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江陽分水油紙傘。 曾森 攝

  中新網瀘州6月12日電 (鄒立楊 曾森)12日,在四川瀘州江陽分水油紙傘傳習所裡,瀰漫著濃鬱的桐油味兒,工人們聚精會神忙著製作各自手中的油紙傘。其中,一位制傘的老人已積累了五十餘年的制傘經驗,他就是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

  「從小就幫著父母做,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做油紙傘,我在8歲的時候基本上全部過程都已經做得下來了,只是上油這一環,手有一點力量還不夠……」生活在制傘世家的畢六福,從小就對製作油紙傘的技藝耳濡目染,這讓他萌發了很大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家人的言傳身教,畢六福對製作油紙傘一直都懷抱著耐心、細心與恆心。

江陽分水油紙傘。 曾森 攝

  「我父親說過一句話,要學就要按照我們祖宗傳下來的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手藝人有手藝人的規矩,必須要按照規矩去做。」百餘道製作工序的分水油紙傘,畢六福每天同它們「打交道」,一做就是幾十年。在畢六福眼中,「慢工出細活」是對手藝人最基本、最嚴格的要求。對於製作油紙傘,除了把控好選料以外,製作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須慢慢去完成。「一坯二糊三打雜,第一步就是做傘骨,就是講坯子;二糊就是裱紙,紙張裱上去,每一溝要均勻;三就是打雜,打雜包括上油、穿線、釘傘頂。三道工序三個環節必須要抓住要做好。」

  作為中國唯一的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人,畢六福傳承的不僅僅是油紙傘的製作工藝,還有油紙傘所傳遞出的一種理念、一種性格、一種文化的沉澱。在被評為傳承人這十餘年間,畢六福也在不斷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認識製作油紙傘這一珍貴的手工技藝。在談起「傳承」時,畢六福認為最主要的是「走出去」,培養學生,傳承和傳播。同時,他也希望培養學生們吃苦耐勞精神、敬業和愛國精神。

江陽分水油紙傘。 曾森 攝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分水油紙傘手工技藝,2018年,位於傘裡古街中心廣場的油紙傘博物館正式向遊人開放。這裡時常會有大批學生前來參觀學習,畢六福希望通過對外交流學習,有更多的人了解分水油紙傘,能在堅持老祖宗傳下來的手工技藝的同時,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

  「我要把這個油紙傘技藝傳承好,傳給我的兒孫,傳承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傳承和傳播,喜歡我們的油紙傘,喜歡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畢六福說。(完)

相關焦點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傳承人鄭小良烙繪抗戰故事
    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通過烙畫作品向社區孩子們講述抗戰故事。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採用「烙畫」的技藝手法在葫蘆和木板上創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
  • 「瀘州釀、瀘州造和瀘州味道」將亮相四川消費品精品展
    11月26日至28日,2020四川消費品精品展將在成都世紀城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屆時,瀘州市將組織40餘家企業,涵蓋電子產品、酒水茶葉、調味品、方便食品、保健藥品、工藝美術品等100餘種產品參展。瀘州產品不僅要服務本土,更要面向全國。「瀘州釀」用品質贏得市場「參加這次精品展,不僅是展示產品、宣傳品牌,也是通過產品宣傳瀘州。」瀘州老窖釀酒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楊平介紹,瀘州老窖從產品矩陣出發,通過瀘州老窖旗下國窖系、瀘州老窖系、高光系及茗釀系產品,訴說瀘州老窖的品牌歷史、發展歷程、釀造工藝、品牌特性,展示「瀘州釀」「瀘州造」和「瀘州味道」的綠色、有機、健康。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和黎婉珍一起在現場展示表演非遺項目的有100多位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的女兒也和母親一樣用嫻熟的手法扎制獅頭。廣東人素愛舞獅,作為在嶺南享有盛譽的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欣慰地看到女兒已經能掌握必要的技藝。黎婉珍介紹,因廣東舞獅習俗深入民間,找她製作獅頭的舞獅隊頗多,一個成品獅頭製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市場上可以賣到2000多元。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2018年《結繩技藝》確定為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大眾對於「中國結」的關注,科爾沁繩編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科爾沁繩編技藝傳承人經過多年的研習和挖掘,創造了很多經典作品,使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光彩。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一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 非遺傳承人走進中學課堂,傳習草編技藝 長春...
    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展示著學生們對草編技藝的熟悉。本堂課的老師鍾術英是「董氏草編」項目傳承人,是專教草編課的老師。  「我們在2014年將鍾老師請進校園,專設草編必修課,兩周一節課,還組織了草編社團。」該校校長鄭德生介紹,學校非常重視草編課,每年10月份都會派老師去雙陽、德惠等地收集草編原料。「通過學習實踐讓孩子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鄭德生說。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痴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後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廣饒縣非遺傳承人徐高義:堅守初心,老技藝重煥青春
    如今,他是廣饒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徐樓舞獅第五代、南徐樓行功拳第六代傳承人。2019年8月南徐樓舞獅、2020年9月南徐樓行功拳分別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肩挑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57歲的徐高義用他的堅持和初心踐行著傳承大義。人生轉折,傳統技藝不能斷南徐樓舞獅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高潮。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
  • 「北京沙燕」紅橋開個展 九旬非遺傳承人現場傳口訣
    千龍網北京訊(通訊員 宋光明)非遺走進紅橋 扎燕飛向世界。10月10日上午,國家級非遺北京扎燕風箏製作技藝大師費保齡個展在北京紅橋市場開幕,已經九十高齡的費保齡與觀眾分享了他與扎燕風箏結緣的故事。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剪紙、柳編、老虎鞋……非遺傳承人新春展示絕活
    大年初五(2月20日),在鹽城市鹽都群藝館展廳裡,鹽城市非遺項目傳承人王柏林在向觀眾展示剪紙技藝。春節期間,鹽都群藝館邀請老虎鞋、麵塑、剪紙、柳編、淮劇等當地非遺項目傳承人到館裡展示絕活,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
  • 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千年「窯火」煥發傳統制陶技藝新生機
    紅網時刻1月14日訊(冷水灘站記者 唐夢 王庚娣)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來,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潛心鑽研陶藝,開展公益教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陶藝,讓冷水灘本地傳統制陶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李海生正忙著教授學生用紫砂製作器皿。學生們認真製作著器皿。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