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喜迎端午之際,不僅能品嘗到味道鮮美的粽子,還能看到精彩絕倫的表演呢!這不就在咱新餘洋江,每逢端午佳節,龍舟競舞,鞭炮盡放,鑼鼓銘天,整一個震撼了得!
洋江,這個始建於宋代雍熙元年的小鎮,原名楊江,後因每年汛期境內袁河、楊溪河漲水時「狀類汪洋,故名」。史載:「分宜西邑,袁水縱貫之,端陽,民競舟於其上,萬人空巷。」
歷史脈絡走起來!!!
當地民眾已經開始利用兩江交匯的水域環境,在端午期間賽龍舟;
洋江端午節的龍舟賽從未間斷過,先後多次舉辦全鄉龍舟賽;
市政府在洋江鎮組織8隻龍舟到新餘北湖進行龍舟表演賽,以此支持賽龍舟;
如此,作為渝鈐大地唯一可以冠以「龍舟之鄉」美名的小鎮,這裡的龍舟文化是不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呢?
端陽節,昌山廟,「迎水神,龍下水」,這項古老的習俗已經傳承了上千年。這是洋江龍舟賽的儀式盛宴,雖為歷史流傳,但卻在現代文化的浪濤中,光輝熠熠。
「迎水神,龍下水」六步驟 看過來!!!
首先是龍船下水。一般為端午這日清晨7:30許,將龍船從村裡抬上車輛,運往附近水域。燃放鞭炮,迎接龍頭下水,然後劃向分宜昌山廟。
第二是龍頭上岸。鞭炮轟鳴,鑼鼓聲鏘,吶喊歡呼聲中,由兩名龍舟隊員搬龍頭上岸(俗稱龍上水)。
第三是龍首進廟。龍舟所有隊員喊著口號簇擁龍頭,在一名本村的族長陪護下,亦步亦趨走進昌山廟觀音殿。
第四是朝拜觀音。將龍頭放在於條長凳上,龍舟隊員邊拜觀音,邊齊喊「劃囉、劃囉......」。在龍母娘娘面前祭拜,許下心願祈福,向神靈祭祀祈求平安、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第五是朝拜龍母。這是整個儀表重頭戲。首先龍頭朝著龍母落座於二條長凳上,由陪護長老點燃香燭,奉上香火錢,叩拜龍母。此時鑼鼓齊響,龍舟隊員振臂高呼「劃囉、劃囉......」。在吶喊聲中,由廟宇裡一位長老,給龍首系上一條紅綢緞,在龍口裡放入一個小紅包,隨後眾人抬舉著龍頭,向龍母再行三叩之禮,高舉龍頭帶著昂揚的鬥志,離開廟堂。
最後是龍船返回。龍舟活水儀式結束,敲鑼打鼓走出觀音殿回到龍舟中,長老將龍頭裝好,龍舟沿河逆流而上回到各自村莊水域,準備端午節進行比賽。
在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節奏裡,觀摩這樣一場隆重而又虔誠的傳統儀式,是否讓你喧囂於世的心靈得到了些許撫慰與安寧呢?
「咚咚」的鑼鼓聲,震破雲霄,你聽到了嗎?這是在為龍舟大賽預熱了。據知,這樣「醍醐灌頂」的聲音會從節前三四天開始一直到初六初七結束。最壯觀的表演,當然是初五過節的這天。雖盛宴還未開始,但龍舟男兒已英姿颯爽,蓄勢待發!!!
看那沖天氣勢,聽那震天嘯聲。澎湃了,沸騰了,釋放了。。。是不是還不夠盡興,那就明天約起,去現場感受吧!~
洋江龍舟賽,一項糅合了娛樂與競技,充滿了力與美的水上運動,一場傳承了儀式與技藝,飽含了情與真的文化盛宴,不僅是頑強生存的村民在端陽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飽滿精力的宣洩和釋放,也是難能可貴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在歷經歲月長河後當地人對其的傳承與堅守。
對於很多遠離家鄉的洋江人來說,龍舟賽是關於故鄉的最清晰的記憶,是永遠的鄉愁。如此說來,習俗之於文化,未嘗不正如文化之於記憶,是水乳交融,又飽含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