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晏西徵:梅山武術德技並修的「傳」與「承」

2021-01-08 紅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梅山武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晏西徵。

紅網時刻記者 肖銀資 李響炮 婁底報導

梅山,位於湖南省中部地區,以今天的新化縣、安化縣為中心,此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梅山文化歷史悠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便有尚武崇文的傳統,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武術拳法。梅山武術隸屬南派拳術,是古人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在和野獸的搏鬥時,「觀其禽技,仿其獸姿」總結而成的一套拳法。其招式非打即防,沒有虛招花架,樸素而又實用。2014年,梅山武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晏西徵是梅山武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76歲的晏西徵出生於武術之鄉婁底新化,他自幼酷愛武術,深受當地學武之風的影響,師承梅山名師遊本恆、武昌名師丁鴻奎、四川泰鬥趙子虯、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亞洲拳王蔣浩泉等,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是當代卓有成就的武術名家和武術教育家,被國家體委評為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 2017年,晏西徵成功晉升中國武術最高段位九段,成為迄今為止湖南武術界歷史上唯一一位晉升九段的武林宗師。

晏西徵率一眾弟子即興表演梅山武術。

晏西徵指導「徒孫輩」小朋友練習梅山武術。

在首屆梅山武術節上教法國學員嘉志練習梅山武術。

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訪問西班牙,教國外學員練習八卦掌。

「傳」武技: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如何傳承發展梅山傳統武術?培養一批德藝雙修的武術人才是晏西徵幾十年來的堅持。1982年,晏西徵率先在新化縣城創辦興武拳社,後創辦東方武術學校,逐漸發展成東方武術院,任院長兼總教練,招生辦學,提倡「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通過30多年辦學,晏西徵已培養出數萬梅山派弟子。如今, 這些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或參加比賽競技、或進行梅山武術表演、或開館授徒,為傳承和發揚梅山武術貢獻著力量。

晏西徵不僅系統總結梅山武術,保留和繼承其精華,而且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豐富其內涵。他常帶領弟子,在各類大型活動和電視節目中演示梅山武術的拳、棍、鐵尺、板凳等各種套路,借參賽、表演、訪問、演講、發表論文來弘揚梅山武術。2001年,晏西徵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赴美訪問交流,震驚美國武術界。日本的勝呂崇史、內騰真次,法國的嘉志以及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國的洋弟子紛紛慕名前來投師。2012年,受文化部和湖南省體育局委派,作為中澳文化友好交流年重要節目,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了45天30場表演,在澳掀起「梅山武術」熱潮。

晏西徵親傳的數百位弟子在省內、國內各層次武術大賽中出類拔萃,並且都致力於梅山武術的研習和推廣,在武術界均取得了不俗成績,很好地弘揚了梅山傳統武術精神。徒弟輩中人才濟濟,而他的徒孫「第三代」勢力正在崛起!近段時間網絡爆紅的婁底「武術小子」羅景瑞、康煒晗正是晏西徵的「親徒孫」,徒孫輩中武學品學兼優的大有人在。

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表演。

東方武院學生表演集體梅山拳。

梅山武術進校園。

「承」武德:始於心聲 行於擔當

新化作為武術之鄉,民間習武歷史悠久,武館眾多。過去,各種門派之間的技藝互不交流,鄉村間幫派鬥毆是常有的事,這種情形既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也不利於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晏西徵常常思考如何用「大武術觀」來改變現狀。

2005年,晏西徵率一眾弟子與一批梅山武術愛好者,發起並成立了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協會成立後,他帶動武協一班人致力於推動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復興,以武健身,以德育人,並著手選拔出優秀運動員參加各級武術交流比賽,積極到全國各地開展武術文化交流。武協現已發展分會17個,會員3000餘人。近年來,新化縣在各大中小學校範圍內啟動梅山武術進校園活動,武協為各校園輸送梅山武術教練員數百名,真正讓梅山武術從娃娃抓起,讓「非遺」活起來。

晏西徵對梅山武術和民間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時間裡,梅山武術曾因各種原因處於低谷,但就是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晏西徵仍然堅持不懈地研習和推廣梅山武術。他是大家公認對梅山武術技藝掌握最為全面的,不僅全面系統地傳承了梅山武術,而且借鑑他派所長,推陳出新、改良了梅山武術,豐富了梅山武術的內容。同時他也繼承並保留了梅山武術中一些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文化特徵,如嚴謹的拜師禮儀、對歷代祖師的禮敬等。

武術,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門,學會一招一式的只能稱作「武夫」,窺見它背後精神世界的才算更進一步。晏西徵有一大心願,就是要「將梅山武術推向世界,使梅山武術成為全人類共同享用的財富,為人類健康與世界和平服務」。在他看來,太極拳最初只是河南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種,但現在它在國際武壇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受益。梅山武術無論在技藝表現與文化內涵上都屬上乘,也應該像太極拳一樣使不同膚色的人們因此受益。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相關焦點

