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正在超市買過節食品,美女鄰居發來信息:「明天端午節,我給你包了些粽子,晚上給你送去。」
我立即回覆:「上次你已經送我了呀,還沒吃完呢。」
「我聽你兒子說,你們不吃鹹蛋黃五花肉餡的。鹹蛋黃五花肉餡是我們廣東口味,我忘了,這次特意給你包了一些白粽子,沒有放餡料,是你們老家味道。」
一時間我竟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不用了,上次都吃了,單獨再為我包,太費事了。」
「不費事兒,材料有,粽葉是現成的,糯米是現成的,包你們老家的粽子,容易!只需把米泡兩小時,三下五除二就包完了,但是需要你自己煮。」
「那我就收下了,不會包,開火煮我還是會的。」我發了個俏皮的表情給她。
「別以為煮粽子容易。煮得不好要麼夾生,要麼鍋底的熟了,鍋最上面的一半生一半熟,那樣的粽子一吃就壞肚子。不怕,我教你煮。」
一邊開著車,一邊感動著,一邊回憶起小時候跟著奶奶包粽子的情形。
印象中我媽從來不包粽子,我媽總說孩子吃多了糯米不消化,容易生病,依我估計,多半是我媽不會包。每到端午節,我們整個壪(大概六七戶人家)過節的粽子都是我奶奶和我二奶奶包的。記得她倆總是提前幾天就到竹林裡撿大塊的竹葉,煮好,晾乾,放在那裡,只等端午節時拿來用,有時也把前一年的粽葉洗乾淨留到下一年用。再把小一些的竹葉分成細條用來捆粽子。她們絕不會用其他線繩來捆綁,說那樣就亂了粽子的香味。
小時候我總納悶粽葉為什麼要煮,撿出的新鮮竹葉用起來不更好嗎?奶奶說煮粽葉很有學問呢,火候要恰到好處,時間要掌握準確,煮出的粽葉才柔軟有彈性,包出的粽子才不會破。
而我們孩子總是好奇,奶奶包,我們也學樣兒。於是奶奶就教我們怎樣把粽葉彎成漏鬥狀,放多少米,怎樣一層米一層水。放水是為了糯米能更好地更牢地聚集在一起,這是包粽子的關鍵。米少了粽葉裹鬆了煮出來的粽子是散的,水汽太多,米多了粽葉裹緊了煮出來的粽子硬如石頭,口感不好。奶奶總是像變魔術似的三下五除二一個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們小孩子怎麼著也包不出那樣的三角形狀,要麼粽葉散了,要麼米從粽葉縫裡漏了,要麼粽葉破了,要麼繩子扎不緊了。即便這樣,奶奶也從不把我們包的粽子拆掉重來,而是就這樣煮出來。
每當粽子出鍋時,孩子們便會嘰嘰喳喳地說,這個是我包的,這個是我包的。最後,孩子們包的粽子多半被大人吃了,而奶奶包的粽子多半被我們吃了。時光過去得真快!
晚上,正坐在沙發上看書,門鈴響了,美女鄰居拎著粽子上來了,一大兜!青翠的棕葉,飽滿的粽子,每個粽子上端都留有一截長長的粽葉繩子,一大兜栓在一起,拎起來,沉甸甸的,真有小時候的味道!
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到廚房,她看著我下粽,看著我放水,看著我開火,看著我蓋上鍋蓋。我們看著火苗在鍋底燃燒,看著水在鍋裡沸騰,看著粽子在鍋裡翻動,把火擰小,蓋好鍋蓋,我倆沙發上坐著聊天去了。
聊人生,聊未來,聊家庭,聊孩子,聊老公,聊內心的焦慮,聊心中的希望,聊未來的夢想!時間慢慢地走著,我們慢慢地聊著,粽子慢慢地煮著,我們慢慢地等著,慢慢地聞著,慢慢地感受著,粽子的香味兒從廚房飄出來,節日的氣氛來到了!
感謝您的閱讀與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