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歲的它,要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說到「非遺」,總有複雜的情緒湧上人們心頭。對美的感知和對消逝的隱憂交相而來,幻化成一聲讚嘆、一份感慨。

對待這份讓人動容又脆弱易逝的美,除了把它頂上熱搜,載著歷史文化的酒行業,還能為它做些什麼?今年,157歲的華茅酒,找到一個答案:不但要把「非遺」傳下去,還要讓「非遺」活起來。

面對「非遺」,我們能做些什麼?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一個有點奇怪的「大合唱」,打破了人們想像的邊界。

當多聲部的演唱在無指揮、無伴奏的舞臺上響起,場下觀眾幾乎「聽呆了」。再加上歌裡儘是自然之音,鳥叫蟲鳴聲聲清脆,高山流水潺潺而出,有人讚嘆:「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這種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唱法,其實並不是「新物種」。早在2500多年前,它便誕生在如今的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一代,人們稱之為「侗族大歌」。2009年,這項古老的民間技藝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正如侗族大歌所帶來的震撼,「非遺」這個載著濃厚歷史感的字眼,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在貴州這樣的「非遺」大省。

在有「文化千島」之稱的貴州省,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璀璨的民俗文化,造就那裡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除了侗族大歌,還有苗銀、刺繡、蠟染、思南花燈等713項、1166處國家級或省級「非遺」,仿佛每一項都紀錄著過去的生活和文明演進的痕跡。

但與此同時,「非遺」的古老和珍貴易逝,也時常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仿佛稍有不慎,就將變成「遺失的美好」,要麼埋沒在人間一角,要麼在時代發展的滾滾洪流裡斷了香火。

面對「非遺」,除了關注和喜愛,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這些年,社會各界也在探索這個命題。對同樣載著一身歷史文化的酒行業來說,更多了幾分惺惺相惜。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華茅將給出怎樣的解決方案?

在即將到來的11月15日,由華茅發起的「文化扶貧在路上」圓桌論壇及「飲酒思源傳承至善 華茅非遺之夜」系列活動將在古老的茅臺盛大開啟,與此同時,以「為多彩 添華彩」為主題的貴州非遺技藝展也將同步展開。這也是華茅與合作方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二次聯姻,而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非遺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

通過舉辦「非遺」技藝展,華茅試圖讓「非遺」離人們不再遙遠;通過舉辦圓桌論壇,華茅希望探討「文化扶貧」如何落地實行;通過舉辦「非遺之夜」,華茅的願望是能生動化詮釋貴州非遺的魅力……種種舉措,可以窺見華茅的責任與大愛。

據主辦方透露,閉門會議「文化扶貧在路上」圓桌論壇將是本次活動的重要落腳點,華茅希望通過公益力量推動非遺保護和精準扶貧,為非遺傳承人營造穩定的創作和教育傳承空間,讓老手藝人獲得更加篤定的信心,專注在自己的領域裡潛心鑽研,取得更高層次的藝術造詣,進而實現貴州「非遺」文化的復興。

可以看出,保護「非遺」,最好的方式不是感慨和歌頌,而是賦予它更加深厚的傳承力量,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這是將「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希望達到的目的。

由於對非遺保護問題及精準扶貧的深入探索,本次活動得到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周和平,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原非遺司原司長、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馬文輝,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袁文先,貴州省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文聯主席、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顧久,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張雅芳,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李永軍等領導和嘉賓的支持。

與此同時,聯合國教科文前總幹事博科娃、義大利國會議員、義大利國會歐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Marina Berlinghieri,義大利手工藝協會文化顧問 Alessandro Benatti,米蘭華夏集團董事長周小燕等國際嘉賓也通過視頻祝賀或親臨出席的形式表達對本次活動的關注與支持。

華茅的擔當與未來

酒與非遺之間,有著先天的親密聯繫。

200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茅臺酒釀製技藝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7。迄今為止,茅臺酒釀造技藝仍在大範圍應用於生產、創造經濟價值,並深入影響社會生活。

華茅作為茅臺集團旗下的戰略儲備及重點打造的又一大品牌,至今已有157年歷史。昔日,華茅誕生的契機,便是基於中國傳統的「孝善文化」,從各個方面來看,這個品牌都帶著極強的文化基因。

