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2021-01-08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一「獅」一「拳」一「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新華社廣州12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田建川)在一間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裡,大大小小的獅頭或掛或擺,虎虎生威,讓這個略顯簡陋的房間充滿了精氣神。

在這間工作室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2歲的黎婉珍和女兒黎嘉欣正在緊張地為山東的客戶趕製獅頭。

「趕時間但不能手腳急,每一個獅頭都代表著扎獅人的技藝,馬虎不得。」黎婉珍說,扎獅頭是純手工的活兒,不比流水線生產,一筆一划間都飽含中國文化意蘊。

黎嘉欣正用幾支毛筆蘸著不同的顏料「寫獅」,一頭彩色的「劉備獅」呼之欲出。黎嘉欣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技藝,還有精益求精和堅守己任的工匠精神。

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黎家獅」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的家族。

在佛山,「黎家獅」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上世紀90年代,導演徐克拍攝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黎婉珍之手。

  在12月舉行的廣東省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上,獲得金獎的小舞劇《醒》所有的獅頭全部出自黎婉珍和女兒之手。新華社發

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製作一個獅頭最快也要一周時間,歷經1300多道工序。

「這門手藝對扎獅師傅的定力和耐心要求很高,不能想著掙快錢。」黎婉珍說,這也正是這門技藝傳承面臨的挑戰。幾年來,儘管有一些年輕人向她拜師學藝,但幾乎都沒有堅持下來。

2008年黎婉珍被認定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這讓她愈發感覺到黎家獅技藝傳承的緊迫性。不久,她女兒黎嘉欣辭去小學老師的工作,向她專心學習扎獅。

如今,黎婉珍一邊和女兒接訂單扎獅頭,一邊和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利用假期和空餘時間開展交流和培訓,傳播扎獅文化和技藝。

在外部環境衝擊下堅守文化陣地並致力於技藝傳承的,絕非黎婉珍一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花拳」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9歲的田建文一直在家鄉努力推動著這一古老拳法的普及和習練。

梅花拳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動作剛柔相濟、動靜有制,其弟子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梅花拳的發源地之一,河北省平鄉縣2015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梅花拳文化之鄉」。田建文所在的平鄉縣後馬莊村,就是梅花拳的清代「祖師爺」鄒宏義的祖籍地。

  梅花拳弟子在平鄉縣後馬莊習練梅花拳。新華社發

「梅花拳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習練。近年來,習練梅花拳的年輕人卻日漸減少。」田建文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了,過年過節才回來幾天。「看梅花拳表演的多,習練梅花拳的少」,這讓他非常憂心。

隨著當地政府對這一古老拳術日益重視,在田建文的積極推動下,2015年秋季開學後,梅花拳成為平鄉縣33所中小學一萬多名學生的體育必修課。「梅花拳動作剛勁有力,招式靈活多變,對場地器材沒有太高的要求,較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田建文說。

平鄉縣縣直第一小學是最早開展梅花拳授課的學校。該校體育教師孫延義說,「文武雙修、以德立人」的梅花拳精神,與「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通。「習練梅花拳還可以增強學生體魄,很受學生歡迎」。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右江麼乜」也同樣在當地的職教學校裡得到了傳承。「右江麼乜」是百色壯族用於安神鎮驚、闢邪解毒、招福除兇的香囊配飾物,以天然中草藥為芯,用配以吉祥圖案的棉布縫製。

地處廣西百色市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是中國第二所舉辦「扶貧巾幗勵志班」的中職學校。2013年,當地政府把右江麼乜的製作技藝帶進巾幗勵志班,請民間製作藝人對學生進行畫圖設計、香料布料選擇和手工縫製等全部製作工序的培訓。目前,該校學生們製造的麼乜產品已在各類民俗文化藝術節中嶄露頭角。

  右江麼乜的民間藝人在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扶貧巾幗勵志班」教授學生製作技藝。新華社發

「這不僅傳承了右江麼乜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製作技藝,還提高了貧困學生的就業能力。」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副校長馬玉林說。

事實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正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近年來,中國通過申報、研究、傳播、立法等多種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還不斷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標準。

作為梅花拳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建文每年能享受到3000元的財政補貼,這對於一個以務農為主的莊稼漢而言,激勵作用不言而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保護中傳承,我們的腳步正走得越來越穩。」田建文說。

