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萬眾矚目的棕編組終於來啦,撒花~
和其他小組不一樣的是,我們棕編組第一次是到橘子洲的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拜訪師傅的。一行8人,竟然有4個是第一次來橘洲好好逛逛。
溫暖的橘子洲,浪漫的棕編,我們一行人坐著觀光小火車來啦。(再次撒花~)
一進門,我們的目光齊刷刷的被館內陳列的棕葉編展品所吸引。
「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
這些用棕葉編制而成的小工藝品形態逼真,精緻美觀,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我們一行人這裡看看,那裡瞧瞧,不禁連聲讚嘆,也對我們即將要探討的主題有了更強烈的嚮往。
叮!這裡插播一條棕編知識廣告
(會員不可關閉)
棕編
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
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
民國初年,棕編涼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發達昌盛。
新繁棕編技法多樣,有胡椒眼空花和鴉雀嘴不透空等編制法。用其編制提兜省時省料,體輕質柔,易編,十分美觀。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長沙地區就有人用棕葉編制蜻蜓、蚱蜢等各類昆蟲,在街頭叫賣。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仿佛活的一般。
一上來,傳承人便問大家棕編的主要材料是什麼?
這可難不倒我們,當然是棕櫚葉。
可是棕櫚葉又有哪些部分可利用呢?
傳承人告訴我們,主要可利用部分分為三類:
嫩芯葉,用於編造飛禽走獸。這可是個難得的寶貝,一棵100年的老樹上一個月僅結一片;
樹皮,也就是棕櫚樹的樹幹部分,可用來編制蓑衣,鞋墊等。寫到這裡,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棕絲,從樹皮中抽出,可用來做刷子等。
棕絲手工藝製品:刷子、杯墊、收納籃等
在我們和師傅聊天的過程中師傅不禁動容,她說:
「我師父的年紀已經六七十歲了,他有點想要放棄繼續做棕編。因為他覺得對於目前的社會來說,棕編的市場越來越小,願意去了解傳承它的人也不見得有幾個。所以除了日常工作,我把我多餘的時間都用來去創新棕編了,我想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就斷傳了」……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犧牲自己的時間來做一個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的。
但有時候,重要的也許並不是市場價值,而是傳承物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懷,以及它所見證的歷史變更。
所以讓我們敞開胸懷,用心去感受去傾聽不一樣的棕編文化,或許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收穫。
棕編組體驗棕編技藝——編玫瑰
圖六為當天參觀非遺館的其他同學,
在我們的吸引下也參與到動手體驗中
我們接觸歷史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有時根本不知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何為非遺情懷。沒時間,不喜歡,等等理由讓我們與寶貴的文化遺產擦肩而過。
現在學校給了我們機會去向傳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接觸棕編,既可以幫助傳承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棕編文化,同時也能增強自己的文化素養,何樂而不為呢?
但在快餐文化潮流,大部分人情懷不足等問題下,非遺產銷都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再加上棕櫚葉再生速度慢,採摘難度大,使得其推廣更是難上加難。
談到這裡,我們也希望這一次的非遺實習能夠使更多的人去了解棕編,傳承棕編,創新棕編。
實習之前,我們對棕編沒有什麼概念,但是通過師傅繪聲繪色的講解,以及教我們做一些簡單的棕編手工藝品,我們都參與其中,並愛上了這個過程。
非遺是不會過時的,但我們需要在這個時代給它提供舞臺,當然,也是給我們自己提供一個舞臺。
棕編組與師傅合影——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