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尹力) 「京味兒」大展、景泰藍作品展……6月的北京,獨具特色的非遺展覽展示成為各大博物館、文化館的重頭戲,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走近民眾,讓他們見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北京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北京市文化局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來多家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分享各自的理念,談話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推薦「師傅帶徒弟」這一方式。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擁有單位和傳承保護基地,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在傳承發展景泰藍技藝工作中,立足傳承與創新並舉,積極擴大製作人才隊伍,傳承優秀技法;與時俱進研發新品、精品。相關負責人表示,專業人才是技藝傳承的首要條件,為此企業積極鼓勵職工學習專業技術,拿出資金、安排時間組織一線職工參加景泰藍製作工高級技術職稱的學習培訓和考核評定。此外,公司去年接待中小學生5000人,國內外賓客20000人次,向大眾宣傳了景泰藍製作技藝,歷史沿革,發展趨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已有7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伯德元同樣意識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為此開展多項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的重要措施如:「大師帶徒」活動,旨在培養新一代大師,被培養對象需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熱愛漆器事業;建立2個「傳承人工作室」,集傳藝、研發、製作為一體,研發、製作既保留傳統風格,又體現時代氣息的創新產品進而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傳承和研發體系;開辦「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傳習所」,每年開辦一至兩期,以培訓新員工為重點,使新員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金漆鑲嵌髹飾技藝」的知識和技術要領,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逐步解決企業後繼乏人問題。

同樣積極培養年輕一代傳承人的還有百年老字號,擁有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的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據總經理程來祥介紹,為了避免技藝傳承人才匱乏的現象發生,企業經過全面、嚴格地選拔,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凱英精心挑選3名徒弟,建立「師帶徒」崗位技能培養機制。同時,選用了一批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年輕、穩重、愛好並熱心於傳統製鞋技藝的年輕技工,使得每道手工工序都後繼有人。

此外,為讓更多的年輕人改變對傳統布鞋的看法,內聯升多年間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並建設了一隻自己的設計研發隊伍。聘請年輕、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將傳統與時尚緊密地進行結合,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應季的時尚新品,受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喜愛和歡迎。

朝陽區文委副主任徐偉談到,文化傳承應該更加貼近日常百姓的生活。非遺應與跨界藝術相結合,進入當代生活,讓各種藝術家與傳承人都能參與進來。相關部門可以為此建立一個工作平臺,或者藝術家、傳承人建立一個共同的工作室,瞄準國內外當代藝術的走向,走出一條非遺傳承人與藝術家鼎力合作,在創作與當代藝術審美和藝術市場等方面相結合的道路。

不僅各大單位負責人注意到傳承人帶徒的重要性,北京市也於此前首次公布《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扶持辦法》,提出今後將給予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相應補貼,用於開展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學術交流特別是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還將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帶徒補貼制度,定期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考核,為成績優異的學徒提供資金補貼,鼓勵其學習、掌握傳統技藝。該辦法將於7月初實施。(完)

 

