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大力傳承猴兒鼓非遺文化

2021-01-08 恩施新聞網

恩施晚報訊(全媒體記者牟凡 實習生張曉端 通訊員張子家)8月10日,宣恩縣高羅鎮黃家河村正進行猴兒鼓表演,10餘名表演者圍繞幾面大鼓,模仿著猴子的動作,倒爬樹、偷供果、戲鼓、聽鼓、拖鼓……生動活潑,惟妙惟肖。表演者時而擊打鼓邊,時而擊打鼓面,鼓聲悅耳,風韻獨特,引得圍觀者陣陣喝彩。

猴兒鼓也稱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還大牛願(也叫椎牛會或椎牛節)時,進行「踩鼓」儀式中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而得名。2009年1月,猴兒鼓成為第二批州級非遺項目。

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從事猴兒鼓藝術表演60年,一直在家鄉進行猴兒鼓的宣傳、表演、整理和培訓,培養了近40名猴兒鼓非遺傳人。張永華說:「一個好的猴兒鼓手,要懂得觀察,要會不斷地創造,這樣才能把猴兒鼓演好,不然就會演成猴兒把戲。一套猴兒鼓打了一輩子,還可以再改進,再逼真一些。」不竭的藝術追求及幾十年的人生揣摩、體味,使張永華的猴兒鼓表演愈發精彩。

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傳統藝術,多年來,宣恩縣不斷加強對猴兒鼓的傳承與保護。20世紀50年代,經宣恩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和提煉,猴兒鼓成為一種具有民族性的娛樂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現已成為集鼓、樂、舞一體的舞蹈形式,整個舞蹈風趣、熱烈,技藝性極強,還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極具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價值。

