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2021-01-16 澎湃新聞
2020-07-11 14:30 來源: 澎湃新聞 網信正定

以下文章來源於掌上正定 ,作者正小融

掌上正定

發布權威資訊、關注民生話題、傳遞正定聲音!

正定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縣城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

省級非遺項目中的

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是手工作坊式經濟運行模式。龍獅道具製作過程複雜,工藝繁多,對原材料和工藝之間銜接的要求比較高,製作周期長是純手工製作,對環境技術要求條件高,但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持久,深受國內外各界朋友的青睞。正定的龍獅道具製作作坊名聲遠揚,多年來一直是買家口碑相互傳頌,爭取回頭老客戶的自產自銷的營銷模式,在老一輩的龍獅玩家中孰知。

作為「北獅」的代表滄州舞獅的道具就是來自於此,據正定文史資料、縣誌等記載:「清朝道光年間傳入新城鋪、八方等村,表演時兩人合作,一人頂獅頭,一人披獅身,另一人執繡球引逗......」《古常山郡新志》記載:「正定府各縣民間組織:雜技會,舞龍舞獅等……以娛樂健身為宗旨。」這些材料反映了正定一代舞龍舞獅活動的興盛,正定的龍獅道具製作作坊則更為興盛,據家人相傳生於道光年間的太爺王洪濤年輕時為了養家餬口,善做手工藝的他開始了龍獅道具製作的藝術生涯,從此王家的龍獅走向了市場。

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由來已久,由於產品的熱銷,多年來一直享譽全球,獨立於世界之林,中國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龍舞獅的習俗,自古正定為路、郡、府、縣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顯赫,經濟文化繁榮,在傳承的過程中由於龍獅製作的手工技藝比較繁雜,要求產品質量過高,在傳授方面一直是口傳手帶嫡系子孫,在加工的過程中只有自家人掌握全套的技術,保密性較高,隨著觀念的轉變,過去的傳承觀念已經轉變。

在正定龍獅道具製作中心,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傳承人馬小增正為獅頭道具填色。

如今,龍獅工藝在第六代傳人馬小增與王京繼續努力下龍獅的造型與製作在保持傳統工藝基礎上又有了更加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龍獅道具產品有名,雜技道具及民俗表演的各種竹馬旱船等道具銷量很好,受到業內人士的讚揚。

正定龍獅道具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近幾年產品遠銷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亞歐國家,只要有華人在的地方,都能看到小增龍獅製作坊的產品。

來源:正定發布

原標題:《【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閱讀原文

錄入編輯:administrator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相關焦點

  •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2014-12-31 09:07:00 導讀:12月30日,東莞市人民公園內鑼鼓喧天、人頭湧湧。在人群目光的匯聚之處,兩條綠色巨龍在女子舞龍隊的隊員揮舞下,顯得活靈活現、動感十足。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千年「窯火」煥發傳統制陶技藝新生機
    紅網時刻1月14日訊(冷水灘站記者 唐夢 王庚娣)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來,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潛心鑽研陶藝,開展公益教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陶藝,讓冷水灘本地傳統制陶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李海生正忙著教授學生用紫砂製作器皿。學生們認真製作著器皿。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繩結技藝按照基本結、變化結、組合結可分為三大類,每一類又衍生出幾十種結法。為了鞏固和提升村民及貧困戶的繩結編織技能,讓村民及貧困戶儘快掌握技藝,提高編織水平,提前實現坐在家就能增收的願望。  下一步,通遼市文旅廣電局將繼續發揮市非遺傳承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的作用,採取多種方式,組織通遼市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讓「非遺」擴大傳承。
  • 浦東新區7所中小學獲評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
    日前,2019年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第六批優秀傳習基地名單公布,浦東的上海市上南中學南校入選。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浦東共有7所中小學(含中職校)分批被命名為市級"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鑼鼓書、龍獅、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浦東說書、茶藝、三林刺繡這些非遺項目,在浦東中小學校園裡生根發芽。
  • 非遺系列之:爐火純青的毛筆製作技藝!
    紹興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得天獨厚的地理水文條件,催生了陳皮、古典家具、小岡香等非遺產業,成為江門一張張文旅名片。  扼守珠江西岸,聯結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江門扮演著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角色。目前,江門正全力做好新時代的「僑」文章,延續僑鄉文脈,紮實推進現代文化產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
  • 非遺項目走進千年古城,武定府衙邀您一起歡度中秋……
    為積極響應非遺傳承項目,把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重大決策,主動承擔起文化復興的責任,立志於傳承與發揚國學文化,為非遺傳承項目的建設添磚加瓦,培養孫子故裡新一代的文化繼承人。讓大家近距離感受文人雅事,點燃遊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直接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文字、圖片的間接感知中。
  • 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賞會舉行: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
    11月18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聊城市非遺傳承創新烹飪技藝鑑定會舉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魯菜烹飪技藝(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收徒儀式。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是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高文平傳承家傳廚藝,在國際、國家級比賽中多次摘金奪銀,並不斷發展,使高氏烹飪技藝的聲譽更為顯揚。
  • 濟寧小木匠創新的「小盒子」,蘊含非遺技藝的「大文化」
    他創立的山東魯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統木作技藝體驗為主的文化企業。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到店體驗的顧客有所減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與文旅界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之後,決定要讓傳統非遺技藝的體驗『走出去』。」於是,這一次他們帶來了新開發的玩具「非遺盒子」。
  • 一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 非遺傳承人走進中學課堂,傳習草編技藝 長春...
    本報訊 (記者朱怡)日前,在長春市第57中學,七年級的學生們放下課本與鋼筆,卻在蒲草與剪刀間忙碌著——45分鐘後,學生們完成了鳥巢的製作。這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是市文廣新局主辦的迎接非遺日系列活動之一。  「做鳥巢都需要什麼材料?」「蒲草,剪刀、松針。」「誰能告訴我應該用什麼方法編鳥巢?」「用絞編法。」
  • 廣東白雲學院:白雲龍獅團「舞」上2021年全國「村晚」
    啟動儀式上,李東彪老師帶領的白雲龍獅團成員為全國人民傾情奉上一段精彩絕倫的龍獅表演。現場,中宣部副部長、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為醒獅點睛。整個環節長達2分30秒。
  • 上海市第十屆舞龍舞獅錦標賽傳承非遺文化
    選手們以賽會友,一同發揚龍獅精神,傳承非遺文化。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集體健身運動,舞龍、舞獅展示了團結的力量,深受大眾喜愛。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如今龍獅已經發展成為極具民族特色、吉祥喜慶色彩和觀賞價值的體育競賽項目。浦東三林舞龍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幾年,上海市龍獅協會還與百餘所學校、單位、企業聯合開展龍獅運動,為項目的發展拓寬了思路和道路。
  • 聽非遺講故事|千年邵陽藍印花布:「一抹藍」的前世今生
    質樸的藍,純淨的白,素雅的紋樣……在湖南省邵陽及周邊地區,「一抹藍」的記憶在棉布上靜靜流淌了上千年。它是曾在上千年歷史中把持著「時尚潮流」的邵陽藍印花布。在現代紡織工藝的衝擊下,邵陽藍印花布曾一度湮沒。如今,經過邵陽縣的搶救性挖掘和發揚,藍印花布又重回人們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