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獅」一「拳」一「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新華社廣州12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田建川)在一間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裡,大大小小的獅頭或掛或擺,虎虎生威,讓這個略顯簡陋的房間充滿了精氣神。
在這間工作室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2歲的黎婉珍和女兒黎嘉欣正在緊張地為山東的客戶趕製獅頭。
「趕時間但不能手腳急,每一個獅頭都代表著扎獅人的技藝,馬虎不得。」黎婉珍說,扎獅頭是純手工的活兒,不比流水線生產,一筆一划間都飽含中國文化意蘊。
黎嘉欣正用幾支毛筆蘸著不同的顏料「寫獅」,一頭彩色的「劉備獅」呼之欲出。黎嘉欣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技藝,還有精益求精和堅守己任的工匠精神。
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黎家獅」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的家族。
在佛山,「黎家獅」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上世紀90年代,導演徐克拍攝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黎婉珍之手。
在12月舉行的廣東省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上,獲得金獎的小舞劇《醒》所有的獅頭全部出自黎婉珍和女兒之手。新華社發
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製作一個獅頭最快也要一周時間,歷經1300多道工序。
「這門手藝對扎獅師傅的定力和耐心要求很高,不能想著掙快錢。」黎婉珍說,這也正是這門技藝傳承面臨的挑戰。幾年來,儘管有一些年輕人向她拜師學藝,但幾乎都沒有堅持下來。
2008年黎婉珍被認定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這讓她愈發感覺到黎家獅技藝傳承的緊迫性。不久,她女兒黎嘉欣辭去小學老師的工作,向她專心學習扎獅。
如今,黎婉珍一邊和女兒接訂單扎獅頭,一邊和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利用假期和空餘時間開展交流和培訓,傳播扎獅文化和技藝。
在外部環境衝擊下堅守文化陣地並致力於技藝傳承的,絕非黎婉珍一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花拳」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9歲的田建文一直在家鄉努力推動著這一古老拳法的普及和習練。
梅花拳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動作剛柔相濟、動靜有制,其弟子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梅花拳的發源地之一,河北省平鄉縣2015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梅花拳文化之鄉」。田建文所在的平鄉縣後馬莊村,就是梅花拳的清代「祖師爺」鄒宏義的祖籍地。
梅花拳弟子在平鄉縣後馬莊習練梅花拳。新華社發
「梅花拳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習練。近年來,習練梅花拳的年輕人卻日漸減少。」田建文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了,過年過節才回來幾天。「看梅花拳表演的多,習練梅花拳的少」,這讓他非常憂心。
隨著當地政府對這一古老拳術日益重視,在田建文的積極推動下,2015年秋季開學後,梅花拳成為平鄉縣33所中小學一萬多名學生的體育必修課。「梅花拳動作剛勁有力,招式靈活多變,對場地器材沒有太高的要求,較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田建文說。
平鄉縣縣直第一小學是最早開展梅花拳授課的學校。該校體育教師孫延義說,「文武雙修、以德立人」的梅花拳精神,與「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通。「習練梅花拳還可以增強學生體魄,很受學生歡迎」。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右江麼乜」也同樣在當地的職教學校裡得到了傳承。「右江麼乜」是百色壯族用於安神鎮驚、闢邪解毒、招福除兇的香囊配飾物,以天然中草藥為芯,用配以吉祥圖案的棉布縫製。
地處廣西百色市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是中國第二所舉辦「扶貧巾幗勵志班」的中職學校。2013年,當地政府把右江麼乜的製作技藝帶進巾幗勵志班,請民間製作藝人對學生進行畫圖設計、香料布料選擇和手工縫製等全部製作工序的培訓。目前,該校學生們製造的麼乜產品已在各類民俗文化藝術節中嶄露頭角。
右江麼乜的民間藝人在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扶貧巾幗勵志班」教授學生製作技藝。新華社發
「這不僅傳承了右江麼乜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製作技藝,還提高了貧困學生的就業能力。」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副校長馬玉林說。
事實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正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近年來,中國通過申報、研究、傳播、立法等多種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還不斷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標準。
作為梅花拳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建文每年能享受到3000元的財政補貼,這對於一個以務農為主的莊稼漢而言,激勵作用不言而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保護中傳承,我們的腳步正走得越來越穩。」田建文說。
(原標題:「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