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梅山武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晏西徵。
紅網時刻記者 肖銀資 李響炮 婁底報導
梅山,位於湖南省中部地區,以今天的新化縣、安化縣為中心,此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梅山文化歷史悠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便有尚武崇文的傳統,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武術拳法。梅山武術隸屬南派拳術,是古人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在和野獸的搏鬥時,「觀其禽技,仿其獸姿」總結而成的一套拳法。其招式非打即防,沒有虛招花架,樸素而又實用。2014年,梅山武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晏西徵是梅山武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76歲的晏西徵出生於武術之鄉婁底新化,他自幼酷愛武術,深受當地學武之風的影響,師承梅山名師遊本恆、武昌名師丁鴻奎、四川泰鬥趙子虯、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亞洲拳王蔣浩泉等,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是當代卓有成就的武術名家和武術教育家,被國家體委評為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 2017年,晏西徵成功晉升中國武術最高段位九段,成為迄今為止湖南武術界歷史上唯一一位晉升九段的武林宗師。
晏西徵率一眾弟子即興表演梅山武術。
晏西徵指導「徒孫輩」小朋友練習梅山武術。
在首屆梅山武術節上教法國學員嘉志練習梅山武術。
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訪問西班牙,教國外學員練習八卦掌。
「傳」武技: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如何傳承發展梅山傳統武術?培養一批德藝雙修的武術人才是晏西徵幾十年來的堅持。1982年,晏西徵率先在新化縣城創辦興武拳社,後創辦東方武術學校,逐漸發展成東方武術院,任院長兼總教練,招生辦學,提倡「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通過30多年辦學,晏西徵已培養出數萬梅山派弟子。如今, 這些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或參加比賽競技、或進行梅山武術表演、或開館授徒,為傳承和發揚梅山武術貢獻著力量。
晏西徵不僅系統總結梅山武術,保留和繼承其精華,而且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豐富其內涵。他常帶領弟子,在各類大型活動和電視節目中演示梅山武術的拳、棍、鐵尺、板凳等各種套路,借參賽、表演、訪問、演講、發表論文來弘揚梅山武術。2001年,晏西徵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赴美訪問交流,震驚美國武術界。日本的勝呂崇史、內騰真次,法國的嘉志以及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國的洋弟子紛紛慕名前來投師。2012年,受文化部和湖南省體育局委派,作為中澳文化友好交流年重要節目,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了45天30場表演,在澳掀起「梅山武術」熱潮。
晏西徵親傳的數百位弟子在省內、國內各層次武術大賽中出類拔萃,並且都致力於梅山武術的研習和推廣,在武術界均取得了不俗成績,很好地弘揚了梅山傳統武術精神。徒弟輩中人才濟濟,而他的徒孫「第三代」勢力正在崛起!近段時間網絡爆紅的婁底「武術小子」羅景瑞、康煒晗正是晏西徵的「親徒孫」,徒孫輩中武學品學兼優的大有人在。
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表演。
東方武院學生表演集體梅山拳。
梅山武術進校園。
「承」武德:始於心聲 行於擔當
新化作為武術之鄉,民間習武歷史悠久,武館眾多。過去,各種門派之間的技藝互不交流,鄉村間幫派鬥毆是常有的事,這種情形既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也不利於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晏西徵常常思考如何用「大武術觀」來改變現狀。
2005年,晏西徵率一眾弟子與一批梅山武術愛好者,發起並成立了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協會成立後,他帶動武協一班人致力於推動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復興,以武健身,以德育人,並著手選拔出優秀運動員參加各級武術交流比賽,積極到全國各地開展武術文化交流。武協現已發展分會17個,會員3000餘人。近年來,新化縣在各大中小學校範圍內啟動梅山武術進校園活動,武協為各校園輸送梅山武術教練員數百名,真正讓梅山武術從娃娃抓起,讓「非遺」活起來。
晏西徵對梅山武術和民間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時間裡,梅山武術曾因各種原因處於低谷,但就是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晏西徵仍然堅持不懈地研習和推廣梅山武術。他是大家公認對梅山武術技藝掌握最為全面的,不僅全面系統地傳承了梅山武術,而且借鑑他派所長,推陳出新、改良了梅山武術,豐富了梅山武術的內容。同時他也繼承並保留了梅山武術中一些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文化特徵,如嚴謹的拜師禮儀、對歷代祖師的禮敬等。
武術,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門,學會一招一式的只能稱作「武夫」,窺見它背後精神世界的才算更進一步。晏西徵有一大心願,就是要「將梅山武術推向世界,使梅山武術成為全人類共同享用的財富,為人類健康與世界和平服務」。在他看來,太極拳最初只是河南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種,但現在它在國際武壇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受益。梅山武術無論在技藝表現與文化內涵上都屬上乘,也應該像太極拳一樣使不同膚色的人們因此受益。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