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記憶:邵陽藍印花布的傳承與新生

2021-01-09 瀟湘晨報

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工人在晾曬完畢的布料上鏟去石灰豆漿。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新華社長沙7月29日電(記者劉芳洲、席敏)56歲的楊彩虹最近陸陸續續地接到了外國客戶訂購藍印花布的布料、服裝和家居用品的訂單。「我們不僅讓非遺『活過來』,還讓它『活起來』了。」楊彩虹說。

邵陽藍印花布又稱「豆漿布」,源自遠古時代苗族、瑤族人的「闌幹斑布」和「蠟纈」。據古籍記載,唐朝貞觀年間,當地人在苗瑤蠟染的基礎上,首創以豆漿石灰代蠟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時期,位於湖南西南部的邵陽縣成為華南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藍印花布生產、染印、銷售中心。

「我結婚時的嫁妝就是一個藍印花布四件套。」楊彩虹說,自打記事起,村裡總有鄉親們在小溪邊上唱著歌洗布,那是代表著山間鄉裡最質樸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大量色彩豔麗、價格低廉的機制布開始進入市場,傳統的印染行業在現代技術和商品多元化的雙重衝擊下日漸衰弱。2008年,邵陽藍印花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邵陽縣啟動了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和個人發展藍印花布產業。

在外經商的楊彩虹被家鄉發展非遺產業的執著打動,毅然返鄉創辦了湖南藍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楊彩虹說,創業初期,她進行了近三年的學習與調研,為了尋找適宜大規模種植的藍靛,跑遍了貴州的近十個縣區。

「我們找了很多山草回來,跟著老師傅學習發酵,試驗了起碼有50次才成功。」幾年下來,楊彩虹最初的合作夥伴都已經放棄,而她的堅持,帶來的是藍靛染料的發明專利和8個村成片的種植基地。

羅沙沙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展廳給模特整理服裝。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在楊彩虹的勸說下,女兒羅沙沙放棄了原本的工作,一起發展非遺產業。設計專業畢業的羅沙沙拜師國家級傳承人蔣良壽,開啟了藍印花布的圖案還原與產品設計之路。

「藍印花布不應只作為記憶存在,我們要重拾它的技藝。」羅沙沙說。

在羅沙沙看來,藍印花布樸素清爽,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底蘊。「這些圖案都來自古代傳說或者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比如龍鳳呈祥、獅子繡球、百子千孫圖等。」羅沙沙說,她和母親從民間收集了5000多種圖案紋樣,自己還設計了300多種。江蘇、甘肅、貴州等地,都留下了羅沙沙找尋藍印花布的足跡。

通過手工臨摹、機器掃描和雷射雕刻,一個個一度消失在市面上的圖案紋樣又回到了布匹之上,羅沙沙將它們設計成了旗袍、禮服、枕套、遮陽傘等產品。

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工人在臨摹藍印花布圖案花紋。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現在的藍印花布,不僅漂洋過海進入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高端商場與展會,更進入了國內外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邵陽縣當地也有不少人受惠於此。

湖南藍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帶動了當地2000多名農民種植藍印花布的製作原料黃豆、藍靛,先後幫助近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

