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2021-01-08 騰訊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陸彥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陸彥梅,女,侗族,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藍靛靛染技藝傳承人。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是對藍靛靛染工藝的生動描繪。千百年來,靛染與織、繡相交相融,奔湧在侗族婦女的生活與生命裡。手工賦予自然植物以活態創變,成就了生活中的實質用物,也讓侗族婦女們擁有了果敢熱情的生活態度。

在黎平縣肇興古鎮長大的侗族姑娘陸彥梅,就是一位發現靛染之美,用靛染創造出美好生活的人。這裡是侗族同胞聚居人口最多的村寨之一,被喻為千戶侗寨。

在苗山侗寨,有一項流傳了千年的傳統靛染工藝。每年夏季伊始,侗族同胞就上山採集植物,然後浸泡多日,經過數道工序後,抽出靛染染料,並用此染製成藍、青等色的侗布。在外婆的諄諄教導下,陸彥梅成為當地傳統手工藝藍靛靛染傳承人。

她傳承靛染、刺繡之美 ,致力於侗族靛染,豆染的研發,在以傳統靛染、豆染、蠟染、扎染、純植物彩染等天然印染技術的基礎上,多種技能相結合,創新設計了很多受人歡迎的旅遊商品。多年的積累,技藝越來越精湛,獲得刺繡大師和蠟染大師稱號。

「古往今來,侗族都用藍靛染制的侗布做衣裙,其色澤豔麗,有著山野植物的清香,古色古香。藍靛染料的製作是侗布的重要基礎,藍靛的製作耗時長,工藝繁雜。」陸彥梅這樣說道。

侗布古樸美麗,如今已成為遊客關注的焦點。侗族婦女瞅準時機,開始在農閒時節,製作侗布售賣,貼補家用。陸彥梅則由此走上了創業之路。在2014年,陸彥梅帶領同村婦女,成立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在縣城和旅遊區開設了三家實體店。

合作社生產的「侗品源」品牌圍巾、服飾、床上用品、手工布包等多達3000餘件,僅2015年就實現產值20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戶100多人就業。

現在,陸彥梅依靠傳承與創新,正帶領著一批又一批的侗家姐妹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更多作品欣賞: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母親節裡話非遺
    久而久之,在母女或女性間傳承某些特定的文化或技藝成為一種傳統,也成為女性群體的集體記憶。 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與民歌、舞蹈、紡染、織錦、刺繡、剪紙、麵塑、編織、婚嫁等有關的項目,大多有女性參與或主要由女性實踐,其傳承既有家族中的母女或女輩間相傳,也有同鄉、同業中的女性間傳承。
  •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省級非遺項目中的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是手工作坊式經濟運行模式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由來已久,由於產品的熱銷,多年來一直享譽全球,獨立於世界之林,中國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龍舞獅的習俗,自古正定為路、郡、府、縣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顯赫,經濟文化繁榮,在傳承的過程中由於龍獅製作的手工技藝比較繁雜,要求產品質量過高,在傳授方面一直是口傳手帶嫡系子孫,在加工的過程中只有自家人掌握全套的技術,保密性較高,隨著觀念的轉變,過去的傳承觀念已經轉變。
  • 「三少民族」之一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非遺技藝傳承於世
    其獨特的鄂溫克服飾,神奇的薩滿鼓、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和賦有溫暖、光明含義的太陽花、太陽姑娘的掛飾等構成了鄂溫克族文化的靈魂。2006年5月20日,樺樹皮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國家非遺文化——鄂溫克族薩滿舞, 「薩滿」一詞源於滿--通古斯族語言,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後即成為對薩滿教巫師的通稱。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157歲的它,要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早在2500多年前,它便誕生在如今的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一代,人們稱之為「侗族大歌」。2009年,這項古老的民間技藝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如侗族大歌所帶來的震撼,「非遺」這個載著濃厚歷史感的字眼,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在貴州這樣的「非遺」大省。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近年來,北京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北京市文化局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來多家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分享各自的理念,談話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推薦「師傅帶徒弟」這一方式。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工作 園南中學,地處徐匯區長橋社區的百色路,1994年設立,因方位在上海植物園之南而如此命名,如今是當地居民口中的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有了自己獨特的繩編技術,用一根皮繩也能從頭到尾編織成一個滿意的作品。由於生活在草原上,科爾沁繩編傳承人更喜歡用馬鬃繩編制,編織出來的作品既美觀又有民族特色。  繩藝製作  通過手工藝術村裡的婦女們有了生存的技能,目前大多數村民及貧困戶在第一次培訓的基礎上,已經充分掌握了繩結技藝,能夠編織出一個合格的繩結產品,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巧娘」。她們扶貧村有協日塔拉嘎查、四方地村等。  宣傳與培訓是為了讓老百姓了解這項傳統技能,從而愛上這項技藝,願意傳承下去。
  •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銅梁龍燈彩扎  始於隋唐,傳承千年匠心  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銅梁城區周氏龍燈廠便會一片繁忙,全國各地的訂單雪花般飛來,工人們一雙巧手在數條竹篾間熟練地翻飛,編龍骨、裱龍身、勾龍筋(線),一絲不苟。  「銅梁龍燈彩扎入圍衝擊國家級非遺,真是實至名歸,希望能夠一舉奪魁。」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現場,四位藝術大師通過現場製作、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現雲南非遺文化的精湛工藝技法和古樸的藝術風格。擅長哈尼族傳統刺繡技藝的哈尼姑娘陳夏苓,幫助臺灣遊客廖心瑜穿民族服飾,吳志明為遊客講解哈尼族頭飾繡品上的圖案,故事。「雲南,是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90後、00後作者喜愛,而70後、80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90後、00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60後、70後則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傳承家鄉非遺。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蘇繡、泥塑、紫檀雕刻等是快手熱門非遺項目
    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90後、00後作者喜愛,而70後、80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90後、00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60後、70後則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 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傳承家鄉非遺。
  • 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千年「窯火」煥發傳統制陶技藝新生機
    紅網時刻1月14日訊(冷水灘站記者 唐夢 王庚娣)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來,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潛心鑽研陶藝,開展公益教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陶藝,讓冷水灘本地傳統制陶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李海生正忙著教授學生用紫砂製作器皿。學生們認真製作著器皿。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為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除了善用社交媒體介紹非遺文化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還通過不同的途徑,讓非遺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空間。「非遺進校園是我們其中一個重點項目,通過系列活動,將非遺與教育結合。」伍志和介紹。非遺進校園系列由「非遺·欣賞—無伴奏合唱」「非遺廚房」和「齊繪非遺牆」三部分組成,滲透到視覺藝術、家政及音樂等不同學科中,從「五感」調動學生對非遺的熱情。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快手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 90 後、 00 後作者喜愛,而 70 後、 80 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 90 後、 00 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 60 後、 70 後則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傳承家鄉非遺。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