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項江濤)讓非遺傳下去,讓文化火起來。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希望此次非遺研培工作再接再厲,充分體現天津大學新文科發展的特色,全面提升傳承人實踐能力與傳承能力。」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杜修平教授發表歡迎致辭:「天津大學本次研修班進一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號召,邀請阿里巴巴淘寶大學為傳承人深入講述電子商務,相信在一個月的學習中傳承人的能力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來自阿里巴巴淘寶大學的業務負責人黃磊作為此次研培重要的教學團隊的代表,他認為:「天津大學與淘寶大學的此次合作,是一份信任。阿里巴巴認為傳統文化不僅應該被傳承,更應該被發揚光大。淘寶大學此次將帶來最優秀的講師團隊,為傳承人帶來電子商務的銷售技巧,讓傳承人如虎添翼。」

  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泥彩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逯彤講到:「我從1960年開始做泥人,是泥人張第四代傳人親傳弟子。沒想到從業60年能來到天津大學講課,我願把我所學的技藝奉獻給大家,使得技藝留下來,傳下去。」

  據了解,天津大學從2018年和2019年,先後成功承擔並舉辦四期非遺研培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據悉,此次研修班將繼續秉持「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基本目標,著重面向有高超技藝並有能力擴大影響和銷售的代表性傳承人群進行授課。

  跟往屆不同的是,在今年的研修課程中,阿里巴巴淘寶大學團隊、銀泰直播團隊將帶來電子商務、衍生品開發、內容運營&IP打造、淘寶直播營銷等全新的課程,對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與實踐活動。

  此外,此次研修班還包括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天津大學法學院教授俞風雷、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馬知遙、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藝術學院院長趙世勇等多學科專家學者、中國彩塑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逯彤、津派花鳥玉雕傳承人姜栓蘭等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將齊聚天津大學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

  雕塑班學員代表劉玉偉說:"非常榮幸第二次來到天津大學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班,技藝傳承人單打獨鬥已經沒有優勢,抱團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我們聚在一起,打造天大非遺,立足天大,傳承技藝,弘揚美德。"

  布老虎學員孔俊英說:"2018年我參與了天津大學布老虎傳承技藝培訓班,在一個月學習中,在老師的教導與學員的交流中,開拓了思路,收穫了頗多。從那以後,我根據滑縣木版年畫靈動的特色製作出了獨特的滑縣布老虎——滑州神虎,感謝天津大學給我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打破了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先進的數位化技術來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有非遺專家表示,非遺傳播渠道呈現日益多元化、數位化。其中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利用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渠道傳播並影響著非遺。此外,在開放的傳播姿態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大眾傳播中的娛樂精神。例如,在非遺數位化傳播中,用年輕人更能接受的展現形式和話語體系,去描述和闡釋非遺。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調研,首先便考察了潮州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等情況。此次天津大學研修班在堅守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力求幫助傳承人拓寬眼界,增強布老虎和雕塑技藝的表現力,提高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同時帶來淘寶直播和內容運營和IP打造的網際網路玩法,打開非遺產品銷路,使非遺產品與新時代融合,從而全面加速了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轉型,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築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玉坤教授、天津大學圖書館張超英書記,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傳承人和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開班儀式。本項目負責人馬知遙教授主持了開班儀式。

 