(原標題:「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當非遺手工藝傳承遭遇野生動物保護 該如何尋求平衡點?
    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在抖音上擁有13萬粉絲的店鋪,首頁簡介上寫著:擁有花絲鑲嵌、鏨刻、點翠等八項非遺技藝。對此,該工作室負責人左書僑回應稱,點翠工藝所用的白胸翠鳥非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該工作室不存在侵害野生動物權益的行為。目前,該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一場非遺手工藝傳承與野生動物保護的討論進入大眾視野。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據了解,發源於河南省溫縣的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態,深受海內外人士青睞,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者達數億人,早在2006年就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次騰訊文旅與河南省溫縣人民政府的合作,依託騰訊的社交生態,將擁有3500萬粉絲的QQ family中的IP形象——北極熊Dov多福與太極拳跨界結合,定製出一套演繹太極拳經典招式的表情包。藉助全新的網際網路社交互動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表情包載體,進一步推廣普及太極拳,助力實現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近年來,北京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北京市文化局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來多家非遺傳承保護單位分享各自的理念,談話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推薦「師傅帶徒弟」這一方式。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公示 泉州刣獅榜上有名
    來源:泉州網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盧厝獅陣為代表的泉州刣獅榜上有名。這是石獅繼蚶江海上潑水節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
  • 嶺南非遺舞蹈該怎麼保護?看看華師怎麼做
    文/圖 金羊網記者孫唯,通訊員李宇紅、王曉兵嶺南地區有豐富的非遺舞蹈資源,據統計,1-4批國家級非遺中,廣東已有龍舞、獅舞、瑤族長鼓舞、英歌等傳統舞蹈大類項目9個,省級非遺傳統舞蹈項目70個,是名副其實的傳統舞蹈大省。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非易非遺系列1」天塔獅舞李登山
    他因天塔獅舞而出名,天塔獅舞因他而盛名。「天塔獅舞」 又名「雄獅登天塔」,俗稱「獅子上板凳」,是流行於襄汾縣陶寺村一帶的民間社火節目。傳說始於隋唐,已綿延千年。其精彩獨特之處,是在打擊樂伴奏下,由領獅人、兩隻大獅和4隻小獅在29條板凳搭起15層9米高的塔頂進行表演。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獅舞表演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華夏一絕。
  • 下一個十年粵劇保護傳承風向標!這個總結大會的信息量很大……
    本次總結大會傳遞出諸多信息,可謂是下一個十年粵劇保護傳承的風向標——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歐凱明文化和旅遊部:重視傳承隊伍建設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認為,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投入,以及港澳地區的高度支持,體現了地方政府對粵劇傳承、保護、弘揚等方面的支持和所做出的努力。
  •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2014-12-31 09:07:00 導讀:12月30日,東莞市人民公園內鑼鼓喧天、人頭湧湧。在人群目光的匯聚之處,兩條綠色巨龍在女子舞龍隊的隊員揮舞下,顯得活靈活現、動感十足。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
    目前,我市獲得太極拳武術段位的有8000多人、太極拳輔導員1萬餘人,常年在省外授拳的拳師近萬人、在國外授拳的拳師千餘人,為太極拳高質量傳承保護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三、擔當弘揚責任,掀起習研熱潮。大力弘揚太極拳蘊含的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廣泛開展群眾性太極拳活動,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助力建設健康中國,增強社會凝聚力。一是築牢群眾基礎。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作為民間獅子舞的道具山獅頭,十分講究裝飾效果,獅額、獅角、獅鼻、眼蓋等地方要裝飾上各色絨毛,馬尾鬃毛裝飾在上下睫毛、眉毛、鬍鬚等處,獅額正中裝明鏡一塊,還有許多小金屬片、絨球、小銅鏡等等要粘貼在各處,所以裝配也是一道細緻繁雜的工作。
  • 宣恩大力傳承猴兒鼓非遺文化
    2009年1月,猴兒鼓成為第二批州級非遺項目。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從事猴兒鼓藝術表演60年,一直在家鄉進行猴兒鼓的宣傳、表演、整理和培訓,培養了近40名猴兒鼓非遺傳人。張永華說:「一個好的猴兒鼓手,要懂得觀察,要會不斷地創造,這樣才能把猴兒鼓演好,不然就會演成猴兒把戲。一套猴兒鼓打了一輩子,還可以再改進,再逼真一些。」
  • 麒麟競舞 非遺傳承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樟木頭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活動期間,當地還將舉行省非遺墟市一日遊、麒麟大巡遊、青少年麒麟舞邀請賽等,旨在傳承和弘揚傳統麒麟文化,推動廣東省麒麟舞創新發展,促進全省各地青少年麒麟隊伍互相交流。
  • 張江中與《滾鼓山》非遺保護
    人們逐漸在保護「非遺」項目的全過程中越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秦腔藝術是「非遺」保護文化工程中的一項「重頭戲」,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以來,作為大西北秦腔界,特別是甘肅演職隊伍的每個「個體」都應該是「非遺」保護中義不容辭的奮鬥者。國慶、中秋前,連續3天在定西市舉行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就是我省一次較大規模的「活」態保護舉措。
  • 非遺小課堂第3期 | 舞獅爸爸,在線陪玩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的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後來,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鐵軍小學將獅扎由文化領域強調的對技藝的傳承,轉型為教育部門對文化的弘揚。「這樣一個轉型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理念下了解獅頭文化,孩子覺得不枯燥,畫畫可以畫獅頭,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再去學習獅扎,就很有趣,就鋪展開來了。」張麗琴說。
  • 中國非遺音樂在新媒體時代迎來傳承傳播新機遇
    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應妮)抖音、快手能多大程度助力中國非遺音樂有效傳播?非遺音樂和當下生活有什麼勾連?非遺音樂的傳承發展如何能反哺現在的音樂?  由摩登天空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聯合主辦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10月10日至12日在京舉行,與會者以自己的實踐來闡釋各自對這些問題的想法。
  • 2020年賀歲禮:麼麼御守,中國非遺文化創新傳承
    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禮,鄰裡和睦是禮。同時,中國人還講究禮尚往來,送禮物,講究的不是貴重而是情義和意義!如果一份禮物既表達了情義,還能兼有實用價值,有內涵有文化有意義,還不貴,人人都送得起,那實在是再完美不過了!可是這樣的禮物,很多人抓破腦袋都想不到呢!2020年的春節即將臨近,這靈鼠年賀歲禮,送什麼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