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2021-01-09 紅網

培訓現場。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

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培訓旨在提升全市非遺工作者和傳承人的業務能力,加強邵陽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推動全市非遺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培訓邀請了省文旅廳非遺處徐庶和市社科聯主席張千山,分別圍繞《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的申報與管理》和《新時代邵陽非遺傳承創新的思考與建議》進行專題授課和互動交流。徐庶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助者人恆助之、舉網以綱千目皆張、防微杜漸憂在未萌四個方面,結合具體生動的案例,對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的申報、使用與日常管理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張千山結合自己多年從事非遺研究以及工作經驗,指出當前非遺保護現狀及認識、非遺範疇、非遺保護存在的困難,與大家共同探討新時代下邵陽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新途徑。

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牌匾和市級傳承人證書頒發儀式現場。

培訓班上,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所長肖笑波總結回顧了2020年度全市非遺工作開展情況,安排部署了2021年非遺工作,並舉行了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牌匾和市級傳承人證書頒發儀式。

學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培訓內容豐富、課程合理,受益匪淺,通過培訓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樹立了傳承信心,提高了傳承實踐的能力,更明確了未來傳承工作的方向。國家一級演員、邵陽花鼓戲省級傳承人李賽儉感慨地說,非常高興參加此次培訓班,同時也讓她深感自己作為傳承人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她會將學到的知識學好、用好,帶好徒、授好藝,為劇團培養更多的青年優秀演員,把邵陽花鼓戲傳統精品劇目一代一代傳下去,使邵陽花鼓戲出人出戲,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直播+非遺」,《河西寶卷》傳承煥發新活力
    代繼生(省級傳承人)    當「高冷」的非遺遇上新潮的網絡直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連日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傳承活動在快手網絡直播平臺上火熱上演,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消沉。這種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為《河西寶卷》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令人眼前一亮。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如今,54歲的白金龍已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氏針法」的省級傳承人。在包頭,提起針灸,人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字。「非遺人要忠於傳承二字,只有把祖輩留下的東西毫不保留地多傳給後人,才能讓中醫針灸服務更多的人。」白金龍如是說。白金龍接受人民網專訪。
  • 「非遺」記憶:邵陽藍印花布的傳承與新生
    「我們不僅讓非遺『活過來』,還讓它『活起來』了。」楊彩虹說。邵陽藍印花布又稱「豆漿布」,源自遠古時代苗族、瑤族人的「闌幹斑布」和「蠟纈」。據古籍記載,唐朝貞觀年間,當地人在苗瑤蠟染的基礎上,首創以豆漿石灰代蠟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時期,位於湖南西南部的邵陽縣成為華南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藍印花布生產、染印、銷售中心。「我結婚時的嫁妝就是一個藍印花布四件套。」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希望此次非遺研培工作再接再厲,充分體現天津大學新文科發展的特色,全面提升傳承人實踐能力與傳承能力。」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杜修平教授發表歡迎致辭:「天津大學本次研修班進一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號召,邀請阿里巴巴淘寶大學為傳承人深入講述電子商務,相信在一個月的學習中傳承人的能力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尹力) 「京味兒」大展、景泰藍作品展……6月的北京,獨具特色的非遺展覽展示成為各大博物館、文化館的重頭戲,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走近民眾,讓他們見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
  • 一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 非遺傳承人走進中學課堂,傳習草編技藝 長春...
    本堂課的老師鍾術英是「董氏草編」項目傳承人,是專教草編課的老師。  「我們在2014年將鍾老師請進校園,專設草編必修課,兩周一節課,還組織了草編社團。」該校校長鄭德生介紹,學校非常重視草編課,每年10月份都會派老師去雙陽、德惠等地收集草編原料。「通過學習實踐讓孩子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鄭德生說。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另外,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9名,州級傳承人31名,縣級傳承人48名,因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大縣。2014年,四川省命名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時,美姑縣即被命名為四川省彝族克智傳習基地。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正是因為張國慶的全神投入,使得她的繩編技藝突飛猛進,並被評為繩編結藝非遺傳承人,作品《龍圖騰》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手藝成都」民間藝術展。傳承創新兩不誤推動非遺新發展在張國慶的繩編生涯中,她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傳承之中有創新,「所謂編織創新是在基礎結上有所延伸,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形狀圖案,而基礎結是沒法創新的。」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本報訊(記者劉鋆鋆)日前,東麗區文化館舉辦的「傳承·弘揚·創新·勃發」長祥高蹺展在東麗博物館開幕,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高蹺、寶輦、花會作為軍糧城民眾祈盼平安的民俗盛世,由明代永樂年間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繼承、創新,逐漸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上海市第十屆舞龍舞獅錦標賽傳承非遺文化
    來自上海市17支隊伍的近300名選手齊聚一堂,分別參與校園組、高校組、社會組以及南獅傳統和舞龍傳統5個組別的角逐。選手們以賽會友,一同發揚龍獅精神,傳承非遺文化。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集體健身運動,舞龍、舞獅展示了團結的力量,深受大眾喜愛。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如今龍獅已經發展成為極具民族特色、吉祥喜慶色彩和觀賞價值的體育競賽項目。浦東三林舞龍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在市級非遺傳承項目龜糕印手工技藝,區級非遺傳承項目閩派盆景、剪紙等技藝展示攤位前,市民紛紛和傳承人溝通交流。  不僅能體驗,還能品嘗最地道的美食。「新鮮好吃,值得品嘗。」一盤市級非遺傳承項目福隆益貢魷魚絲剛端上來,就被市民「搶」完。區級非遺傳承項目鼓浪嶼手工餡餅、綠豆糕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非遺文創令人流連忘返,現代文創市集同樣吸睛。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
  • 抗美援朝老戰士齊聚一堂憶崢嶸歲月惜幸福時光
    抗美援朝老戰士齊聚一堂憶崢嶸歲月惜幸福時光 2020-12-01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京沙燕」紅橋開個展 九旬非遺傳承人現場傳口訣
    千龍網北京訊(通訊員 宋光明)非遺走進紅橋 扎燕飛向世界。10月10日上午,國家級非遺北京扎燕風箏製作技藝大師費保齡個展在北京紅橋市場開幕,已經九十高齡的費保齡與觀眾分享了他與扎燕風箏結緣的故事。
  • 蜂療正脊有奇效—傳承人王勇剛成功入庫《中國傳承 人才智庫》
    2020年07月14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四川省成都市王勇剛同志申報的「中醫蜂療正脊技術」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非遺傳承人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守藝人」
    膠東在線9月24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趙亮 賀子慰)花開一季,草木一秋,近40年寒暑更替,煙臺海陽市僑眷、「非遺文化傳承人」韓吉亭始終不改對錫鑲的堅守和傳揚。他憑著精細工藝,匠心獨運,製作的「榮寶苑」金鑲玉、錫鑲工藝品聞名遐邇,不僅是海陽市十大特產之一,更斬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品委員會金獎,登上國禮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