「這是一份帶有責任感的事業,也是一份美好的事業。當老傳統遇上新潮流,也可以煥發新的活力。」羅沙沙說。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聽非遺講故事|千年邵陽藍印花布:「一抹藍」的前世今生
    質樸的藍,純淨的白,素雅的紋樣……在湖南省邵陽及周邊地區,「一抹藍」的記憶在棉布上靜靜流淌了上千年。它是曾在上千年歷史中把持著「時尚潮流」的邵陽藍印花布。在現代紡織工藝的衝擊下,邵陽藍印花布曾一度湮沒。如今,經過邵陽縣的搶救性挖掘和發揚,藍印花布又重回人們視線。
  • 千年邵陽藍印花布:「一抹藍」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長沙9月30日電題:千年邵陽藍印花布:「一抹藍」的前世今生新華社記者劉芳洲、席敏質樸的藍,純淨的白,素雅的紋樣……在湖南省邵陽及周邊地區,「一抹藍」的記憶在棉布上靜靜流淌了上千年。它是曾在上千年歷史中把持著「時尚潮流」的邵陽藍印花布。
  • 邵陽:蔣良壽與他的藍印花布傳統技藝
    近日,終於見證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良壽和他在印花布老染坊的藍印花布傳統製作技藝演繹,見證了邵陽藍印花布這項距今已一千三百年歷史的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也見證了蔣良壽等邵陽藍印花布這項民間工藝傳承人譜寫藍色暢想曲,築夢藍印花布的默默追求與執著的精神。
  • 一張藍白相間的大花布,一代邵陽人的記憶
    小時候的記憶裡,外婆有一床藍白相間的被子,每次都會用米漿清洗,那個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洗出來有股淡淡的清香。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床藍色的被子已經不知道去哪了。直到前段時間去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才知道它是有名的邵陽藍印花布。
  • 湖北天門藍印花布紋樣精緻,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民俗風情上,藍印花布符合民眾崇尚完整、求滿、求全、對稱的審美觀點,藍印花布中的人物、動物、植物紋樣通過民間技藝人員的刻畫主要反映出百姓對生命的真情嚮往和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寄託和追求,他們用聰明和才智把自己的信念和人生希望在日用藍印花布紋樣上表現出來。
  • 中國藍印花布孤單的手藝
    四纈中的灰纈久保瑪薩(Masa Kubo)開在上海長樂路上的「中國藍印花布館」展室牆上有兩個小鏡框,裡面的照片一張是黑白的,拍的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裡疊放在床上的藍印花布棉被。她記得很清楚,1972年3月她隨日本婦女代表團第一次來中國,那條疊得整整齊齊的棉被是她在中國第一次看到的藍印花布實物。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藉助數位化手段煥發新生。12月22日,騰訊文旅聯合騰訊QQ,與河南省溫縣人民政府,通過數位化形式推動太極拳進入大眾視野,觸達更多年輕人,促進河南省黃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廣泛的傳播傳承。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近年來,北京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北京市文化局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來多家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分享各自的理念,談話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推薦「師傅帶徒弟」這一方式。
  • 人在新疆——他用匠心傳承百年的非遺味道
    李敏幼時被鄰居們對自家羊肉湯的期待和讚美所觸動,長大後成了吾吾子羊羔肉烹飪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美好而關鍵的瞬間,有時候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  他直言當年並沒有想到「傳承」這麼深的層面上,「那時候不懂事,學習也不好,家裡有份活可以幹,我就去幹了。」  他說,他從未把煮羊肉當做課程一樣系統的學習過。從八九歲有記憶開始,伴著他醒來的是家裡老人宰羊剁肉、刀與刀板咚咚的碰撞聲,放學回來的娛樂就是跟著爺爺上山放羊、拔草。一隻羊從如何餵養到如何烹飪,李敏看過了太多遍,即使閉著眼,這套動作都爛熟於心。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非人不傳」是白氏家族傳承醫學的陳規,即一代人中只會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人將家族全部醫術傾囊相授。1984年,在白金龍接過父輩傳承銀針的第二年,他邁入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校門。學校的基礎中醫理論也夯實了白金龍對「白氏針灸」療法的研究和理解。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從那年開始,我會在遺產日前夕走訪一家非遺傳承特色學校,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尊敬先賢留下的民族瑰寶的。6月12日,我實地考察了園南中學。 只是兒時的史曉燕沒曾想到:自己會成為黃道婆非遺文化傳承的帶頭人,並吸引著孩子們。
  • 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來源標題: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體現並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核。
  • 「直播+非遺」,《河西寶卷》傳承煥發新活力
    連日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傳承活動在快手網絡直播平臺上火熱上演,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消沉。這種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為《河西寶卷》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令人眼前一亮。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