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工人在晾曬完畢的布料上鏟去石灰豆漿。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新華社長沙7月29日電(記者劉芳洲、席敏)56歲的楊彩虹最近陸陸續續地接到了外國客戶訂購藍印花布的布料、服裝和家居用品的訂單。「我們不僅讓非遺『活過來』,還讓它『活起來』了。」楊彩虹說。
邵陽藍印花布又稱「豆漿布」,源自遠古時代苗族、瑤族人的「闌幹斑布」和「蠟纈」。據古籍記載,唐朝貞觀年間,當地人在苗瑤蠟染的基礎上,首創以豆漿石灰代蠟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時期,位於湖南西南部的邵陽縣成為華南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藍印花布生產、染印、銷售中心。
「我結婚時的嫁妝就是一個藍印花布四件套。」楊彩虹說,自打記事起,村裡總有鄉親們在小溪邊上唱著歌洗布,那是代表著山間鄉裡最質樸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大量色彩豔麗、價格低廉的機制布開始進入市場,傳統的印染行業在現代技術和商品多元化的雙重衝擊下日漸衰弱。2008年,邵陽藍印花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邵陽縣啟動了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和個人發展藍印花布產業。
在外經商的楊彩虹被家鄉發展非遺產業的執著打動,毅然返鄉創辦了湖南藍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楊彩虹說,創業初期,她進行了近三年的學習與調研,為了尋找適宜大規模種植的藍靛,跑遍了貴州的近十個縣區。
「我們找了很多山草回來,跟著老師傅學習發酵,試驗了起碼有50次才成功。」幾年下來,楊彩虹最初的合作夥伴都已經放棄,而她的堅持,帶來的是藍靛染料的發明專利和8個村成片的種植基地。
羅沙沙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展廳給模特整理服裝。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在楊彩虹的勸說下,女兒羅沙沙放棄了原本的工作,一起發展非遺產業。設計專業畢業的羅沙沙拜師國家級傳承人蔣良壽,開啟了藍印花布的圖案還原與產品設計之路。
「藍印花布不應只作為記憶存在,我們要重拾它的技藝。」羅沙沙說。
在羅沙沙看來,藍印花布樸素清爽,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底蘊。「這些圖案都來自古代傳說或者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比如龍鳳呈祥、獅子繡球、百子千孫圖等。」羅沙沙說,她和母親從民間收集了5000多種圖案紋樣,自己還設計了300多種。江蘇、甘肅、貴州等地,都留下了羅沙沙找尋藍印花布的足跡。
通過手工臨摹、機器掃描和雷射雕刻,一個個一度消失在市面上的圖案紋樣又回到了布匹之上,羅沙沙將它們設計成了旗袍、禮服、枕套、遮陽傘等產品。
在湖南藍印文化創新孵化基地,工人在臨摹藍印花布圖案花紋。新華社記者 劉芳洲 攝
現在的藍印花布,不僅漂洋過海進入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高端商場與展會,更進入了國內外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邵陽縣當地也有不少人受惠於此。
湖南藍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帶動了當地2000多名農民種植藍印花布的製作原料黃豆、藍靛,先後幫助近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
「這是一份帶有責任感的事業,也是一份美好的事業。當老傳統遇上新潮流,也可以煥發新的活力。」羅沙沙說。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