2016年,為聚焦資源,打造茅臺醬香系列酒大單品,茅臺醬香酒公司回歸「133」品牌戰略,「華茅」進入「戰略儲備」。到了2018年,茅臺集團重啟華茅品牌。今年以來,由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華茅酒已經全面投放市場。

對非遺保護的關注和熱忱,將「華茅+非遺」的品牌因此烙在人們心中。與此同時,人們也從「華茅+精準扶貧」中嗅到了一種社會擔當。可以說,這將為重回市場的華茅,樹立良好的品牌新形象,也緊緊地扣住了茅臺集團「樹品牌」的號召和要求。

我們有理由相信,更生動地呈現「非遺」之美、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非遺」,也將在無形中,為華茅品牌打開一個更加絢麗多彩的未來。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項江濤)讓非遺傳下去,讓文化火起來。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 川妹子嫁到了古代朝鮮,當上太后活了157歲,後代每年來四川祭祖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一位公主的傳奇故事!川妹子嫁到了古代朝鮮,當上太后活了157歲,後代每年來四川祭祖。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古稱「浦州」。大約2000年前,一位傳奇的女子徐皇宇來到這裡,她是「浦州太后」。「浦州太后」的稱號不是中國政權授予的,而是古代朝鮮授予的。這位川姐是如何逐步成為古朝鮮公主的?
  • 人民日報|讓長城活起來傳下去(文化脈動)
    從攬勝門拾級而上,江南長城兩側樹木叢生,林蔭幾乎要把長城整個包裹起來,爬山虎蜿蜒帖服、鬱鬱蔥蔥……微風拂來,沙沙作響,舉目四望,滿眼碧綠。從河南遠道而來的遊客王麗珍說:「行走在江南長城,不僅能與歷史對話,還是『清肺』之旅,超出預期。」江南長城上的許多細節引人注目。
  • 川妹子嫁到古代朝鮮,當太后活了157歲,如今她後人卻在幹這事?
    古代四川,有個女子,謊稱自己是印度的公主,嫁到了朝鮮,當上了一國太后,還活了157歲,可以說是很傳奇了。她叫許黃玉,出生在今天的四川安嶽瑞雲許家壩一帶,她那個時代還是東漢年間,因為捲入了禍亂之中,被官軍驅逐到江夏,她和家人找了個機會乘船逃亡,漂流到了朝鮮半島一帶。
  • 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1)
    新華社照片,泊頭(河北),2020年8月5日(體育·特別的暑期生活)(1)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時值暑假,為減少聚集習武帶來的疫情風險,同時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石同鼎在直播平臺開通了帳號,每天帶領學生進行網絡直播教學演示,通過「雲端」傳承非遺文化。今年59歲的石同鼎是泊頭六合拳第八代傳人,他自幼跟隨父親習武。2001年父親離世後,石同鼎便承擔起傳承六合拳的重任。
  • 非遺文化龍舞-城步吊龍
    所以後人也一直沿用這個典故,為了百姓的健康平安,大家都跳起來龍舞,但是你知道城步吊龍嗎。中國城步龍舞有好幾個種類,城步吊龍是龍舞種類之一,並且城步吊龍成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城步吊龍已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民族特色文化。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
  • 「非遺」傳承人晏西徵:梅山武術德技並修的「傳」與「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梅山武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晏西徵。晏西徵是梅山武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76歲的晏西徵出生於武術之鄉婁底新化,他自幼酷愛武術,深受當地學武之風的影響,師承梅山名師遊本恆、武昌名師丁鴻奎、四川泰鬥趙子虯、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亞洲拳王蔣浩泉等,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是當代卓有成就的武術名家和武術教育家,被國家體委評為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
  • 四川妹子流落韓國,卻被封王后,活了157歲,中韓子孫如今相見
    一位四川的女孩為了躲避戰亂逃往韓國,搖身一變成為王后,享年157歲。她的子孫後代繁衍生息,如今已經走過了兩千年的漫長時光。這個人就是實現人生逆襲的許黃玉。天府之國,穿越千年款款而行古代中華大地戰亂不休,許多人背井離鄉,選擇遠渡重洋。
  • 張江中與《滾鼓山》非遺保護
    人們逐漸在保護「非遺」項目的全過程中越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秦腔藝術是「非遺」保護文化工程中的一項「重頭戲」,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以來,作為大西北秦腔界,特別是甘肅演職隊伍的每個「個體」都應該是「非遺」保護中義不容辭的奮鬥者。國慶、中秋前,連續3天在定西市舉行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就是我省一次較大規模的「活」態保護舉措。
