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日益變遷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甚至一些已經50歲的人都與微信接軌,成為微信的狂熱粉絲。所以一些家長就希望通過微信能與孩子之間多些交流和溝通,可是一部分孩子卻表示很尷尬:接受,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大人監視了;不接受,又難得父母一片苦心,既然這是父母的一片苦心,我們何不接受父母用微信搭起與父母之間的心靈橋梁呢?
也許一部分同學認為,與父母成為好友,自己的隱私就會被窺探,從此往後,自己與父母之間便再無秘密可言,所以很多同學就在於父母成為好友之後又拉黑,因為這樣既沒有拂了父母的面子,又保住了自己的秘密,可是這樣的做法真的可取嗎?當然不是!父母為何想要與我們多些了解與溝通?又為何通過微信想來接近我們的生活?問題的答案,值得我們深思……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從繫上紅領巾到背上大書包,再到起身前往不熟悉的土地,我們與父母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甚至可以說只是心靈上的疏遠,是心靈橋梁的潰塌。我們的父母也從青蔥翠發到耳鬢斑白,不變的只有他們對孩子的關心與掛念,而微信就成了他們一種關心我們的方式。
騰訊新聞曝出一組照片,是幾張微信聊天的截圖,雲南小周同學只身前往北京求學,家裡母親掛念兒子,卻因省話費而不捨得經常給兒子打電話,家裡貧寒沒有裝網線的機會,所以這位年近70的母親每天走七八公裡的路到鎮上親戚家借,用手機給兒子發幾句話,句句都包含著老母親對兒子的關心與掛念,可以說是微信連接了,這相隔幾千公裡的母子的心!
作為孩子的我們,應該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主動用微信添加父母就懂發個問候,主動拍下自己身邊的趣事,分享給父母,主動以微信搭建起與父母之間的橋梁,不要拒絕,甚至拉黑父母去享受與父母聊天的過程,因為在這過程中自己可能會受益匪淺,會成長的更加快速!微信聊天不是風,亦不是帆,但與父母多些溝通可能是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指明燈。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父母之愛如燭火般可予人暖光,一言以蔽之,以一顆孝心,感恩的心去接受理解父母,以微信搭建起與父母之間的橋梁,實現心靈上的貼近與交流……
如今微信已成為中學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絕大部分家長願意將孩子為好友,想把它作為一個關心溝通的渠道,而絕大部分孩子卻表示拒絕,他們認為這不是溝通,而是監督;當然也有一部分對此表示正確的態度,認為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應把微信當做愛的橋梁,讓父母和孩子以此為平臺,進行更深的了解,傳達更多的愛意,消除彼此之間存在的代溝與隔閡。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手機已步入千萬家,握在千萬手。「低頭族」現象十分普遍,一家人過節聚餐,彼此之間的談話少了,轉變成低頭刷朋友圈的悽冷場景,有時隨便加的好友卻勝過實實在在的親人。然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少,代溝越來越大,誤會越來越深。
其實需要的只是一個架起溝通的橋梁,即使微信會讓我們忽略親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但它也可以作為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唯一方式。有些在現實生活中不願說出,在微信中表達不嘗為一種好的方式,所以微信是愛的溝通與表達。有時在生活中,會因為某些不理解和不懂事,一不小心傷害了父母,但之後又因為好面子,自尊心強,不想說一聲對不起,而這時我們可以把心中的歉意與愛,通過發微信的形式表達出來,將誤會消除了,與父母之間的愛也會更進一步。
與同學發生爭執,兩人撕破臉幹了一架,不應該破壞同學情誼面對,這樣我們可以以微信的方式說一聲抱歉。這兩個字雖簡單,但包含了深深的情感,它的分量足以打動人,這樣一來,彼此的小恩小怨也沒有了;老師生病無法來上課,一句簡單的微信問候也足以讓人感到暖心,有時一個簡單的表情符號,在微信的另一頭也可以深深的體會到。
既然生活的步伐越來越快,為了生活,我們分頭奔波,有時不只是父母朋友,還有其他的人,我們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少,見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那麼,不如正確利用微信,把它作為一個聯繫的紐帶,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互動與了解,將愛傳給身邊最親的人。