生動描繪。千百年來,靛染與織、繡相交相融,奔湧在侗族婦女的生活與生命裡。手工賦予自然植物以活態創變,成就了生活中的實質用物,也讓侗族婦女們擁有了果敢熱情的生活態度。
在黎平縣肇興古鎮長大的侗族姑娘陸彥梅,就是一位發現靛染之美,用靛染創造出美好生活的人。這裡是侗族同胞聚居人口最多的村寨之一,被喻為千戶侗寨。
在苗山侗寨,有一項流傳了千年的傳統靛染工藝。每年夏季伊始,侗族同胞就上山採集植物,然後浸泡多日,經過數道工序後,抽出靛染染料,並用此染製成藍、青等色的侗布。在外婆的諄諄教導下,陸彥梅成為當地傳統手工藝藍靛靛染傳承人。
她傳承靛染、刺繡之美 ,致力於侗族靛染,豆染的研發,在以傳統靛染、豆染、蠟染、扎染、純植物彩染等天然印染技術的基礎上,多種技能相結合,創新設計了很多受人歡迎的旅遊商品。多年的積累,技藝越來越精湛,獲得刺繡大師和蠟染大師稱號。
「古往今來,侗族都用藍靛染制的侗布做衣裙,其色澤豔麗,有著山野植物的清香,古色古香。藍靛染料的製作是侗布的重要基礎,藍靛的製作耗時長,工藝繁雜。」陸彥梅這樣說道。
侗布古樸美麗,如今已成為遊客關注的焦點。侗族婦女瞅準時機,開始在農閒時節,製作侗布售賣,貼補家用。陸彥梅則由此走上了創業之路。在2014年,陸彥梅帶領同村婦女,成立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在縣城和旅遊區開設了三家實體店。
合作社生產的「侗品源」品牌圍巾、服飾、床上用品、手工布包等多達3000餘件,僅2015年就實現產值20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戶100多人就業。
現在,陸彥梅依靠傳承與創新,正帶領著一批又一批的侗家姐妹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更多作品欣賞: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