相關焦點

  • 【恩施文旅號】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看苗家猴兒鼓,品魅力真性情
    後來人們便模仿猴子擊鼓而跳的動作,編了十多套動作,因此就稱為「猴兒鼓「,並一直流傳至今。今年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自小受大人表演猴兒鼓環境薰陶,通過自學和請教逐漸掌握了猴兒鼓基本表演方法,1959年由縣文化館派到省城武漢進行培訓,回到家鄉後,他專心負責猴兒鼓的宣傳、整理及培訓工作。
  • 宣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猴兒鼓,用舞姿抒寫多彩地方民族文化
    恩施州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的長河下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宣恩古稱「蠻夷」之地,是「夷歌巴舞」的發源地和流傳地區之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其中的典型文化代表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是一張靚麗的名片。由於環境地理、文化差異等原因,對於它的叫法也有所不同,調鼓、猴鼓、苗鼓等等。
  • 猴兒鼓:自然之舞真性情 一顰一笑展風採
    在貴州省黔東南、湖南湘西及我州宣恩縣一帶,廣為流傳著一種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因環境地理、文化差異等原因,各自命名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苗族稱猴兒鼓為猴鼓,苗語叫作「阿濃面」。黔東南苗族稱猴兒鼓叫調鼓。在湖北省唯一保留苗族語言和習俗保持較為完整的苗寨——小茅坡營所在地的宣恩縣,人們習慣稱之為猴兒鼓,亦稱苗鼓。關於猴兒鼓起源於何時,各種說法不一。
  • 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的名片亮了
    廣東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目前有人類非遺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47項、省級非遺項目701項。近年來,廣東省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將非遺產業送進千家萬戶,在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傳統手工藝振興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不僅讓老百姓有了錢,也讓非遺產品贏得了世界的關注。
  • 非遺傳承人鬧元宵 非遺館裡好戲連臺
    「猴兒鼓王」時節海表演《猴兒鼓》。紅網時刻長沙2月19日訊(記者 胡芳 通訊員 唐妙)苗鼓、戲曲、民俗舞蹈……各類民俗節目輪番上演;劃旱船、蚌殼精、大頭娃娃、花鼓戲……各種巡遊展演好不熱鬧;擂茶、臭豆腐、甜酒……非遺民俗美食香飄四方;碑拓、香道、皮影戲……非遺體驗豐富多彩。2月19日,正值元宵佳節,湖南雨花非遺館舉辦了足夠韻味的「非遺大集」,非遺傳承人和數千市民一起歡樂鬧元宵。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國務院設定的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從那年開始,我會在遺產日前夕走訪一家非遺傳承特色學校,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尊敬先賢留下的民族瑰寶的。6月12日,我實地考察了園南中學。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 「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舉行春秋二祭,正月十五點燈,結婚儀式的情景。」伍志和指出「非遺是生活上的一種文化傳承。」
  • 麒麟競舞 非遺傳承
    :鎮市民休閒廣場→銀河中路→帝豪路→東城路→柏興三路→銀河中路(在鎮行政廣場集中)  (三)「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2020年第三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麒麟舞邀請賽  時間:12月15日19時30分-22時  地點:東莞市樟木頭鎮市民休閒廣場舞臺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15支隊伍同臺競技  2020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麒麟舞邀請賽以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本報訊(記者劉鋆鋆)日前,東麗區文化館舉辦的「傳承·弘揚·創新·勃發」長祥高蹺展在東麗博物館開幕,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高蹺、寶輦、花會作為軍糧城民眾祈盼平安的民俗盛世,由明代永樂年間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繼承、創新,逐漸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這是一場嘉年華式的文化遺產盛會,主舞臺上的精彩演出、非遺大師的現場亮相、創意市集的親密互動等,揭去了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讓市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  看著眾人驚訝的目光,帶來珠繡T臺秀的廈門揚臻珠繡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勁十分開心,「這是珠繡服飾秀首次走上這麼親民的舞臺,活動非常好,只有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歡非遺,文化遺產才能傳承下去,才有生命力。」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尹力) 「京味兒」大展、景泰藍作品展……6月的北京,獨具特色的非遺展覽展示成為各大博物館、文化館的重頭戲,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走近民眾,讓他們見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 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來源標題: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體現並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核。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河南寶豐:手工制鼓 只為傳承
    今年68歲的劉太,從小跟著父親和爺爺學習制鼓技藝,是寶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大黃制鼓」代表性傳承人。「劉家制鼓由來已久,相傳是從唐代開始。目前有考證的進入非遺保護名錄的是從劉太的爺爺劉長林算起,劉太的父親劉留柱為第二代,劉太為第三代。」趙莊鎮文化站負責人黃振華介紹。
  • 平谷鎮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之鉤針編織DIY活動
    鉤針編織技藝是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宣傳推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非遺文化引入居民群眾的日常生活,11月12日,我鎮在文化服務中心組織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之鉤針編織DIY活動系列(二)——鉤針編織泡芙花DIY活動」。
  • 2020年賀歲禮:麼麼御守,中國非遺文化創新傳承
    如果一份禮物既表達了情義,還能兼有實用價值,有內涵有文化有意義,還不貴,人人都送得起,那實在是再完美不過了!可是這樣的禮物,很多人抓破腦袋都想不到呢!2020年的春節即將臨近,這靈鼠年賀歲禮,送什麼好呢?
  • 「三少民族」之一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非遺技藝傳承於世
    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千百年來,對於這個歷史悠久善於遷徙的狩獵民族而言,有著自己獨特而神秘的歷史文化傳承。在千百年來的狩獵生活中,鄂溫克人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鄂溫克族文化具有森林狩獵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特點,是鄂溫克這片草原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獨特的鄂溫克服飾,神奇的薩滿鼓、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和賦有溫暖、光明含義的太陽花、太陽姑娘的掛飾等構成了鄂溫克族文化的靈魂。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2011年,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旬邑縣也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民間剪紙之鄉」。 蓬勃發展的傳承隊伍 68歲的何愛葉如今是旬邑彩貼剪紙的「扛旗」之人,也是旬邑彩貼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
  • 非遺文化「播種」校園:天津津南區新添「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紀念日的前一天,津南區「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授牌儀式在葛沽實驗小學舉行。  儀式中,小主持人慷慨激昂,發起了「手握文化傳承接力棒」的號召,全場響起陣陣掌聲。隨後,掛牌儀式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