相關焦點

  • 電商直播短視頻 「80後」「90後」續寫非遺故事
    日前,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天津大學布老虎、雕刻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結業儀式在天津大學舉行。在參加此次培訓的40名學員中,有很多「80後」「90後」,他們對非遺傳承有著何種新鮮的想法和實踐呢?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難題呢?
  • 157歲的它,要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說到「非遺」,總有複雜的情緒湧上人們心頭。對美的感知和對消逝的隱憂交相而來,幻化成一聲讚嘆、一份感慨。對待這份讓人動容又脆弱易逝的美,除了把它頂上熱搜,載著歷史文化的酒行業,還能為它做些什麼?今年,157歲的華茅酒,找到一個答案:不但要把「非遺」傳下去,還要讓「非遺」活起來。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為了鞏固和提升村民及貧困戶的繩結編織技能,讓村民及貧困戶儘快掌握技藝,提高編織水平,提前實現坐在家就能增收的願望。  下一步,通遼市文旅廣電局將繼續發揮市非遺傳承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的作用,採取多種方式,組織通遼市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讓「非遺」擴大傳承。
  • 數位化裝備助力,陸軍合成旅發展實現「加速度」
    數位化裝備助力,陸軍合成旅發展實現「加速度」 2020-11-30 15:08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甘肅非遺數位化煥「新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它
    中新社蘭州1月9日電 (丁思 閆姣)「要把非遺的活態性、生態性、漸變性、傳承性等特徵存儲下來,不是錄音、圖片、錄像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要通過數位化方式進行編碼再解碼將非遺轉換、再現、復原,變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數字形態。」
  • 泉州「非遺」美食你知多少 吃貨版「非遺」你必須懂
    ­  你們的最愛,有人給你正名啦~­  以後咱這不叫貪吃,叫傳承非遺!­  昨日,泉州市文廣新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3個入選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近10個類別。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痴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後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濟寧小木匠創新的「小盒子」,蘊含非遺技藝的「大文化」
    他創立的山東魯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統木作技藝體驗為主的文化企業。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到店體驗的顧客有所減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與文旅界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之後,決定要讓傳統非遺技藝的體驗『走出去』。」於是,這一次他們帶來了新開發的玩具「非遺盒子」。
  • 舌尖上的非遺|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手工技藝——成都糖畫
    小時候的我們並不知道,這麼一幅可以吃的「畫」,屬於國家級非遺,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糖塑是傳統中國民間塑作的一個特殊種類,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將之製作成形。與西方雕塑不同,中國民間塑作包含了繪畫、雕塑、刻印、裝飾等豐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體現出自身傳統的美學旨趣和技藝特色。
  • 茌平花鼓戲、臨清龍燈……聊城19項非遺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其中,聊城市19項非遺項目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茌平花鼓戲、聊城少林拳、臨清龍燈、東阿大紅拳、流星錘、陽穀顧氏紅木鑲嵌技藝、雞毛撣子扎制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古琴藝術、茌平平調秧歌、臨清田莊吹腔、聊城剪紙藝術、高唐州黑陶製作技藝、孟嘗君酒釀造技藝、莘縣鴛鴦餅製作技藝、陽穀柘木弓箭製作技藝、東昌府銅鑄雕刻製作技藝、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東阿國膠堂阿膠傳統製作技藝、茌平袁氏接骨膏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擴展項目。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人走藝絕,非遺搶救記錄進入讀秒時間
    2015年,文化部啟動了300名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利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術,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年歲已高,又後繼乏人。一旦哪天撒手離世,就把非遺技藝中最精湛最寶貴的精華一併帶走了,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胡雁說。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三亞這家餐廳的非遺技藝白切文昌雞,85年以來堅持傳統做法
    店裡有椰香烤文昌雞,更有非遺技藝白切文昌雞,一定不要錯過。沿江,始於1936年,85年以來堅持傳統做法。店裡的招牌菜「非遺技藝白切文昌雞」,口感和味道與其他餐廳的文昌雞大不相同。這道菜的做法,本身就是非物質技藝文化遺產。選用的文昌雞,都是小時候就被閹割過的。因此,雞油更多、雞肉也更緊實一些。店裡的海南特色菜,真不少。
  • 蘇州一點翠工藝坊使用翠鳥羽毛引爭議 非遺技藝與翠鳥保護背後的...
    據視頻稱,蘇州「僑色非遺珠寶工作室」長期銷售點翠工藝品,使用大量真翠羽毛製作飾品,價格從五千到數萬元不等。該話題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相關視頻截圖。圖據網絡很難說得清這是近年來第幾次圍繞「點翠」這項小眾技藝展開的爭論。爭論雙方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圍繞著一根羽毛,點翠從業者與動物保護人士有著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