  • 【遇見非遺】一片棕葉 巧手編出萬千世界
    我們一行人這裡看看,那裡瞧瞧,不禁連聲讚嘆,也對我們即將要探討的主題有了更強烈的嚮往。叮!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仿佛活的一般。一上來,傳承人便問大家棕編的主要材料是什麼?這可難不倒我們,當然是棕櫚葉。可是棕櫚葉又有哪些部分可利用呢?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臺興路社區服務中心的「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有一位72歲的王德蕊老人,她從事剪紙已有40多年,她的剪紙之路從小時候萌芽,但年過百半才開花。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對於剪紙,我就像料理孩子一樣打理它」。現在還有不少外國朋友也跟王德蕊學剪紙,「讓剪紙藝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王德蕊說。
  • 博人傳:第157集的一個細節,暴露出鳴人的人品,讓觀眾失望
    日本動漫火影忍者《博人傳》動畫第157集已經播出,宇智波佐助和佐井去了雨隱村,調查殼組織的據點,雖然沒有遇到「殼」的重要人物,但已經確定了「殼」的存在,多少有點收穫。本期不介紹劇情了,來聊聊第157集的一個細節。雨隱村的現狀讓不少觀眾感到悽涼,距離第四次忍界大戰過去了十幾年,雨隱村不僅沒有一點好的變化,而且還不如之前的狀況好。
  • 如何傳承"被遺忘的絕技" 有的"傳承下去非常艱難"
    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攝   「我是為馬頭琴而活,馬頭琴在,我永遠不死。」不久前,北京衛視一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項目為核心的節目《傳承者》中,72歲的著名馬頭琴表演藝術家齊·寶力高現場表演,他傳奇的經歷和精湛的技藝讓觀眾熱血沸騰,而這句感言更是讓包括陳道明在內的在場嘉賓感動不已,集體起身致敬,他表演的視頻更是一夜之間傳遍網絡。   守望文化的力量,探尋精神的傳承。
  • 人走藝絕,非遺搶救記錄進入讀秒時間
    89歲的阮世池,當地人口中的阿池先生。每當鼓響一聲,他一手執曲板,一手持鼓釺,眉眼一挑,手臂一揮,嘴邊的詞曲兒頓時活色生香起來。溫州鼓詞,是流於浙江溫州及毗鄰地區的漢曲曲藝品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阮世池也是浙江省列入首批搶救性記錄的10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這些自古沿襲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憑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得以代代相傳。
  • 王茅百年傳呈醬香白酒 世界非遺文化館落戶晉江
    2021年1月6日,世界非遺王茅傳呈酒文化品鑑館正式落戶晉江,一個集文化遺存,展王茅印跡,傳古法禮訓,播酒史淵源的非遺酒文化品鑑項目正式開業,為大眾開啟了王茅傳呈酒文化的探尋之旅。
  • 78歲非遺傳人耗時3個月製作篾編中山艦 捐贈給中山艦博物館
    78歲非遺傳人製作篾編中山艦前後耗時三個月 捐贈給中山艦博物館捐贈合影,手拿證書者為朱漢生□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皓78歲的朱漢生是江夏區非遺技藝篾編傳承人。去年10月開始,他耗時三個月,製作了一艘全篾中山艦,年底即被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收藏。
  • 印尼老太成世界最長壽老人 157歲還能做家務(圖)
    目前世界紀錄所記載的唯一活過120歲的老人是法國老婦讓娜·卡爾芒,她已經在1997年122歲時去世  國際在線專稿:據《每日電訊報》報導,在印度尼西亞近日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工作人員意外地找到一位157歲高齡的老人。
  • 印尼驚現157歲老嫗 其養女已有108歲
    印度尼西亞近日人口普查意外發現了一位157歲高齡的老婦。雖然老人拿不出任何年齡證明資料,但印尼官員「根據當地尋訪和調查」判斷她所報年齡屬實。據法新社7日報導,老人名叫圖裡娜,自稱出生於1853年,她的養女也已有108歲。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上周末,在中山公園舉行的一場文化盛宴——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讓沉澱著歷史和記憶的文化遺產「活」了起來。無數市民走近文化遺產,感知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  這場持續了兩天的文化盛宴不僅集合了思明區國家、省、市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請出非遺傳承人與市民零距離互動,更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讓文化遺產走到市民身邊,走進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