相關焦點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非人不傳」是白氏家族傳承醫學的陳規,即一代人中只會選擇最優秀的一個人將家族全部醫術傾囊相授。1984年,在白金龍接過父輩傳承銀針的第二年,他邁入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校門。學校的基礎中醫理論也夯實了白金龍對「白氏針灸」療法的研究和理解。
  • 以非遺剪紙為載體,尋求適合高職學生的文化傳承和服務創新之路
    在無錫,有這樣一所高職院校,多年來始終堅持以非遺剪紙為載體,通過大師引領、課程教學、社會服務等各種途徑,尋求適合高職院校學子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一、 一項手藝帶活一門課    學校以「厚植文化底蘊、精湛一技之長、鍛造工匠精神」,培養「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肚中有貨、手中有藝」的時代新人為辦學方向,在文科類專業中開設了《地方非遺傳承與創新實踐》特色專業選修課程,採取特邀無錫市級非遺剪紙傳承人馮鑽蓀老師來校指導實踐和校內專業教師文化講解和創新研發相結合的方式打造出一門深受學生喜愛的特色課程。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從那年開始,我會在遺產日前夕走訪一家非遺傳承特色學校,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尊敬先賢留下的民族瑰寶的。6月12日,我實地考察了園南中學。 只是兒時的史曉燕沒曾想到:自己會成為黃道婆非遺文化傳承的帶頭人,並吸引著孩子們。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技藝傳承,師徒關係的變與不變
    人們感嘆於其出神入化的技藝,感動於其不懈堅守、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時,也為他們技藝和精神的傳承有所心憂。今天,傳統師徒制還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間嗎?師傅還願招徒弟、還能招到徒弟嗎?師徒制的內涵、形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師徒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和情結?在當下和未來的生產工作、創新創造中,師徒制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 2020年賀歲禮:麼麼御守,中國非遺文化創新傳承
    近日,筆者從中國非遺文化傳承專家處了解到,在一些人喜歡代購洋貨的當下,依然有很多堅持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在今年,雷氏普愛麼麼俠發布的一款產品,受到了許多非遺工作者們的關注和誇讚,它叫麼麼御守,是一款值得推薦的中國非遺文化創新傳承之物!
  • 「直播+非遺」,《河西寶卷》傳承煥發新活力
    連日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西寶卷》傳承活動在快手網絡直播平臺上火熱上演,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消沉。這種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為《河西寶卷》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令人眼前一亮。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本報訊(記者劉鋆鋆)日前,東麗區文化館舉辦的「傳承·弘揚·創新·勃發」長祥高蹺展在東麗博物館開幕,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高蹺、寶輦、花會作為軍糧城民眾祈盼平安的民俗盛世,由明代永樂年間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繼承、創新,逐漸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進入數位化時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加立體和多元的呈現方式,數位化手段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方法和途徑。今年11月,雙方攜手啟動了「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數字科技,以及小程序、線上數字館等創新手段,促進河南省境內黃河沿線溫縣太極拳、開封汴繡、孟津唐三彩等九大重點非遺的廣泛傳播,幫助社會大眾深入了解黃河流域非遺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積極主動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 如何傳承"被遺忘的絕技" 有的"傳承下去非常艱難"
    守望文化的力量,探尋精神的傳承。近3個月來,數十位非遺傳承者在《傳承者》的舞臺上,展現驚世絕活兒,技驚四座。節目用「真摯情懷、真實爭鳴、真誠致敬」三重定位讓觀眾把視線拉回到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上來,成為歲末年初螢屏的一大亮點。
  • 「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北京站 圓滿結課
    2021年1月5日,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的「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第二階段非遺代表項目泥人張彩塑、景泰藍課程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圓滿結課。「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於2018年落地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先後開展雕漆、京繡、泥人張彩塑、景泰藍四門課程共計40節,校藝術中心組織各年級師生參與學習。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原標題: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學生正在設計獅頭的圖案紋樣。 鄭仲 攝佛山鐵軍小學的學生製作的小獅頭作品。 鄭仲 攝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鐵軍小學非遺獅頭藝術班的扎獅頭課。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提到旬邑彩貼剪紙,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庫淑蘭,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的創立者和開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不僅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中國剪紙藝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 人在新疆——他用匠心傳承百年的非遺味道
    李敏幼時被鄰居們對自家羊肉湯的期待和讚美所觸動,長大後成了吾吾子羊羔肉烹飪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美好而關鍵的瞬間,有時候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    「以前,四代人做這個是為了生計,既然有店面了,那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的手藝,我就想留下一點印記。如果有下代人還想接著繼承這個,我想讓他們看到,不管是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家裡傳下來的東西是有價值的。」
  • 當非遺手工藝傳承遭遇野生動物保護 該如何尋求平衡點?
    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在抖音上擁有13萬粉絲的店鋪,首頁簡介上寫著:擁有花絲鑲嵌、鏨刻、點翠等八項非遺技藝。對此,該工作室負責人左書僑回應稱,點翠工藝所用的白胸翠鳥非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該工作室不存在侵害野生動物權益的行為。目前,該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一場非遺手工藝傳承與野生動物保護的討論進入大眾視野。
  • 「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原標題:一「獅」一「拳」一「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新華社廣州12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田建川)在一間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裡,大大小小的獅頭或掛或擺,虎虎生威,讓這個略顯簡陋的房間充滿了精氣神。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