  • 安化平口華南武館:傳中華武術精神 承梅山武術文化
    11月21日,安化縣平口鎮華南武館成立,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相關負責人出席。華南武館由國家二級武術裁判、一級武術師、安化縣梅山武術協會副主席曹志斌一手創辦,旨在傳承梅山武術,倡導全民健身,進一步推動梅山武術事業的發展。
  • 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1)
    新華社照片,泊頭(河北),2020年8月5日(體育·特別的暑期生活)(1)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時值暑假,為減少聚集習武帶來的疫情風險,同時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石同鼎在直播平臺開通了帳號,每天帶領學生進行網絡直播教學演示,通過「雲端」傳承非遺文化。今年59歲的石同鼎是泊頭六合拳第八代傳人,他自幼跟隨父親習武。2001年父親離世後,石同鼎便承擔起傳承六合拳的重任。
  • 非遺文化龍舞-城步吊龍
    這個城步吊龍也是有歷史的,吊龍歷史:傳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龍王降雨。東海老龍耳背,聽錯玉旨,結果田間缺水枯死城內暴雨成災,而觸犯天條。玉帝大怒,下旨唐朝直丞魏徵將其斬首。魏徵手持寶劍將老龍斬十二節後,老龍託夢唐太宗:若能恢復龍形,亦保民間風調雨順。唐太宗下令,民間按老龍形狀,扎制龍燈。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如今,54歲的白金龍已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氏針法」的省級傳承人。在包頭,提起針灸,人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字。「非遺人要忠於傳承二字,只有把祖輩留下的東西毫不保留地多傳給後人,才能讓中醫針灸服務更多的人。」白金龍如是說。白金龍接受人民網專訪。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21位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 帶你走進奇妙鼠世界
    、領取新年「福」字……1月18日,「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在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舉行,眾多市民前來參與體驗。同時,《子鼠迎春來——庚子年迎春特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100餘件「鼠」專題文物、民俗展品、非遺精品,全方位帶領觀眾走進奇妙鼠世界。活動當天,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一改往日的幽靜,熱鬧非凡。在「老鼠嫁女」巡遊、舞獅子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話的喜慶歡騰與濃鬱民俗氛圍中,「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
  • 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2019-0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雨昕   (新中國70年)深港邊界「非遺
  • 內蒙古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工作室在包頭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人民網包頭10月29日電(陳立庚)10月28日,由包頭市文化新聞廣電局、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內蒙古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工作室揭牌儀式在包頭舉行 義診現場 作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金龍畢業於遼寧中醫大學。
  • 非遺傳承人鄭小良烙繪抗戰故事
    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通過烙畫作品向社區孩子們講述抗戰故事。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採用「烙畫」的技藝手法在葫蘆和木板上創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廣饒縣非遺傳承人徐高義:堅守初心,老技藝重煥青春
    如今,他是廣饒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徐樓舞獅第五代、南徐樓行功拳第六代傳承人。2019年8月南徐樓舞獅、2020年9月南徐樓行功拳分別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肩挑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57歲的徐高義用他的堅持和初心踐行著傳承大義。人生轉折,傳統技藝不能斷南徐樓舞獅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高潮。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從頑劣皮大王到非遺傳承人:一位鳥籠藝人的傳奇逆變
    福在眼前 竹鑲癭木 從頑童到非遺傳承人 起 點 傳發師傅出生於1973年,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學時逃課、抓魚、掏燕子窩樣樣精通。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剪紙、柳編、老虎鞋……非遺傳承人新春展示絕活
    大年初五(2月20日),在鹽城市鹽都群藝館展廳裡,鹽城市非遺項目傳承人王柏林在向觀眾展示剪紙技藝。春節期間,鹽都群藝館邀請老虎鞋、麵塑、剪紙、柳編、淮劇等當地非遺項目傳承人到館裡展示絕活,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
  • 武漢「非遺進校園」:文化課業趣味「變臉」潤澤童心
    武漢非遺傳統技藝,不但有製作出精美工藝品的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等,還有烹製出特色美食的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老通城豆皮製作技藝等,它們從傳統中來到生活中去,實現蛻變與再生。在學校老師和非遺傳承人的引導下,學生們在吉慶街擺起了10餘個攤位,現場製作起絹扇、麵塑、剪紙、風箏等近10種民俗手工藝品,進行義賣。這是該校首次將「非遺」學習成果搬上街頭,小學生們的精湛手藝贏得圍觀市民紛紛點讚。  今年,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聘請了雕花、剪紙、風箏、燈籠、泥塑等方面的13位非遺傳承人作為學校客座講師,每周為相應社團的學生上一堂「大師級」手藝課。
  • 鴛鴦門派傳人孫日成推動武術進校園,致力非遺...
    53歲的傳承人孫日成深得鴛鴦門派掌門人、其85歲父親孫叢宅的真傳,不但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還把這門中國功夫教給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萬名徒弟,其中約15萬名是我市的少年兒童。少年強則中國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意識到中華武術對少年兒童產生的積極影響。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