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18 8:59:32
來源:浦東時報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老非遺文化,正日益走進浦東學子的生活中。日前,2019年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第六批優秀傳習基地名單公布,浦東的上海市上南中學南校入選。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浦東共有7所中小學(含中職校)分批被命名為市級"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鑼鼓書、龍獅、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浦東說書、茶藝、三林刺繡這些非遺項目,在浦東中小學校園裡生根發芽。
浦東娃學浦東話 不但會說還會唱
"河塘裡廂種蓮藕,養雞養鴨養奶牛……"10月14日舉行的2019年浦東新區第十五屆學生藝術節專場演出中,北蔡中學初一學生楊嘉毅等表演的浦東說書《農家生活樂悠悠》,贏得了滿堂彩。楊嘉毅的父輩和祖輩都是土生土長的浦東本地人,小學三年級時她偶然接觸了浦東說書,並參加了學生社團。5年後的今天,她成了北蔡中學浦東說書表演隊的骨幹,逢年過節家裡來客人她就會表演一段,媽媽還會在一旁跟著哼。
在北蔡中學,有一大批師生和家長對國家級非遺——浦東說書很有感情。因為不少師生和家長能講浦東話、願學浦東話,2010年起學校正式將浦東說書引入校園,經過10年深耕,浦東說書如今已成為學校藝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金字招牌",每名師生都了解浦東說書的歷史文化和表演形式,會哼唱一到兩首簡單的浦東說書作品。一批有表演潛能的學生還代表學校和浦東走上各級各類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欣賞浦東說書。
在千年古鎮新場,基於浦東本土方言說唱並加上鑼鼓擊奏的鄉土風格曲藝形式——鑼鼓書,也在一群學生中受到追捧。2005年,新場實驗中學(原石筍中學)就把鑼鼓書引入校園,學校聘請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鑼鼓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談敬德等藝術家"坐鎮",定期進校為師生開講座,普及鑼鼓書知識,並為部分師生授課,校內的鑼鼓書專用教室和古鎮上的"中國鑼鼓書藝術館"等,都留下了師生拜師學藝的身影。此外,學校在劇目上不斷推陳出新,2012年創作介紹新場"桃花節"的《桃花謠》;2015年創作《雨花裡的風採》,頌揚同學間互幫互助的友誼;2018年又創作《學區新氣象》,展現新場學區師生齊心協力辦好家門口學校的信心和決心。
從學刺繡到舞龍獅 傳承文化動靜皆宜
三林刺繡以線細針密、針法多樣、色彩豐富著稱,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如今在三林鎮的一所中學落地生根。在上南南校的三林刺繡專用教室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刺繡繃架,每周一二下午,區級非遺傳承人周蔚紋會帶著學生在此研習三林刺繡技藝。有意思的是,其中不乏男生。初一學生孟樂琦的老家在安徽,他本以鍛鍊動手能力為初衷開始學習刺繡,如今不僅嫻熟掌握了基本針法,還和同伴們合作完成了以竹子、花朵等為題的作品。
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三林刺繡,學校將相關內容引入勞技課和美術課,由教師根據傳習內容編寫教案、資料,講授三林刺繡的文史常識、藝術賞析和基礎技藝。此外,學校還開發了手帕、書籤等課程資源包,供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每年還會舉辦三林刺繡學生作品展。到了元宵佳節,學校周邊的社區居民和學生家長等會被邀請進校,參觀並體驗包括三林刺繡在內的"民俗文化嘉年華"。
每年端午節,三林實驗小學(原聯豐小學)的一群"小龍人"會選擇這樣過節:舞起手中龍,秀出少年志。學校地處三林鎮,受鄉土文化的薰陶,龍獅運動深受師生喜愛。2003年,學校成立了"三林實驗小學龍娃藝術團",聘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陸大傑擔任教練。之後,學校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以龍獅文化為主導的系列化課程,並把舞龍舞獅的基本動作改編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小遊戲,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如今,學校的"龍娃藝術團"聲名在外,龍獅精神也成為每一名三林實驗人的精神支柱。
樂聲傳至浦江西 茶香飄到果洛去
《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一句"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琵琶的音色,在浦東教院附小(原浦東教院附校),這樣的樂聲時常會在校園裡響起。學校與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合作打造浦東派琵琶傳習基地,並以此為引領帶動民樂特色建設。學校不僅多次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嘉慶到校開講座,還編寫了《玉盤切切海上情——"浦東派琵琶"傳習讀本》等民樂校本讀本。去年,校琵琶團隊受邀登上上海教博會的展臺,赴東方綠舟參加"非遺技藝大巡遊",還前往上海大世界為公眾開設非遺課程。
在陸行中學南校,另一項國家級非遺文化——江南絲竹被發揚光大。學校在民樂教育的基礎上構建江南絲竹傳承系列校本課程。一方面,開發笛子、二胡、琵琶、揚琴、中阮等樂器的單聲部課程,每年有12個班、360餘名學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學校開設合奏課程,鼓勵學生在分聲部學習的基礎上自由組成小樂隊,並在此基礎上組建年級、校級樂隊。此外,每周五中午的"紅領巾廣播",內容也是圍繞江南絲竹的知識普及和名曲欣賞。2017年3月,學校牽頭成立了上海市江南絲竹進校園中小學聯盟,成員中既有浦東的中小學,還包括徐匯、金山、松江等區的學校和藝術團體。由陸行南校編寫的《江南絲竹通識》教材在聯盟內共享,如今聯盟成為浦江兩岸中小學交流江南絲竹進校園實踐經驗的一大平臺。
在新陸職校,一群中職生則跟著兩名在茶藝方面有專長的教師學起了茶藝。從茶葉的理論知識到衝泡技藝,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學習和傳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並將此作為提升個人修養的有效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前來上海學習的青海果洛學生,也曾加入茶藝社團,他們將嫋嫋茶香從浦江東岸帶到了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